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学校概况>>校园图片>>校长视点>>阅览文章

2008年度板桥小学反思集《溪流》合集

作者: 卢江 发布时间: 2010/12/12 10:28:20

2008年度板桥小学反思集《溪流》合集


论文篇

论文撰写的诀窍

1.新时期少先队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2.关注文本,切莫忽视标点符号

3.让学生的“问题”在小语课堂上惬意行走

4.浅议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

5.浅议低年级识字教学

6.让语文与网络“结缘”

7.教活学活 开发智力

8.活跃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

9.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10.浅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创新

11.小学英语高年级分层教学的应用

12.谈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3.谈朗读与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4.浅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15.激趣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6关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17.找回学生丢失的语感

18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四宝”

19.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0.科学课实验器材的研究

2143个邮箱——关注农村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培养

22.动画,我的好帮手

23.开展幼儿美术教学之拙见


案例篇

案例——反思的重要武器

1.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2.细读文本,巧设问题,实现小组的有效合作

3.谱一支学生情感的“月光曲”

4.重视表象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5.直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启示

6.精心预设,生成精彩课堂

7.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8.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牛津6A Unit6 Holidays PartA

9.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牛津4B Unit 6 Whose gloves? Part B,C)

10.“三个‘硬招’为品社课增效”教学案例

11.“声音控制”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的案例与反思

12.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技能之简单渗透


随笔篇

随笔,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

1.将“服务”融于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中

2关于《水》一文的教学反思

3.低年级识字小窍门

4《有趣的发现》的教学与构思

5《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6.课堂参与意识不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7教学反思二则(语文)

8.教学反思二则(语文)

9.教学反思四则(数学)

10.近期教学工作反思(数学)

11.低年级数学问题生活化带来的困惑

12.英语教学反思两则

13.从一次市级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说起

14.“雨花杯”赛课反思(英语)

15.利用图片教学单词就直观生动了吗

16.科学学科教学反思四则

17.体育教学反思

18应用电脑绘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1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对反思性教学的思考


论文撰写的诀窍

老师不能只会上课,写出像样的论文也是老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之一。可是有很多老师总说自己不会写论文,觉得论文撰写是件难事,写起论文来,要么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要么拾人牙慧毫无新意。论文怎么写?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论文有什么格式?写作是该注意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老师有教师不断提出来。其实,我也不知道答案——这怎么可能有答案呢?如果有答案的话,教学还能称得上是艺术吗?论文也早就可以批量制造了。

不过要说诀窍的话,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也许这三个词可以称得上是诀窍:开口小,观点新,挖掘深。

所谓“开口小”,是指论文所涉及的面不要太宽,要紧扣实践问题,围绕实践问题展开讨论。一线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大教育”的问题,关注我们身边的“小教育”,我们往往能做的比专家还要透。

所谓“观点新”,是指论文必须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要启前人所未启。这点看上去很难,实际上,只要我们一方面关注最新的教育理论进展,一方面能够用审视的眼光观察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必要时还需要能够换位思考、逆向思考,就必能有所创新。

所谓“挖掘深”,是指论文要围绕一点,深入探讨,不可浅尝辄止。当然,这里既有对教师理论水平的考量,也包含着对实践操作的深入反思。对于有效的教育实践,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并深入地探究到底。我们身边不缺有效的教育事件,我们缺乏的只是发现的眼光。只要发现了有效事件,花一点时间去深入地研究它,你就会得到比别人更深的启示。

当然,写好论文有以上三点可能还不够,例如还要勤读书,注意文笔的训练等等。视之难则难,视之易则易,勤写勤练,一定能写好论文。


新时期少先队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朱喜琴

中国少年先锋队(以下简称“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组织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和爱护公共财物;教育学生大公无私、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教育学生忠诚老实,谦虚谨慎,培养学生对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和对人的诚实不欺等等。 我从事少先队大队工作已近两年了,在这两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随着时代的改变,少先队工作与以往工作在质与量方面都有所变化,同八、九十年代红红火火的少先队工作队已有所不同了。我想借此机会对现在的少先队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质量的大环境影响少先队工作的正常开展。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的改变,高素质的人才已被高学历的人才所代替。教学质量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这样就对各级的教育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定要有一流的教学的质量才能维持自己学校的生存。而这对小学生的素质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大量的作业已占用了学生的太多的时间。他们的主要精力也慢慢放到了学习上来,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参加少先队活动,这对少先队工作提出了一个挑战,家长们也不愿意把这宝贵的少年时光放在各级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这样势必影响到我们青少年儿童的各方面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大环境对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队员们的课余生活显得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少先队工作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各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冲击,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衡量标准产生的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对金钱、权利、性的过多渲染,对少年儿童以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正确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质量的问题。而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在此时此刻就尤为显得重要了,如何对他的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如何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之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我们的学校少先队的工作针对这些问题解决还显得很滞后,对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有的少先队工作还是仅停留在道德理论的说教上,这些说教是不能内化为队员们的道德准则的。这种传统教育方法与现实存在的问题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应是所有德育工作者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一定要根据的现实的情况找出解决之策,适应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少先队自身活动的开展情况。

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组织,如何对所有的队员进行教育应当是少先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这方面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很重要了。现行的少先队的工作开展还依然停留单调的对学生的言行的说教上。这种说教在实际的教育中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活动内容的选择也显得过于单一,与现在学生的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而也就影响到学生的参与面,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活动效果。预期的教育目标达不到,那么我们的少先队就会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在队员们的心目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认为只要是活动就是那几个同学,或者是那一些有特长的同学,这样势必影响到活动的参与面。因此,我觉得我们少先队活动的组织者应当立足于时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一些与大多队员们密切相关的活动,增加队员们的吸引力,让绝大多数队员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队员们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活动的开展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从而使少先队活动向纵深方面发展,提高队员们的综合素质。

四、少先队的阵地建设与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随着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少先队活动开展质量的下降,使队员们对少先队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已明显减弱。这给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带来了危机。各大、中、小队开展的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缺少时代特色、缺少新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强,对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果没有队员的参与,失去我们的活动的阵地,我们的组织将如何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呢?如何对少先队员们进行教育呢?这将使队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少先队的阵地建设确实应当做实做强,应紧密地联系队员们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在原有的活动内容上创新,多开展一些有新意的活动,让队员们重新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队活动中去。在此辅导员就显示出他的作用了,辅导员是少先队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的工作热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少先队工作的成败,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会在合适的时机,利用最好的方式对队员们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而当前情况下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少先队工作看作是班级管理任务的延伸,将少先队工作看成是自己多余的一块工作。只是勉强地完成学校、少先队交给的任务,没有太多的热情投入工作,从而更不会在这块土壤有所建树,如果人人如此,我们的阵地最后将何去何从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与责任心也是影响少先队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到以上影响我们少先队工作的各方面因素时,我确实产生了一种时代的危机感。我们的少先队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她的时代的力量了,无法对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教育了?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在写这篇文章之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已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正以高度的热情与深邃的眼光在审视着新时期的少先队工作,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定会使我们的少先队工作在新时期取得卓著的成绩,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关注文本,切莫忽视标点符号

徐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们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关注文本的焦点、美点、难点、趣点、空白点等。然而,很多教师在关注文本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点!

标点是文本中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它虽然只是一个符号却对文本的阅读、情感的表达以及文本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标示作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郭沫若《沸羹集·正标点》)因此,在关注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其中的语言文字,也要关注其中的标点符号。

一、阅读文本,莫忽视标点的停顿作用。

关注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就要首先能够正确地阅读文本,要让学生所阅读出来的文本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差异缩到最小。而标点符号作为一个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能读出文章中的停顿和语调, 这对低年级孩子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知道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了解它们在阅读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以便正确朗读,为更好的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春笋》中有这样一句话:“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课文原先是“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后将表示词语并列的顿号改成了逗号,其用意就是要让孩子领会春笋生长是一个迅速而又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第二句话时就要关注其中的逗号,读出比顿号停顿时间略长些的逗号并随之语气加强,感受文本中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小鹰学飞》中“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在这句话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读出小鹰的探问语气,体会小鹰经过老鹰的几次教育变得虚心了,更要关注这其中的“……”并不表示省略了什么话语,而表示小鹰的呼吸快而短促。因此,在朗读课文时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小鹰急促的喘着气的样子,这样才更有利于能让学生感受文本中小鹰刻苦学飞时的情景。

二、理解文本,莫忽视标点的表达作用。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情感信息的载体,是书面语言中言语主体借以传达情感信息的特殊表达方式,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既然如此,在以书面语言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文本就不仅要能够读出标点符号的停顿和语调,更要能够揣摩标点符号所表的情,所达的意,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小草和大树》:“诗稿原样退回,骚塞换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此处的“——”虽看似是在解释说明骚塞为何要让夏洛蒂·勃朗特放弃文学事业,而实际上却用“——”来强调了当时骚塞对夏洛蒂·勃朗特的讽刺、轻蔑。如若换成“,”那么所达到的效果将相去甚远,我们也就不足以深入感受骚塞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

再如:苏教版小语第十一册《安塞腰鼓》中第十八小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拜托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开头“愈演愈烈!”就用了个“!”造就了这个小节的慑人心魄的基调,再连用其中连用四个“!”不仅再现了当时的情和境,更是层层递进地表现出了安塞腰鼓壮阔、雄浑、激越、豪放——愈锤愈烈的壮观场面,是学生一步步被震撼着,烧灼着,威逼着。进而又沉浸在“……”的无尽遐想中,感人文之壮观,任心潮之澎湃! 由一个“!”到连续四个“!”,再到“……”,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身临其境,感受这火烈的舞姿、激越的鼓声、热烈的场面。如果没有这真切的感受又何来对文本的理解呢?

三、超越文本,莫忽视标点的特殊作用。

标点符号不仅可以帮助文字精密准确地记录语言,使文本变得简洁、准确,而且其表情达意的效果更将文本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不仅如此,标点符号在特定的语境中还有着文字所不可及的特殊作用。它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深透的理解文本,超越文本!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中“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弟子们看到这泗水美景,陶醉其中,仿佛还看到 “美丽的花朵是她精美的衣边,芬芳的花香是她青春的气息,翠绿的草地是她华丽的披风……而孔子看到这美景,“……”就不仅仅是对美景的陶醉,而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孔子心情的不平静,表现了孔子对水由来已久的感悟和思考:“……水是真君子啊!” 此处的省略号,既包含了弟子们对泗水春景的陶醉又表现了孔子如泗水般波澜起伏的心情。让学生深入思考“……”中的丰富内涵对于把握文章主旨起着很好的引路作用。

再如:苏教版第三册《狼和小羊》中文章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狼向小羊扑去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小羊的命运如何?学生很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文中以“……”的形式留下文本的空白,让学生想象开去,自己填补。这种效果正如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 “说到半路断了不说”,使其收到“意于语言之外”的艺术效果。

当然,标点符号的作用是融为一体的,它既具有停顿作用,同时也表情达意,有时还有着非凡的特殊效果,不可孤立视之!标点符号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犹如文章的调味剂,可以使文章段落分明、停顿合理、语气顺畅;可以使文章拥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使文章变得有声有色;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悟性。因此,我们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切不可放过精彩标点,切不可视标点符号为细枝末节、雕虫小技!

[点评] 标点作用不容忽视

标点符号的价值有时甚于文字。所以看到徐老师这篇文字,在赞同其观点的同时,也有几点感叹。

其一,标点的使用在古代已有雏形,并非生造和舶来。

中国文字的历史可以上述到新石器时期,距今四五千年,可是标点的使用确是自北洋政府1920年颁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始,因此不少人轻视和无视标点,其中也有不少教师这样认为——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常常忽视标点的作用。

其实,标点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已有雏形。为方便阅读,古代不少读书人在书中使用特殊标记来表示句读,有的书籍甚至在印刷时就使用一些特殊标记来注明句读,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标点。这些标点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使用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而且,不知是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还是读书人的自矜与清高,读书人并不热衷于推广这些标点,但是这不能抹煞标点古已有之的事实。

其二,标点的使用弥补了文字在句读和表达上的缺陷。

句读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功夫活,句读之不知,是要为人取笑的。而近代标点的使用是随着白话文运动而起的,标点和白话使句读功夫化为寻常,使书本更易为百姓接受,是知识走向大众的必然。

标点(尤其是“点号”)不仅明晰了句读,(尤其是“标号”)还能表情达意。它赋予了文本更丰实的细节表达和情感内涵,在某些方面,它能更生动地传达出文字无法表达或不方便表达的含义,从而形成或幽默风趣,或含蕴不尽,或启人深思的效果。

其三,现代对标点的认识和使用已经从规范统一到别出机杼,标点的更多特殊用法更显示出其生命力之旺盛。

在标点使用初期,鲁迅先生就特别重视标点的使用,曾为标点向出版社讨过稿费,其意在推重、推广标点。后来标点的使用趋于规范,不少字典都附有标点使用方法说明。现在,标点的使用更趋丰富,有的标点使用方法用字典附录的范畴已经不方便归纳。在网络语言中,还约定俗成了一些标点的形象画面,如“- -!”、“^-^”……,其意韵直观而又生动,在青少年中占主导地位的网民中已经获得认可并被广泛使用了。

由此可见,标点的使用不容忽视。

(卢江)


让学生的“问题”在小语课堂上惬意行走

严朝胜

课堂现象回放:

1.师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不懂问题,请提出来。生低头不语。师又问:那么,你学懂了什么,请说一说。生依然低头不语。

2.师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不懂问题,请提出来。生:这个词的意思我不懂;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或者直接把课后思考题或参考资料中的问题搬来,完全由自己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很少。

专家曾做过一次关于“问题”的问卷调查和实际统计: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问题90.9%是教师提出的,只有9%的问题是学生提出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则更是少之又少。问题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是切实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能力,使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高其提问能力和水平呢?笔者认为还是重在训练,让学生的“问题”在小语课堂上惬意行走。

一、在小组合作中筛选问题。

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因为能力水平的差距,问题的思考价值必然参差不齐,如果一开始便组织其随意提问,会造成教学的低效。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那些浅显易懂的问题,甄别出那些毫无思考价值的价问题和错问题,提炼出有质量、有深度的真问题,无疑是一个有效举措。

如在教学《推敲》一课时,班级中有一小组在合作中提出以下问题:①你觉得贾岛是个怎样的人?②你觉得是用“推”好,还是“敲”好?为什么?③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推敲”?④你觉得文中为什么要写贾岛“摸”到李凝的家,而不用“走”呢?⑤贾岛去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家,他为什么不进去?⑥贾岛为什么要当和尚?⑦为什么韩愈也喜欢诗?⑧为什么说朋友家门没有关,你也不能莽撞推门进去?⑨贾岛家里贫穷为什么会有毛驴?⑩为什么说贾岛走了很远,才摸到李凝家,这个“摸”字说明了什么?笔者在巡视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筛选出了①、②、④、⑧四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⑤、⑥明显是假问题,⑦只要对韩愈稍有了解便无需再问,而⑩和④是一个问题,④的提法较⑩要好。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了,小组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深入合作探究,对文本内容和思想的体悟也就深刻了。

笔者认为,在学生学习提问之初,小组合作筛选问题的环节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在提点每一个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应该从文中哪些地方找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问题,怎样的问题才是有思考价值的。而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也只有围绕着游戏考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也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有所收获,否则,难免误入歧途,死钻牛角尖。

二、在集体讨论中遴选问题。

经过小组的第一轮筛选,学生的问题应已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但哪组提的问题更好一些呢?在所有提出的问题中,哪一个或几个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呢?有比较才有鉴别,把各小组同学精心筛选的问题聚在一起,在教师的引领下再次进行讨论辨析,学生完全可以很明了地认识到孰优孰劣,悟出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开动脑筋潜心会文,提出更好的问题,促使其提问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因此,安排一个集体讨论的环节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A小组筛选出来的问题是:①逄蒙、嫦娥、后羿道德品质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②嫦娥为什么不把仙药给逄蒙?③乡亲们为什么想念嫦娥?④为什么人们把八月十五订为中秋节?B小组筛选出的问题是:①为什么嫦娥要在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后羿?②昆仑山在哪里?③课文中哪句话点明题意?C小组筛选出的问题是:①“疾步向前”、“取出”、“吞”一连串的动作词写出了嫦娥的什么?②嫦娥在飞上月球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呢?③嫦娥吞下仙药是为了自己成仙吗?④如果你是后羿,你会把仙药吃下去吗?为什么?⑤月饼是怎么来的?……在各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认真揣摩每一个问题,最后经过辨析归类,A小组②③,B小组①③基本属于事实性知识的问题,认真读文,在文中即可找到答案,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的问题划分理论,应属于“呈现性问题”;A小组的①,C小组的①,属于理解性知识的问题,需要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研读理解;C小组的②③④属于探索性知识的问题,需要结合文本深入思辨,提炼自己的认识和观点;B小组的②,C小组的⑤,属于课外延伸性问题,需要查找课外相关资料。总之,这些问题均有一定思考价值,而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应该是探索性知识的问题,这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C小组的②③④这三个问题提得有深度,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可见一斑。

有了这样的一个遴选过程,学生对与提什么样的问题更明晰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必然会更深入地研读文本,扫平事实性知识问题,而向纵深开掘,提出有价值的探索性问题,最终提出创造性问题。

三、在阅读教学中使用问题。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时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如果我们打破这种“定势”,充分放手让学生提问,然后把遴选出的优秀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或贯穿教学的主线,相信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无比自豪,激发学生的自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提问的热情。

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笔者就有意识使用了学生提出的①“嫦娥吞下仙药是为了自己成仙吗?”和②“嫦娥在飞上月球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我特别强调这是我班孙缘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一下子沸腾了,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说“是”的同学忠于文本,从文中“后羿把仙药交由她保管,珍藏在百宝匣里,”如果她想吃的话随时都可以吃,何必等到逄蒙来抢的时候再吞进肚?“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可看出嫦娥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后羿,她根本舍不得离开后羿,所以她绝不会私自吞下仙药自己成仙……说“不是”的同学也不甘示弱,说课外书上就是讲嫦娥偷偷吞下仙药自己成仙的。对于这一点,我做了及时提醒,首先表扬了他们课外书读得多,知识面广,然后告诉他们,我们应立足于课本,这篇课文中所讲述的就是嫦娥是在逄蒙的威逼下迫不得已才吞下仙药的,她并不是为了自己成仙。而第二个问题更是让学生过了一次“想象”的瘾,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回答:嫦娥心想,这下可好了,仙药没有落入坏人的手中,这下可以让老百姓少受痛苦了。可是,我不想成仙呀!我就这样走了,我的英雄丈夫后羿怎么办呢?我可是和她立下山盟海誓的。老天呀,你为什么这样不公平?……而那两个提问的同学,表现明显活跃了许多。

有一种设想,让提问题的同学走上讲台,客串老师来组织自己所提问题的讨论,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在文章关键处诱发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转变自我提问意识,不要总想着通过提几个问题来引领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而应该时刻想着把问题留给学生来提,变着法儿的把自己原先准备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口提出来,特别是文章的关键处,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自我突破重难点至关重要。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中,第一自然段写了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二三自然段写了高尔基在休养时,妻子和孩子去探望他。而还没有镢头高的孩子一直没闲着,忙着种花草。我认为这里是一个训练的点,引导好了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并不是一味的呵护,而是放手让他接受锻炼,应对挑战。教学这部分时,我没有急着提问,而是引导学生:请同学们认真对比阅读文章的一和二三自然段,然后提出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我所期待的问题终于出现了: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还让没镢头高的儿子干那么辛苦的活?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认真读文,认真探究,热烈讨论,最后终于明白——高尔基让儿子干活,因为那是儿子爱干的事,他尊重孩子,并不去阻止他;高尔基知道,儿子干的活会让岛上开满鲜花,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高尔基让孩子栽种花草,就是让儿子体会到,为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幸福;高尔基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富创造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更加灵动地学习语文。当然,让学生的问题在小语课堂上惬意行走,并非易事。具体教学流程如何安排,如何保证既能让学生充分提问,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书目:

1.《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晋桂双 杜禹 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3

2.《学会提问》 司成勇 著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73


浅议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

朱素芳

口语交际是人们交往过程中重要的语言活动,它与以往讲的说话有所不同,不是重在自我表达,而是双方或多方的交流,是听与说的双向互动,是听话与说话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进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新大纲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由此可见,强调低年级学生“说”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新目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积极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切实而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热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用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影响。好的情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使学生敢说,爱说,乐说,丰富交际内容,提高训练的效果。

1、生活情景再现。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有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会做客》教学中,教师创设去阿姨家、奶奶家、朋友家做客等多种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做客情境,分小组练习表演,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地投入到训练中去,积极地思考、想象、表演,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2、语言描绘情境。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有情有趣是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应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情境,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二年级《学会祝贺》一课中,做贺卡前,联系学生丰富的生活,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逛礼品店的情境,把生活融于课堂,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送贺卡时,再创设学生最感兴趣的宠物小精灵皮卡丘、奥特曼也赶来参加的情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多种感官,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活力。

3、游戏创设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教你玩游戏》教学中,教师安排一个新游戏“切西瓜”导入,激起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望;课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比较熟悉的游戏情境,为学生的“表演”拍照,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他们玩的欲望、说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激活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中,不但要渗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渗透思想教育,更要渗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教学《学会祝福》中,做贺卡前,先创设一个逛礼品店的情境,各种精美的贺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再加上教师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我也来做一张漂亮的贺卡”的愿望,开启心智,发挥潜能,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灵性,有创造的个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课堂上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学《教你玩游戏》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玩游戏以及教其他小朋友玩游戏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在交际实践中创造性的表现自己,不断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合作学习,促进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际。在《学会做客》一课中,要求学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安排师生对演及学生找合作伙伴交换角色进行表演,如此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生与生、师与生的广泛交往,创设了一个语言沟通的环境,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交际,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口语交际的实际来看,口语交际双方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的双方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及时的调整,交流着信息。在《学会转述》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找合作伙伴共同表演,进行传话游戏的比赛,找好朋友转述一件事,把故事带回家讲给父母听,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这样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舞台上,师生双向互动地交际着,发挥着“合作”的功能,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实践活动,训练交际能力。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各种实践。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就怎样教”。所谓“做”,就是实践。他与新课程理念中“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有共通之处的。在《打电话》的教学中,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再现给好朋友祝贺生日打电话的生活情景,到给学生提供在现实生活中口语交际的机会,扩大口语交际的领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将书本知识用活了,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如一年级口语交际《打电话》,教师让学生自设交际情景:今天,你最想给谁打电话?为什么想给他打电话?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几个情境:作业忘了,打电话询问好朋友;妈妈出差了,打电话给妈妈;爷爷生病了,打电话问候他……让学生自选话题找好朋友合作做游戏。如此把“打电话的”的口语交际训练置于学生喜爱的游戏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书本情境到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还应给学生留有竞争和发展自我的“时空”,让学学生在乐中求学,玩中思考,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五、课外延伸,拓展口语交际。

语言的实践,应是大量的课外实践,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想学生真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还需要大量的课外言语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口语交际空间,成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总而言之,小学口语交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训练,交际能力的训练应是长效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一堆金子,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口语交际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点评] 口语交际,让语文学以致用

学而不能用,其学也必不久,“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问发展的根基。“口语交际”项目就是语文学以致用的训练项目,它是语文与生活交联的纽带,是语文学科从僵化呆板走向生动实用的桥梁。

语文是基础学科,其基础性表现在语文所学习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但是语文学科的考察方式(书面考试)却导致了——语文考得好的人未必会在生活中使用语文,尤其是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最直接、最重要的交流方式,说话要使用文字,要综合使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语文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对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有极大作用。片面追求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教学,不注重口语交际项目的训练,教出的语文只能是僵化呆板不切实用的语文。反过来说,试卷上语文分数的高低往往不能反映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这也是和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重笔头轻口头”成因果的。

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以来,口语交际训练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各版本教材中,都得到了充分地贯彻,甚至在一些书面考察中,也屡屡出现构建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进行“书面口语交际”的练习。

所以,现在还不重视口语交际训练的老师,不仅会让我们的学生形成语文知识的“先天残疾”,也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考察成绩呢。

(卢江)


浅议低年级识字教学

朱素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因此,要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一、开展游戏,乐中学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7:教师出示三幅图,告诉学生这三幅图里分别藏着一个字,让学生找出来,并给他们找朋友再读一读。让学生仔细观察“人、从、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个环节的教学,摒弃了传统识字教学中教师出示图、学生看,教师出示词、学生读的形式。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基础。通过“猜一猜”、“找一找”、“读一读”、“比一比”,既加深了学生对会意字“从、众”的整体识记,又能让儿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回归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如一年级上册识字4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整篇韵文后,让学生戴上有图或词的卡片,伴着“找朋友”的音乐自由游戏,找到一个伙伴,接着再找另一个伙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接着教师又设计“小组合作做贺卡”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贴、动手画、动手剪,大家快乐地游戏,快乐地学习,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互动起来了,你的知识,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知识的贯通。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的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金科玉言。”“韵文识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形式。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5之前,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有关冬天的资料,课堂上,利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把这篇韵文识字同游戏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词语积累与知识表达结合起来,让课内、课外的知识得以融合,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让学生能在快乐游戏、比赛竞争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二、运用图画,比中学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而图画再现了生活的画面,非常直观形象,因此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如对于一年级下册识字7中出现的“松林、森林”一对意义相近的词,生活在南方的小朋友很难有这种体会。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展现两幅图,一幅是郁郁葱葱的松林图,一幅是浩瀚无边的森林图。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松林、森林”的含义,加深记忆。

三、小组探究,合作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环境、知识、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学生理解方法也不同,让他们多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年级下册识字7这篇课文前、后两部分结构相似,因此,在总结前半部分的学习方法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半部分的内容。由扶到放,调用学生前期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争当小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字、词、韵文的理解与记忆,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探究的能力。

再如二年级上册识字6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交流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相互交流识字方法,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质疑,使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同时,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收获,相互启发,发挥“合力”的作用,使学生对祖国各地各具特色的风情有更深的了解,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主体性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学习,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新课程理念提出:“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二年级下册识字3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小组交流在自读过程中的发现后再大组交流,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的思维中,印证了现代教学论所倡导的“吸纳他人认知,交换自己视角,再造思维广度的过程”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更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倾吐”的舞台,让他们活跃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一年级下册识字3的教学中,教师让小朋友分小组自读儿歌,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此大胆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联系生活,说中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文不仅是识字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载体、情趣的载体。在课堂中,凭借一双“慧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的组织教学;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天地,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如在学完一年级下册识字7课文后,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能在第一时间——课堂上得以运用;学生通过课堂充分地展现自我,并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体验。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课堂的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倍增。同时表明,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2中,以图画再现生活情境,学生只要能将图画与文字挂钩起来,凭借日常生活对这些事物的先期认识,就可读出字词的音来,把握它的意思,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汉字,做到“无师自通”提供了途径。

语文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因此,教师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变丰厚,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能提高效率,这对学生来说终生受益。

[点评] 在生活中识字

常用汉字有1000个,次常用汉字2500个,还有数万个不常用的汉字。这么多的汉字,使汉语系统精深而又难于识记,相信每个人面对那么多陌生的曲折多变的汉字,都会产生畏难情绪,都会形成学习障碍。作为教师,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把汉字放在学生们熟悉的情境中去。最好的情境,当然就是孩子们感兴趣、有乐趣的的生活情境。

让孩子们在充满乐趣的生活中识字,让识字成为孩子自觉的要求,朱老师的文章就是一次有益的成功的经验做法。文章中提出的四点体会,都是从创设孩子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入手,从不同层面对之进行了分析。“开展游戏,乐中学”、“运用图画,比中学”从创设情境的角度入手,创设了孩子乐于参与的游戏和图画情境,使孩子们学得乐,学得轻松;“小组探究,合作学”从识字教学的方法入手,提出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关注孩子的主体能动,发挥孩子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促进识字;“联系生活,说中学”既是一种识字方法,同时也关注到识字的运用与巩固,通过生活实践的操作,将字的音形意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对字的感受与认识……

当然,相信还有很多的情境,还有很多的方法,还有很多的操作可以促进学生识字,朱老师的经验做法为我们所用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识字的探索上走得更远。

(卢江)


让语文与网络“结缘”

曹国庆

经过一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在网络平台上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机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缘起——背景分析

当今社会,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进入校园、家庭,它的快捷、方便、信息量大,带给孩子们绝佳的视听享受,这得天独厚优势是其它资源不可取代的,然而精彩的背后又隐藏着诸多无奈,有些学生痴迷于游、聊天、交友,不能自拔;有些学生迷恋不健康网站,甚至一味模仿,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于是乎,不少教师开始严禁学生上网,结果屡禁不止,还在无形中使师生关系愈加恶化。

其实,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网络资源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教科书的容量远远不能与之相比。语文要关注的正是社会信息化与人的个性的发展, 而异军突起网络资源凭借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我班每位学生家里都有电脑上网,人人对网络可谓“一往情深”;学校的电脑房,也全部对学生开放;教师办公室与教室里均有电脑多媒体设备。可以说,网络就在我们身边。为此,我以“网络平台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例分析”为个人课题,展开了为期一年的研究。

二、结缘——具体实施

1、利用网络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语文教学也需要补充大量资料,几乎每一篇教材都需要补充相关资料。要让学生很好了解这些背景资料,甚至阅读到更多优秀文章,只靠语文教师个人和几本教参是很难实现。而互联网上却有着丰富多样语文学习资料,简直就是一个语文学习资源库,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网上的教学资源,在遇到与所授内容相关时,便引导学生将网络上丰富的资源“为我所用”。

当然,首先我要教会学生查找资料方法。我一般教学生用“百度bai dugoogle查找(一部分学生早在我教之前就会了)。

其次是要让学生明确查找内容。如学习《莫泊桑拜师》时,要求学生查找莫泊桑与福楼拜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学习《三打白骨精》,鉴于书本上只是节选了《西游记》中的片段,学生只能从中对作品略窥一二,而作品本身人物众多、内容博大精深,教师又无法给出较为全面的介绍,于是我从丰富的网上资源中找到几个介绍《西游记》的网站,利用网络下载工具Webzip将网站的内容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学习。而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对文章字句、内容理解有疑惑地方,我也大力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自己查找辨析……这样根据不同的文章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确不同查找目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基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需要查找哪些资料了。

2利用网络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同等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所以,在教会学生索取信息后,还要在合作探究中教会他们筛选资料,培养其信息加工的能力。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中,课前,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课前,我又指导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ro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孩子们利用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文本资料、图片、照片资料制作了秦兵马俑的演示文稿和网站,展示了自己信息加工的成果,也巩固了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我还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网站,让学生自行研究学习教师提供的网站,选择自己研究学习的内容,并围绕一定的中心广泛搜集材料,在搜集整理材料中占有材料,并最后能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别人的观点。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既可口头向老师提问,也可在BBS中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或通过发送Email邮件求解。不知不觉,学生们的信息加工能力提高了。

3、利用网络实现协作式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又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式”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在课内学生自学浏览的网站中加入了讨论组的功能,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还增加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后学习补充,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同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给大家听,也可充分发表自己学习后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又如作文课《介绍家乡的特色小吃》时,我先向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即争当金牌推销员,大家都来介绍家乡的特色小吃。这个研究主题的范围应该说是相当广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天的时间完成此次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采用了小组合作研究,三五个研究相同主题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合作小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借助网络收集资料,共享资源,之后开展讨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研究,完成自己的作业。显而易见,网络是实现协作式学习的最好平台。

4、利用网络拓展学习交流的空间

由于网络资源具有容量大、易保存、便于交流、查找方便等优点,我在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同时,也带领学生开发建设网络资源,以拓展学习交流的空间。

我与学生合作建立了一个班级集体共同语文学习博客——“群星闪烁”,我们开辟了 “资料室”、“学习研究”、 “课堂在线”、 “诗文秀”等专栏。我把自己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案、学生作业等放入到“课堂在线”一栏;把我查找到或整理好资料放入我自己开辟“资料室”里;把学生优秀作文放到“诗文秀”里……有了“群星闪烁”,学生都乐意把自己随笔、作文、感想、所看到的美文及其它语文小常识都整理好,分别放入博客中不同专栏内,纵情的交流资源、共享资源。

确实,对于学生来说,能把自己“劳动成果”展示在互联网上,那种成就感是不可言语的,所以他们在群星闪烁”天地里忘我地耕耘着、乐此不疲地采撷着,他们为自己的文章访问量不断增加而高兴,为自己推荐的知识终于引起别人的赞同而欢呼雀跃……渐渐的,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浓起来了,学习语文的激情涨起来了,在网络的平台上,他们眼界慢慢开阔了,语文素养也在逐步提高了。

三、缘果——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在网络平台上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机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浓,参教学活动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显著,学习成绩优异,在本年度语文抽测中,实验班语文中考成绩合格率为100%,平均成绩在年级组名列前茅,在雨花区美诗文诵读竞赛中,4名学生获奖,同时,我们还将学生进行随机抽查,如下表所示:

项目

自我评价

较好

一般

阅读分析能力

86%

12%

2%

作业准确率

92%

5%

3%

联想、想像能力

82%

14%

6%

动手操作能力

91%

6%

3%

知识面扩展

82%

12%

6%

语文学科兴趣和爱好

91%

9%

讨论态度

86%

12%

2%

课堂气氛

97%

3%

课的评价

85%

7%

8%

调查问卷表明:9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9%的学生认为稍有提高;87%的学生认为教师上的教学实验课生动有趣,8%的学生认为只是感觉好些;97%的学生认为实验课,课堂气氛活跃,能学到比以前更多的东西,实验班的学生一致认为,这种实验课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网络资源开发和利用给我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带来了一片勃勃生机。


教活学活 开发智力

——低年级数学教学心得

陈锦秀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教活,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寻找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在巧妙的导入中激活学生的智力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智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明和小刚今年都是12岁。但小明一共过了12个生日,小刚却只过了3个生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台下议论纷纷,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所在。这时我就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智力。

二、在新知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在备课时,既考虑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又考虑怎样开发学生的智力,绝不单纯地传授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要把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练习中有一道题是:5+5+5+3。该怎么写呢?有的老师认为练习册上印错了,就把最后的“3”改成“5”,于是改写成了5×4;也有的老师认为此题加数不完全相同,就告诉学生不能改为乘法算式。我在教学时,把这一题看成是变异情况,因势利导,开发学生的智力。我先把3捂住,让学生观察,学生改写成5×3;再亮出3,问学生这个3怎么办 ?学生回答“加上去”。这样,就改写成5×3+3。我接着要求学生考虑还可以怎样进行改写。一个小朋友说,改写为5×4-2,另一个同学却争着改写为6×3。她说,把最后一个3分开,给每个5加上一个“1”,不就变成36了吗?所以可以改写成6×3

由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因此,他们普遍能将8+8+2改写为8×2+29×2。在这个基础上,我又板书算式“7+4+5+2+3+6”让学生改写,学生十分活跃。有的先改写成9+9+9,再写成9×3;有的先改写为8+8+8+3,再写成8×3+3;有的先改成7+7+7+6,再改写成7×3+6;有的先改成10+10+7,再写成10×2+7;有的先改成11+11+5,再写成11×2+5

三、在纠正错误中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现问题或错误,只打个“×”,然后发给学生订正是不够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弄清错误的原因,通过当面批改与补充讲解,在纠正错误中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习表内除法时,学生作业里出现了2÷2=25÷5=25的错误。我先让学生讲2÷2是什么意思,就是把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再举实例进行说明:“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1个,就是2÷2=1。那么10个苹果分给10个小朋友呢?”学生列出10÷10=1。把100个苹果分给100个小朋友,就是100÷100=1;把1000个小朋友分给1000个小朋友,就是1000÷1000=1。每人还是1个。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相同时,商都得1。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多位数除以多位数打了一点基础。

四、在复习旧知中开发学生的智力

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在“温故”中要“知新”,使学生的智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升到新的高度。例如在第一册总复习中,有一题要求用1——10这十个数,取两个数相加,使和分别为1112131415161718。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取3个数,使三个数连加得和分别为181920,并形象地联系铺铁路,要求铁路铺得四通八达。学生开动脑筋,列出了许多连加算式。

又如,十种类型简单应用题中有五种是在一年级出现的。当第二册总复习时,我除了让学生进行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外,还让学生进行“用运算符号连接”的练习。我在黑板上写“6”与“3”两个数,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并准确地读出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讲各个式子表达的意义。如学生写出6+3,就读作6加上3;说出6是加数,3也是加数;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总和用加法。最后我还要学生根据算式编成应用题,并采取“开后火车”的形式,比谁讲得好。学生兴趣很浓。达到了既复习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五、在听算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低年级又是学习计算的基础和关键。听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基本训练途径之一。所以,根据一年级新生年纪小,刚入学不久的特点,我先进行口头听算。口头听算可以是老师出题考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出题互考,让学生适应听算的节奏后再进行录音听算。录音磁带优美的旋律,明朗的节奏让学生更为喜爱。听算训练也需要老师营造一个有竞争的氛围,要经常使用能诱发竞争意识的语言。例如,“看誰听算的又对又快”、“誰是小小神算手”等等。在上每一节新课前,我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旧知识的延伸点、综合点,设计好听算复习训练题,采用迁移训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如,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每节课前我都安排了一组组相应的10以内各数组成训练,在教学“8加几”一课时,我就播放录音听算磁带,通过甜美匀速的播音,悦耳的音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全班一同进入了组成听算复习。在授完新课时,结合新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联系新课的听算题,让学生得以巩固加深。听算环节的加入,使学生在计算方面有所提高,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六、在逻辑推理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的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逻辑推理性强,数学更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随时根据教学情况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切忌自问自答,没有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或者与少数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如教学简单应用题时,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的句子是比较关键的内容,教学中可出示如“一年级男生比女生多14人”这样的句子问学生:“由这句话你还想到了什么?”(一年级男生比女生多14人,女生比男生少14人等等)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丰富多彩,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在逻辑推理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对于少数后进生,我注意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他们害怕数学的紧张心理。我引导他们参加“打开数学伞”、“浇开数学花”、“打开数学信箱”等活动。开始时要求不高,使他们感到力所能及,以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学生对自己就会充满信心。有兴趣、有信心,就可以学好数学,就能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点评] 发展智力,培养潜力

本文围绕发展学生智力的主题,分别从“导入、新授、纠错、复习、听算、推理”六个层面进行了论述。这六个层面建构起了一个完整的数学学习模式。

智力(IQ)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学习的能力。陈老师在这个数学学习模式里,把发展学生智力放在了中心位置。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潜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活跃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实验研究

陈锦秀

怎样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传统的“分类型、给解题模式”的教法,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养成死套类型,不加分析思考的习惯,并与中学的代数教学也无法衔接;而先找“关键句”,再确定“知1”或“求1”,选择用乘法或除法计算的教法,也仅是传统教法的改良,其实质与弊端并没有多大改变。

新课程教材采用“突出分数乘法意义、加强方程解,沟通算术解与方程解的联系”的教学方法,为这部分教材的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了更好地研究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上学期我校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选择两个班进行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实验,其他两个班级作为对照班。

一、实验步骤

1.学习与调查

我们首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建议,弄清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与扩展范围,以及教法特点。然后邀请了部分初中数学老师,历届小学毕业生和家长参加座谈会。中学教学反映:小学的“标准量、比较量、分率”的教法,我们无法接受,因为中学一般用方程解题,靠的是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历届毕业生也反映小学的那套模式的解法,在中学完全用不上。家长说:“老师教的与我们教的不一样,我们连小学生也不会辅导了。”通过调查、学习,我们感到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已达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2.借鉴与讨论

传统的教学一般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说法,教师容易教,而学生套用模式解题,短期效果还比较好。在改革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呢?结合新教材,我们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要确定单位“1”。回答是肯定的。正确地确定单位“1”,将对解分数应用题带来便利。怎样找呢?我们指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去分析,去找单位“1”,即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那个数量就是单位“1”;跟哪个比,那个就是单位“1”。彻底抛弃了“‘的‘字前面,‘是’、‘相当于’、‘比’的后面是单位1”的死方法。

2)“标准量”、“比较量”、“分率”等“术语”是否可以砍掉?或者砍掉这些“术语”以后,是否需要有一套新的叙述语言?讨论结果认为“标准量”、“比较量”、“分率”等“术语”应予砍掉;砍掉以后学生没有必要再增加新的数学术语,不必再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

3)还要不要分类型,给一点结论,出一点公式?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走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新路。

3.计划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属于同一个整体,它们有同一个基本结构,它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把它们统一起来。所以,我们实验的第一步,就是突破乘法意义的教学;第二步,利用基本结构解好一步应用题;第三步,掌握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第四步,对比分析总结提高。

二、实验措施

1.加强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

分数乘法应用题考分数乘法的意义来指导求解,而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列方程的,所以,掌握好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学好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前提。为此,我们通过五步来加强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

(1)适当铺垫。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就先让他们演算以下几题:

①一袋盐重500克,4袋盐重多少克?1.5袋盐重多少克?

②一桶油重100千克,2桶油重多少千克?半桶油重多少千克?

603倍是多少?1.2倍是多少?

使学生回忆起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孕伏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用乘法计算,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用生活实例引进。我们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引进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一瓶果汁重 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

我们结合图解,边讲解,边板书:算式、含义。使学生逐步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针对性练习。我们通过课本中例题下面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

①一根木棒长米。2根长多少?根长多少?根长多少?(配有图画,只列式。)

80平方米的2倍是多少?是多少?是多少?

是多少?是多少?

这几个练习题,从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先简后繁,使学生人人都能概括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4)在应用中加深理解。根据教材的安排,我们又引导学生运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

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2:小林身高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一个数乘分数来计算。”这就加深了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5)在综合应用中熟练掌握。我们还安排了如下的例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学生通过两次判断单位“1”,两次运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题,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时,促进了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的提高。

2.加强基本训练

1)确定单位“1”的训练。选定适当的单位“1”,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怎样确定单位“1”。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熟练地掌握这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经常对学生进行确定单位“1”的训练。如:

①柳树棵树是杨树棵树的——把杨树棵树看作单位“1”,柳树棵树是

②白兔比黑兔多——把黑兔的只数看作单位“1”,白兔的只数有“1+”;

③大车辆数的与小车辆数相等——把大车的辆数看作单位“1”,小车的辆数是

由于加强了训练,使学生们人人会判断,个个不出错。

2)画线段图的训练。用线段图表示分数应用题中的条件与问题,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支持抽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它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拐棍。我们平时经常指导学生将分数应用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在新课的教学中,我们也先让学生试画线段图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条件和为难题,然后,按图分析;还组织学生看图列式,看图编题,提醒学生在解不出题时,先画线段图。使得学生人人都会识图、画图,会根据图进行分析。

3)加强找等量关系的训练。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依据,但由于学生接触少,比较生疏,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强化。

①根据题里所给条件写出等量关系式。如:

柳树的棵树=杨树的棵树´

白兔只数=黑兔只数´1+);

大车辆数´=小车辆数,等。

②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计算公式、常见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③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先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3.坚持数量关系的分析

我们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如教学:工地上有60吨钢材,第一次运走了,第二次运走了总数的,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运了多少吨?

我们先让学生画草图,然后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并讲述解题思路。如:学生甲说:要求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运多少吨,就要先求出第一次运了多少吨,第二次运了多少吨,然后再求出第一次运的比第二次运的多多少吨。学生乙说:也可以先求出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运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求这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吨。

通过外部出声语言的表述,促进了内部无声语言的发展,加深了对数量关系的认识。

4.加强方程解

传统教法不重视方程解,看不到方程解的好处,因此,教学费时多,效果差,学生学了用处也不大。我们提倡分数除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同一个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设未知数后,就可以把两种应用题统一起来,它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就趋于一致。逆思考就转化为顺思考,难教就变为易教了。有的人提出,用方程解速度慢,浪费时间,我们不同意这个看法,虽然列方程解多写了“解”、“设……”几个字,但它便于学生理解,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提高了思考的速度,并且不易出差错,还为学生解难题打下基础,便于与中学代数衔接。当然,在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题比较熟悉以后,我们也允许学生用算术解。如“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原计划烧煤多少吨?”我们先让学生画图分析,再设X,然后根据“计划烧的煤-节约的煤=实际烧的煤”与“实际烧的相当于计划的(1-)”这两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X-X=120与(1-X=120

第一课用方程解,课堂练习家庭作业都要求学生用方程解。到第二课,我们先复习方程解,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其他解法吗?”这时学生会想到直接列示“120¸1-)”,我们就让学生讲讲列式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说出:这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120与其中一个因数是(1-),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这就完全摆脱了学生最难理解的“比较量¸对应分率=标准量”的解题模式与思维模式。然后,我们又引导学生将算术解与方程解进行对比,作业中开始也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以后允许学生灵活选哪一种。这样就把两种解法紧密联系起来,沟通了算术解与方程解的联系,便于学生掌握两种解法的共同解题思路,又便于学生灵活选择解法。

5.加强对比

比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建立、调整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学习的印象。我们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经常用比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除了在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中进行了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的比较之外,教材在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也安排了复习、比较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之一有利条件对全区上了一堂研究汇报课,效果非常好。通过比较,学生对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解法与解题思路的异同清清楚楚,学生的掌握率提高了很多。

三、实验结果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实验,我们通过各种测试发现,实验班的知识的牢固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远高于对照班。同时也说明靠理解学习,知识掌握得牢,运用能力也强,而靠死记硬背,就容易遗忘,运用能力也差些。实验证明,我们对分数应用题采用的教法是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学生的“双基”是扎实的。学生的解题思维更加活跃了,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汤元虎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那天起,人们便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对数学有了逐渐深刻的了解。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原始人涉猎计数结绳记事等种种传说。在今天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譬如,人们购物后须记账,以便年终统计查询;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水电费用:;装修房子时须用多少地转;自行车的轮子为何是圆的,支架为何是三角形的等一系列问题。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上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答。由此可见,人们在对生活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也得到了发展和进步这是为什么呢。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皮亚杰认为:在教学中儿童的活动如果不真实,教育就不能成功。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不正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精彩描述吗。而据学生调查问卷,他们认为: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就是数学,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数学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而为了考试与升学,不断地加大练习量,提高难度。学生对数学认识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针对此种现象,《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感受身边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得出射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提供一些生活化的课例,让他们感到他们学的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处可见的东西。让他们尽可能的用已有的经验来学新的指示,这样,他们学起来就不会感到陌生,枯燥,无从下手。例如,北京东路小学的陈静老师在上《统计表》这节课时,她把课本上的例题删掉了,换成了“北京东路小学要贴外墙砖,有两种瓷砖,请同学们在本班调查一下同意第1种瓷砖有多少人,同意第2种瓷砖有多少人,并制成统计表,分成四个组来调查研究,并绘制成四张统计表,然后引导学生把四张统计表绘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然后进一步让学生去研究一个年级,全校的情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也很感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研究,都想着能用所学知识去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是要联系生活,多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交流、反思。从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捕捉生活当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把它引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坐在课堂上,同学们就可以发现教室里到处都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些是长方形,那些是正方形。让他们从身边的问题去探索,量一辆,比一比,从而自己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区别。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再比如,我在教学利息这个内容时,我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微型银行,有的学生扮演存钱的人,有的学生扮演取钱的人,有的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把银行的利率表打在屏幕上,银行的工作人员扮演者首先给同学们介绍利率的知识,然后通过存钱和取钱的活动,来讲述利率,本金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就像亲临银行,不仅学到了利率的知识,知道了利率,本金是怎样计算的,而且还了解到整个存钱的过程。在课堂中就参与生活实践,体验数学问题 ,理解了知识,更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所学,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2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哪一种地砖便宜?

同学们经过计算、比较。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更是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其实数学本身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就应该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再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在小课堂中涉及大课堂——实际生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而有趣的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

[1]新课改教育研究 2007年第6

[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评]

数学构建的是一个数字符号世界,它具有不逊于文字世界的丰富性。可是,这个看上去精微奥妙的世界也是生活世界的投影。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当走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脱离了生活,数学的丰富也就失去了依据。

数学教学也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因为对孩子们来说,高深的数学世界只有和身边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够显得可亲可近。


浅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创新

周 琴

近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课堂上孩子们学英语学得热热闹闹,课后由于得不到适当的巩固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太死板单调,每天都是千篇一律地听听,读读,抄抄,写写,背背。小学生在这种索然无味的作业安排下,一味地死记死读,也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设计小学特别是低年级阶段的英语课外作业,使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因难呢?陈旧老套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一定要创新。下面我来谈谈在此方面的有益尝试。

(一) 多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英语学习过程中有些单词较抽象,难记忆。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去将它们变成有趣好玩的内容,使这成为学生的一种宝贵礼物。小学生总是能从各种活动中找到乐趣和自信。老师带着学生经常开展一些演一演,做一做,唱一唱,画一画等英语实践活动,通过演、做、唱、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作业的热情

1、演一演:在学了3Aunit4 Goodbye后,对get upgo to bedgo to schoolgo home这四种动作演一演,加深对动词词组的记忆。告诉学生可以找这个好朋友,相互表演,或自己照镜子边说边演,或是邀请父母一同参与,在表演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2、做一做:在学了3Aunit3水果后,检查学生是否准确掌握了每一水果的字音和字形,老师安排大家在家里做一做fruit salad,这不仅考察了学生是否有能力读懂这样半英半中的fruit salad的制作过程,还有趣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对自己的亲身实践记忆深刻,水果单词轻松学会。

3、唱一唱:欢快优美的旋律响起时,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心情舒畅。小学生更是酷爱唱一唱这一活动。将会唱的英语歌曲改词再唱,或是用chant的形式将重要的单词,有节奏有曲调地唱出来。如3Aunit2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单词,编成好听好唱的儿歌,取名Family Song。让学生唱给父母听,这样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增添了家庭的许多欢乐,还使得唱歌的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己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4、画一画: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学完了3Aunit4中的bookcasedeskbedsofatablechair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漂亮的卧室,将这些物品画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学着用Look, this is a … 句型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一举两得。

(二)多创新 知识教育是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注重知识教育的量,倾向于外在的灌输,将知识变得教条而僵化;而文化教育以人为本,注重知识教育的质,倾向于内在的熏陶,让知识变得鲜活而生动。 在学26个字母的时候, 以往教师给学生留的英语字母作业,都是机械地、重复地抄写字母几行,默写几行就算完成任务了。最终将字母学会,靠得是死记硬背,学生感到最没兴趣了。于是我想到了不靠过去的抄抄写写的老办法来记字母的样子,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字母本身的样子设计字母操,用自己的手脚,身体某部位来摆出这个字母的样子。并让同学评价这样的创意好不好,妙不妙。学生们展开想象,相互比试谁的字母操最棒。这个有趣的设计作业贯穿于字母教学的全过程。每学完一组字母,学生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用肢体语言设计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字母形象。每个字母长得是什么样的,学生们记得又快又准。记住了字母的长相,每个字母可能代表什么意思,我还要求学生去搜索生活中的字母,了解一些有趣的字母文化。如铅笔上的H(硬度)和B(黑度);衣服上的S(小号),M(中号)和L(大号);扑克牌上的J(士兵),Q(女王)和K(国王);CCTV中央电视台,USA美国,KFC肯德鸡等,学生兴趣盎然,为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身边的英语而激动不已,同时也为自己浅尝到英语世界里的小小文化而兴奋不已。

(三)、多层次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地发展”(马克思)。老师习惯给全班同学布置一样的作业,而忽视了每个同学的个性差异。在设计英语课外作业时,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的设计作业。如学了5Aunit4Halloween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第一种作业是制作一个面具,根据书中的制作过程(How to make a mask),自己发挥想象;第二种作业是模仿课文中购物对话,自己来表演;第三种作业是上网搜索有关Halloween的信息,了解西方这一有趣的节日,和小伙伴们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第四种作业是听录音,准确熟练朗读课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选择作业的种类。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硬性规定哪些学生做哪类作业,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积极性,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多“生活”。 小学阶段所要学的英语,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例如水果、学习用品、家庭成员名称、家庭生活用品等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学完这些单词后,我布置他们将这些物品归类,自己制作单词小卡片,用自己喜欢的彩色笔写下它们的名字,贴标签。如,妈妈买回了一篮好吃香喷喷的水果,都是哪些水果呢?请把applesbananaswatermelonspears等一一对号入座。为了美观,学生们用心书写单词,贴在各类物品(或图片)上,布置成一个个美丽的小房间、小文具店、小动物园等等。这样既能帮助记忆单词,也能提高书写水平。又如,学了有关天气的单词句型后,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回家抄写所学的内容三英一中,读三遍后背会,而是要求学生收看每天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并将天气情况记录下来,可采用简笔画的方式记录一周天气的变化,并练习用所学的句型来描述每天的天气情况。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总能兴奋不已地认真完成。

综上所述,老师们要积极努力探索出有助于小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创新式作业。我们相信,那些贴近生活,充满着童趣、充满思维挑战多维化的课外作业一定能帮助学生克服在语言学习上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让他们找到乐趣,找到自信,不断进步。

参考书目: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伟健《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载于《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点评]

课外作业,需要学生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完成,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学生作业质量得不到保证。单调的抄抄写写,没有思维的过程,学生抄了也只是做了手指运动,未必有用;枯燥的读读背背,缺少感情的投入,也不见得能有好的效果……而这类的抄抄写写、读读背背恰恰是我们课外作业的主流。

周老师对英语课外作业提出了四个原则:“多活动,多创新,多层次,多生活”。她告诉我们,课外作业,也需要精心设计。


小学英语高年级分层教学的应用

于佳

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然而,由于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带班多、课时少、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随着英语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渐渐地,班级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现象尤为突出。有时候,我在课堂上往往会感到“顾此失彼”,内容太简单,让好的同学感到没有什么挑战和新意,内容稍微灵活一点,有些同学就跟不上大家,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确确实实已经不能适应我的课堂,为了控制这种情况的继续发展,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模式。

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施行分层教学呢?

一、划分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

我认为,要将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实际的能力不同,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A类学生是指对英语有着浓厚兴趣,学习能力很强,知识掌握很灵活,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除了要完成每节课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外,还要完成每节课的拓展训练;B类学生是指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兴趣,知识掌握还不错,但是知识掌握比较死板,发散性思维还不够的学生,这类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C类学生是指在对学习英语没有什么兴趣,觉得学习英语很难,是件苦差,日常基础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到的一类同学。这类的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达到每节课的最低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三类学生不同的情况,我分别制定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在教学中就不会出现,A类学生抱怨问题太简单,而C类学生感到题目太难,无从下手的情况了。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3 It was there!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给C类同学的目标是三会掌握单词和句型ground, Sports Day, running race, excitingIt is Sports Day. Can I have them, please? Can you pick them up for me? 四会要求掌握 excited, just now就可以了。B类同学要求除了要求掌握以上的要求外,我还设计了Ask and answer then fill in blanks的练习,要求AB类的同学在掌握上述知识的同时可以尝试用be动词的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进行问答。A: Where was the camera a moment ago? B: It was…A: Where were the films just now? B: They were…A类同学除了要达成上述目标外,还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尝试进行复述,以达到语言实际运用的作用。在这节课上,我还设计了Fill in blanks.这个练习来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了降低难度,我特地给了学生一些词组和短语进行选择,如:pick them up, a moment ago, excited, was, just now, the running race, looking for, on the ground, take some photos这样,C类的同学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就会感觉难度大大降低了,一方面,检查了他们对词组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训练了他们的书写。从C类学生的反馈的情况来看,正确率比较高,对课文的理解掌握还是不错的。对于AB部分的同学,我则要求他们不看所给的词组,直接看原文进行填写,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请B类的同学说一说答案进行校对,效果很好,没有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A类的同学,我则要求他们根据刚刚所做的练习再去编写一个关于课文内容的小文章。如果时间充裕,我会请一两位同学将自己编写的小文章给全班同学读一读,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六(5)班的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It is a Sports Day. Su Hai and Su Yang are in the playground. They are watching the running race. Suddenly, Su Hai can’t find her camera and films. The camera was in Su Hai’s bag. But now it’s Su Yang’s bag. The films are on the ground. But they were in Su Hai’s bag.

事实证明,采用不同的要求,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有事能做”了。这样,C类同学有了学习信心,B类同学有了学习的动力,A类同学有了学习的兴趣,英语课堂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二、分层次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1、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是一堂课的开场,开场的生动有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和期待程度。那么,怎样在一节课的开场利用分层教学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是这样做的:在6AUnit2Ben’s birthday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第一课时我已经了解到一些学生的生日情况,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T: What date is it today? S: It’s… 这是一个日常对话,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我先请B类的同学回答,同时给C类同学一个示范,然后再请他们重复一遍,让他们温故而知新。T: I know Wu Yue’s birthday is coming. Do you know when her birthday is? S: She’s birthday is on the…此时,我请一些知道吴越同学生日的B类学生,因为在这里,和我们第一课时的学习,My birthday is on the…句型发生了小小的变化,所以,我请B类学生进行回答,如果回答不是太好,我则可以请A类同学进行修改,并继续鼓励B类同学大胆尝试说英语。在了解了这一信息后,我继续问: Wu Yue’s birthday is coming.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引导学生说“Happy birthday!”因为大家对这个句型比较熟悉,同时,句型也比较简单,在大家的提示下,全班同学都能知道该说Happy birthday! 这样,我再请C类同学说一说,这个比较简单的句型,一来,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还是很有用处的,二来也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也许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难。在最后,我出现课文的第一幅图,让学生们先看,然后提问三个问题:(1) What date is it today? (2) What are Jim and his friends doing? (3) What are Jim and Ben doing? 出示了图片和这三个问题后,第一个问题,我请C类的学生尝试来回答,如果学生还有些问题,那么,我可以再帮助提示一下。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我请A类的同学回答,这样做可以检查他们在家复习的情况,同时,也是本节课两个重要的新词组,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当然,如果B类同学可以回答,我会非常开心和欣慰。

2、教与学阶段

教与学阶段是一节课的关键。学生能不能在这一阶段“吃透”教材,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例如在5AUnit3 At a music lesson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教授的是B,C,D板块。在这一课时中,由于第一课时我已经教授完A部分的课文,学生们对情态动词can的肯定用法和否定用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3,4年级也学过了部分的单词,在这一课时,教授的内容其实并不多。于是我在教授的时候,基本采用的是James Asher TPR教学法,所谓的TPR教学法就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也叫 “全身肢体反应教学法”。它利用身体动作协调配合,加强表情达意,有助于增强记忆,强化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我一边做动作一边说I can …. 然后再问B类学生What can you do? 在提问他的时候我提示他也要学我一样做出动作,因为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很强,他们的表演很生动,极大的调动了其他学生的表演欲和学习兴趣。这样,在B类同学的带动下,C类学生也开始积极发言,表现自己,他们都是选择自己会说、喜欢做的事情进行表达。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在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我又开始了另一个活动,我做了一个动作让学生来猜猜,这次,我表演唱歌,而且故意唱得跑调,学生们听得哈哈大笑,我想请学生说出:You can’t sing. 因为这个句型相对比较难,在请了两个B类同学都猜错的情况下,于是我请A类同学来猜猜,当大家得到了You can’t sing. 这个can的否定句型后,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我也很好的表扬了那位同学,课堂上表演形式多样起来,有会做的有不会做的,班级的气氛一下子就达到了高潮,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效果非常好。

3、巩固阶段

巩固阶段,我采用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复习当堂课的内容。例如,在5AUnit6 Doing house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用了三个练习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 Listen and do.

在这个练习中,我的意图是检查C类同学是否掌握了B部分的单词,这个题目可以同时让几个同学一起做,听清楚教师的指令,完成动作,同时,也让学生注意教师的人称变化,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A is sleeping. A and B are running. You are all sitting. A, B and C are sweeping the floor. (这里的ABC都是指学生的名字)等等。我的意图是让学生一边锻炼了听力一边检查了他们对单词的掌握情况。

(2) 根据中文意思完成句子,每空一词。

1---迈克在哪里? ---他在操场上。

—— Where ______ Mike?

—— He’s ______ ______ _______ .

2、南西在做什么? 她在睡觉。

—— What is Nancy ______ ?

—— She _______ _______ .

3、你在做什么? 我在打扫图书馆。

—— _______ _______ you ________ ?

—— _________ __________ the ­­­­­­_________ .

4、他们在哪里? 他们在阅览室里。

—— ________ are _______ ?

—— _______ are in the ________ _______.

5、我在家里做作业。

—— ______ doing _______ at _______ .

设计这个题目是因为:在前几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听写时,B类的学生完成的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掌握课本上CD部分的句型时比较死板,于是我在本节课安排了翻译的练习。而C类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到他们面前去指导,帮助他们完成。

(3)根据题目要求编写一篇对话。

例:周末,你下午想找一些同学一起去家附近的小公园玩,你可以打电话给他们邀请他们,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询问他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和你一起去玩呢?

Useful expression:

A: Who’s that speaking?

B: This is …. speaking.

A: Are you free now?

B: Yes./ No.

A: What are you doing?

B: I’m….

A: Where is….?

B: He’s/ She’s…./ Sorry, I don’t know.

请想一想,除了上述情况外,你还有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呢?试着把它们记录下来。

对话的编写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一部分,我想通过编写对话的方式锻炼A类的同学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一部分,因为难度很大,所以我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层次学生的作用,更好的完成任务。这样,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得到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锻炼,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保证学生一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帮助C类学生学习,加强A类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B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开始,我是采用大组竞赛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不少问题。在每节课的小组竞赛中,因为是12个人一组,教学过程中,很多都是以2人小组或是4人小组的形式组织,回答问题也很多都是个人,2人或是4人的形式出现。虽然我的初衷是好同学帮助差一点的同学,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就是,好的同学自己独立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学习稍微落后一点的同学就是在座位上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这样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小组间为了一颗星、两颗星的问题,影响了同学间的友谊,有的小组有时就是因为一、两个同学影响了整个小组的成绩,不利于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我将全班又重新编组,分成4人一小组,全班共分成1112个小组,并为它们编上号。在每个小组中,我尽量安排A,B,C三类学生,并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头衔和职位,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例如,A类的同学做组长,主要负责小组合作时任务的分配;B类的同学一般会担任副班长或是记录员,副组长一般要辅助组长完成日常的小组合作任务和收发作业,而记录员负责记录日常小组合作时的活动记录;而C类同学我一般都会让他们担任监督员,一般来说,C类的同学在心理上对学习英语兴趣不大,是小组合作中一些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学生,所以,给他们担任监督员,监督小组中其他同学小组合作的情况,他们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去了。进行完小组活动后,我都会请监督员和A类或是B类同学和C类同学共同进行汇报,这样做,A,B类同学就不会撇开C类同学,独立学习了,为了获得小组的荣誉,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内的互帮互助,将以前总是被遗忘在教室角落里的C类同学真正意义上融入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一员,让他们对集体荣誉感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绝对不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更需要教师加入到学生中去,起到监督的作用。在他们进行小组活动的适合,去倾听班上A,B类同学的想法,帮助C类同学解决他们的困难,指导各个小组的合作,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在前一章节中,我提到我在5AUnit6Doing housework 第二课时的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练习,我安排了4人小组合作,这是为了防止前面说到的小组效率低下的情况,在小组中有ABC三类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组长先分配好任务,AB类的两位学生先在小组内先交流编写对话,由记录员一一记录下来,最后由AB类同学再教C类同学看着稿子把对话的部分读出来。而监督员则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小组合作中,监督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情况。在小组完成了编写对话的任务后,我尽可能多的多请几个小组来表演,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在随后的反馈中,我发现,实施了小组合作后,小组合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现在C类的同学在AB类同学的帮助下,会用现在进行时态进行交流,对课文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在小组竞赛中,AB类的同学不但自己会说,而且还帮助C类同学完成了这个练习,自己有了成就感,也使小组获得了好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形式多样的评价,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评价方面,我也力求形式多样。新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功能从注意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允许学生参与评价。所以,我采取了自己评、小组内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方式。

特别是针对我带的这届六年级的特殊情况,我特别还采取了一种,“个人跟踪式”的评价方式。针对班级里的两三个调皮的孩子,以往不管是对他们批评还是鼓励,他们都不能保持两三天就恢复原状了。就此,我采用“个人跟踪式”评价方法,每天给他们记录他们在英语课上的表现,每天带回家给家长签字,我事先和他们说好,每天表现得好,我就在记录本上好,表现不好就写不好,调皮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课上也开始注意听讲了,没有了那种喜欢在班上哗众取宠,消极的学习态度。家长也能每天得知他们的孩子每天在英语课上的表现,可以及时和教师进行联系,督促他们的英语学习,不至于到“越差就越不想学,越不想学就越差”的恶性循环中去。这类的孩子一般来说,平时得到的表扬是少的,他们更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家长的肯定,“个人跟踪式”的评价方法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方式,不容他们有任何一节课的懈怠,给了他们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是对他们的激励和表扬,只要他们课堂上认真听课、记笔记,甚至作业写的好,也可以记录上去,进行表扬,不仅仅是在记录本上,更要在班级里对他们进行表扬,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肯定,他们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事情也就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了。熟话说,教师和家长联起手来,有了共识,那么,孩子也就好管多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往往一句表扬比十句批评都要管用得多。

五、弹性的作业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在作业的安排上,我采取了分层次的弹性作业。

在口头作业方面,我十分重视听磁带跟读的训练。我认为,在中国,我们是英语的习得者,有着和第二外语的学习本质的区别,在中国没有英语的语言环境,尽管,英语在中国发达城市已经很普及,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地,但是在南京,我觉得这种氛围还是不够的,我们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而且是大量正宗的外籍人士的语音语调的输入,这样资源是很少。所以,我尤其强调学生听磁带,磁带上的配音是正宗原汁原味的标准发音,对训练孩子的听力是绝对有好处的。同时,我也强调跟着磁带读,进行模仿。所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我制定了不同的作业要求,A类同学必须每天听磁带跟读至少1015分钟,B类同学每天至少20分钟,C类同学每天至少30分钟。为了保证每天听磁带跟读作业的完成,我还让家长配合签字,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布置了录音作业,把他们每天在家读书读得最好的一次录下来,然后交给老师,我可以自己听,也可以挑选一些好的带到班级里放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录音作业不仅检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口头作业落实到实处。学有余力的AB类同学在新单元结束后一周以后,在课文会背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跟着磁带读书,而是在英语报纸或是杂志上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短文,自己背诵,拓展自己的英语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必须强调的是他们在新学单元的两个星期里是按照我的要求每天都坚持听磁带跟着读的。B类的同学要求必须能很流利的将课本上的课文和语篇都背诵出来。C类的同学尽量能流利的读出课文和语篇就可以了。

在笔头作业方面,我也采取了弹性作业的方式,A类学生我一般布置看图写话,编对话等开放拓展式的练习;B类学生我一般会布置按要求写句子,英汉互译,看图完成对话,按照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等半控制性的作业;C类同学就完成单词、词组和句型的抄写和翻译作业。这样,每个同学都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作业,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当然,每天的作业变得五花八门,教师得批改变得自然就不轻松了,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要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每个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是1/130,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却是全部,所以,我们也只能继续坚持下去,为了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一点点微薄的力量。

实行了分层作业后,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很欢迎的,A类的同学不必每天都做着抄抄默默的基础性作业,C类同学也不必面对一大堆“天书”般的作业,而打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原来班级里由于感觉作业难度太大,没有办法靠自己能力完成作业的同学由原来的8人,到现在已经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了。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来,他们是不会写,作业完不成,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打击了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现在,他们有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他们就有兴趣继续学习英语,不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每个孩子都在作业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当然,我同样欢迎想要提高自己的孩子,我希望每个孩子从每天的英语作业中都能有所收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分层教学,在实践中,我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希望在小学英语高年级阶段能尽量减少两极分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的终身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点评]

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途径;分层教学是解决“两极分化”的法宝。于佳老师提出的“分层次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弹性的作业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我觉得特别能启发自己的思考。当然,分层教学可以研究的还有很多。


谈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殷月敏

人类是社会动物,不可避免被包含于社会交流之中,除非他们脱离于社会。毫无疑问,说话是人们交流情感和信息的最有效,也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是即使在你没说话的时候,你仍然在进行交流。说话只是交流的方式之一,还有许多其它的方式。

最近二十年,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开始思考体态语的作用。体态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隐含的力量,它能使教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营造起一种快乐、积极的课堂气氛。与我们的言语语言相似的是,体态语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非言语交流方式。

在大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等进行交流,并不需要说话。交流理论家指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不到30%的信息是通过说话传递的,而7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的方式传递的。”广而言之,非言语交流包括五部分:时间语言、空间语言、体态语言、声音的调节和环境。

一、体态语的定义。

事实上人们每天都都在使用非言语交际,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交流的重要性,从而也就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内涵。非言语交际的一重要类型就是体态语,它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的中介。它指的是人们在交际中用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等方式。如著名的喜剧演员赵本山、陈佩斯、潘长江等,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的体态语使他们的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精彩的小品中,他们成功地使用了诙谐、幽默的语言,同时应用了可视的、生动的体态语。每当观看他们的表演,人们总是忍不住捧腹大笑。

二、体态语的类型和特征。

随着体态语的使用以及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体态语可以被分为五种类型:

1.人们谈话时的距离;2.身体的接触;3.目光的接触;4.微笑或大笑;5.姿势。

与言语语言只能通过说话表达意义不同,体态语能够通过许多方式表达,因此体态语有许多特征:1,通过媒介;2,社会特征,对待不同的人,人们使用不同的体态语;3,国家特征,不同的国家有着他们自己的历史背景、习俗、习惯、宗教信仰,因此随着国家的发展,他们对体态语的使用也有了发展和变化;4,传统与继承,一些体态语能够像言语语言一样在后来的习得中形成,但是像微笑、哭、皱眉等则是与生俱来很难控制的,它们是被下意识地表达出来的;5,真实性,体态语表达着人们真实的情感和情绪,不像人们在使用言语语言时,往往会隐瞒一些感觉。例如,当某人在撒谎时,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不自然的体态,如,脸红、结巴等;6,生动性,言语语言通过声音和文字来传达意义,而体态语则更加生动,好理解,表达得更加具体、明确;7,普遍性,人们天生具有的一些面部表情和动作是基本一致的,几乎可以为全人类所理解。

三、体态语的应用。

人类是唯一会说话的社会动物,但通常体态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更好地表达人们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当长着对幼者说话时,恰当正确的使用体态语能使幼者更容易、更清楚的理解所说内容。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文化浅的人说话时,前者不能只用有难度的、华丽的词藻,那会使后者无法理解,因此体态语的适当使用成为必须。

在课堂上正确地使用体态语也能促进师生交流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难点、复杂处以及枯燥的内容。因此,成功高效的交流是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并伴随特定的语言。

四、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儿童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儿童语言教学中的难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学生们太依赖母语,缺乏积极开放的态度。如果教师不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就懒的学。一些学生非常的保守,即使是用母语,他们也不好意思与他人交谈,更不用说用外语了。作为班上的指导者,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教育是一个包含师生的,有意义的,合作的能动过程。在学习新知时,孩子们是能动的,聪明的。“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思想上还没有成熟,学英语是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当他们在学习中有兴趣、好奇时,他们就高兴并且愿意学。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一遍一遍枯燥地重复所教内容,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而在课堂上使用体态语则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创造出一种生动的、有趣的、轻松的环境。

2、在教学中使用体态语的原因。

与其它学科不同,英语教学需要语言环境,要求教师尽量少的使用母语。在这种情况下,体态语的使用则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教儿童英语,体态语被频繁地使用。一些活动如讲故事、唱歌、做游戏等,如果伴随着体态语则能被很好地完成。这都是因为体态语是可视的、生动的,易于为儿童接受和喜爱。把这些体态语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不仅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为孩子提供一种有吸引力的、有趣的练习,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新单词时,如果教师只是用英语解释或用卡片教,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厌倦,不能很好的掌握所有新教的单词。举个例子,当我们在教新单词“rabbit”时,如果我们双手握拳,伸出中指和食指,放在头上,并伴随着蹦蹦跳跳,孩子们立刻就会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当教像“open”“close”这样的单词时,我们可以先闭上我们的眼睛,或者关上门、窗;然后再睁开我们的眼睛,打开门、窗。通过做这些动作,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所教内容。在教学中使用体态语还能加深孩子的记忆。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向老师学习知识,课堂教育还包含孩子与同伴交流思想和情感。在课堂上是否使用体态语对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很大。当孩子对所学内容不耐烦,开始跟别人说话、玩时,只要给他一个严厉的眼神,他就会立刻明白老师生气了。一个肯定的微笑、点头,一个翘起大拇指的表扬动作,即使是用小棍轻轻地敲他以下,这样的反馈都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提高他们有效学习的兴趣。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大量使用体态语,让每个孩子都使用体态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的。让孩子参与到游戏之中会使他们学得更好。正如语言学家富兰克林所说的,“Tell me , I will forget ; teach me , I will remember ; involve me , I will learn .

3、一个实验(使用不同教学方法的两组学生。)

为了证明体态语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在班上用两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一组使用体态语,另一组不使用体态语。实验如下:

我要教“run”“jump”“hopandkick”这几个单词,教具只有几张卡片。

A组。

T: Everybody , please look at this picture , what dose this mean?(手拿一张卡片)

S: A man .

T: Yes , he is a man , and he is running . Ok , read after me , run , run ,run …

(用同样的方法,我有教了另几个单词“jump”“hopandkick .

T: Ok , let’s review these words , what does this mean ? (手拿第一张卡片。)

S: Kick .(几乎没有人能正确地读出我刚才教的单词。)

T: Kick ? No , it means “run” . Ok , read after me , run , run , run …

(然后我继续一张张向学生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我发现几乎没有人能够正确的记住我所教的单词。他们不仅没有记住这四个单词,一部分学生不说也不听,只是坐在那里。)

B组。

T: Everybody please look at me carefully (做“跑步”的动作,并问),what am I doing ? I … am … running . (然后出示第一张图片问)What does this mean ?

S: Running . (一些孩子回答。)

T: Very good ! Now everybody , stand up and follow me do this action “run” and speak aloud “r-u-n”… “run” …

S: “r-u-n” … “run” …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我一个个教了剩下的三个单词。)

T: Well now , I will show you the cards and do the actions , and you guess what am I doing ? (首先,我做“跑”的动作,再出示第一张卡片。)

S: Run …! (令我惊讶的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大声的喊出了这个单词。)

T: Excellent ! Look at me carefully , the next is like this … (然后我又逐个做相应的动作并且出示卡片。很明显,结果与A组完全不同,这些孩子不仅能迅速的认出这四个单词,而且认真的注视着我,听我说,模仿我。)因此,通过这个比较性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儿童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交际变得比从前更加频繁而不可避免。怎样在交际中成功的表达自己越来越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体态语——非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在不同场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交际中要更多的关注体态语。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的比较性的实验将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书目:

1. Peng Xuanwei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 New Course Book ”, Qing Hua University Press version 1, 2003.

2. Hu Wenzho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hat it means to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8.

3. He Guangkeng “The Basis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Ji Nan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Shen Minxia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Elementary School”,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Vol. 12, 1999

5. Li Yongfa & Liu Xuan’en “The Practical Body Language”, Hua Wen Press, 1997.

6. Bi Jiw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7. Deng Yangchang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Press, 1989.

8. Zhao Yanping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1999.

[点评] 烛照精微,关注体态语言

课堂教学是宝藏,教师的目光所及灵动之处皆可见其精微。

本文作者独具慧眼,目光关注于课堂教师的体态语言,读完此文,眼前一亮,作者所关注的课堂教学角度启人深思。

其实,每个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使用了体态语,不少教师的教学中,体态语言的使用已炉火纯青。其中代表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还记得很多年前听于永正老师上的《少年闰土》一文,讲到闰土月下刺猹,“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于老师表情凝注,手拿课本如钢叉欲刺,尽管年过六旬,身手矫健处,不输少年,他绘声绘色的朗读和表演,仿佛把学生带入了课本所描绘的情境中,谁能说课堂教学的传神处不来自于教师的体态语言呢?

不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课堂教学的环节安排、语言组织上,体态语言的教学效果也真的没有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殷老师的文章应该唤起教师们对体态语言运用的充分重视,这也正是殷老师此文的价值所在。

(卢江)


谈朗读与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殷月敏

小学英语被列入国家课程计划已有六年,小学英语教师们正在不断努力地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我们听到各级各类的小学英语课堂上,听、说、唱、玩、表演等方式把英语课堂组织的很是热闹。尽管如此,我认为朗读与背诵仍然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

一、 朗读与背诵的理论根据。

胡春桐先生曾经说过“在人类学习或习得语言的实践中,吸收总是领先于表达,也可以说输入总是领先于输出。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本族语言和外语的学习都是如此。”在通常所说的“四会”中,听和说属于吸收性的,输入的;说和写属于表达性的,输出性的。有了足够量的语言输入,说的能力才会形成。因此,应该是“听读领先,说写跟上”。

要使学生不断积累所学的语言素材,关键在于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并且不断巩固输入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听,模仿,朗读,背诵是重要的方法。目前的英语课堂中相当流行进行大量的交际性的语言实践,这种方式看上去似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活跃热闹,其实并没有遵守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性学习。当学生的输入与积累还不够多,口语能力还不够成熟时,要求学生口头表述是有困难的。

因为是英语,国内没有语言习得的自然环境,英语课堂,英语课文就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的也相对封闭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熟练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各篇课文,并且适当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一条必由之路。

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记忆的东西既快又牢,甚至可以达到终生不忘的地步。因此,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一条适合儿童的、简洁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心理学家指出:“背诵有助于学习,它不仅可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还可以被视为要求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反复检查的手段,增强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系统理解。”大量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内由表层到深层脑的记忆回路,记忆的素质因此得到改善。(七田真,2004

二、 朗读和背诵的基本内容。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各种学习材料中,没有联系的无意义的材料背诵效率最低,诗歌的效率高于一般自然散文,有内容提要的散文的记忆效率又比诗歌高。

在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比较偏重于用童谣、歌曲、游戏等方式来操练一些彼此相对独立的单词和一些功能性的小对话,这样学生的记忆孤立且片面,学得快,忘得也快。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把握住语篇的整体结构脉络,再在整体框架之下操练单词、词组、对话,那就有点又有面,扎实又到位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灵活的处理各部分教材。比如,每单元的BC部分是独立的单词,词组和句型,教师可根据这单元所谈论的话题,做适当的添加,创设出一定的情境,使之具有相对完整的意义,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每单元的A部分本身就是完整的语篇,教师则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由面到点,把握课文;而每单元的E,F,H等部分基本上是A部分话题的延伸,扩展,或是相对应的游戏,在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完A 部分之后,带学生做相应话题的游戏,或布置学生诵读相应的篇章,或是中场唱一唱相应话题的歌曲。这样调节了气氛又节省了时间,而且成热打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 朗读与背诵的具体方法。

1、 注重听音模仿。

在朗读一篇课文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听原汁原味的录音,保证学到是地道的发音。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作适当的语音,语调的理论知识讲解,如重音、弱化、连续、意群、爆破、升降调等。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学生模仿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先安排学生初听感受整篇文章的语音、语调;第二步,让学生逐句听,处理难读的单词的发音,长句子按意群分成几部分;第三,反复听,逐句模仿,直至熟练;最后,脱离磁带,反复朗读背诵,直到熟读成诵。

当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背诵若干篇文章之后,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能体会到英语这种语言的韵律美,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2、强调朗读,兼顾拼读。

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而各种拼音文字在发音上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英语各单词中一些字母或字母组合发音就和汉语拼音的发音有些类似,在教朗读单词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学生已有的拼读汉语拼音的经验来拼读英语单词,这样很多单词会读就基本回默写了,掌握了这个规律,朗读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背诵。

无论单词或文章,死记硬背效果是不会好的,只会让学生感到痛苦,产生逆反情绪。实验证明,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对理解的材料背诵比对不理解的材料的背诵的效果更好。对于一篇课文,在背诵之前首先要弄懂文章的中心内容,按照内容的脉络线索进行背诵。在文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长句子,难读难理解,这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长句子按照句型结构、语法结构划分成几个词组,分别指导学生理解、朗读、背诵这几个词组,再把几个词组连成长句子读一读、背一背,熟练后再加快语速,逐步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培养了语感。

总之,朗读背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朗读背诵整篇文章,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孤立的单词、句子,而是有上下文、有逻辑性、有情节的话语。朗读背诵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它是单词、词组、句子、文章;结构、功能、情景;语音、语法、语用;语言、逻辑、文化等的一体化。

[点评] 诵读,体味人生的乐趣

本篇论文是关于英文的背诵,我看完之后却要发一些关于中文背诵的议论。不免离题万里,不过一家之言。

无论中外,背诵都是学习语言的乐趣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说到背诵,就让人联想到“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白首穷经”,其实,古人背诵和我们联想中的这些词语并不能画等号。“诵”就是朗诵、吟诵,很多古人,是以“诵”为乐的,很多古文,也是以“诵”品味的。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那强烈的音乐感,读之使人如忘情的歌唱,不“诵”不知文之味。反复的背诵还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处的读肯定不是呆读死读,而是体味其义,感受其情的诵读。

可是现在,许多学生(也有不少老师)仅仅着意于“背”,却忽视了“诵”。仅仅要求学生大量的记忆,却缺乏对记忆内容的情感体味,这样的“背”不用说,学生也是不乐意接受的。枯燥乏味的练习即使形成了记忆,也注定是短暂的。

当然,诵读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解其义的情况。但这种不解其义更多的是不明确透彻的剖析意思,不是毫不理解的。如同蒙昧的孩子读《三字经》,不能读透。可是实践证明,读了就是有用的。文字的抑扬感受到文字的音韵之美,浅薄的理解感受到文字的朦胧之美、智慧之美,这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之的感受还会愈加深刻。这就是诵读的魅力。

诵读一些经典,哪怕暂时不能体会其妙,也能提高文学修养。没有三五本经典在肚子里,文学水平的提高只是空话。

本文作者讲了很多关于“背”的方法。我却说了很多看上去和文章作者无关的话,其实只是想说一点,在强调学生的“背”时,不忘让学生感悟其情,多读多“诵”。

(卢江)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叶付法

英语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课程,进入小学课堂已有好几个年头。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英语,这恐怕是所有小学英语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进而乐学英语,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快乐的气氛。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如在请学生发言这个环节上,不能只关注先进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上要给后进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在课堂设问时,教师应考虑到所问对象的各个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感受到尊重与信任,从而自觉地、快乐地学习英语。其次,教师的教态应当自然亲切。这样,学生就乐于亲近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无论是在课堂内外,学生学习英语的情绪自然活跃,也一定会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乐学精神,快乐学英语。

二、运用简单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课件越来越精美。我认为多媒体课件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每一节课都使用多媒体,不仅经济上是一种浪费,而且就制作课件所需要的时间来说,也会大大影响到教师教学和教研的时间,束缚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可怕的是,长期使用多媒体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严重的依赖性,仿佛没有多媒体就没办法上课了,仿佛一节课没有多媒体就彻底失败了。我去听公开课和示范课,在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时候,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课件一个比一个精美,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几乎取决于课件的优劣。有的flash课件估计就算是专业人士,也需要12周才能完成,更何况一个平均有34个教学班的英语教师呢?再试想一下很多根本没有装备多媒体设备的农村小学呢?大概来听课的农村教师除了惊羡这些课件的华美,回去后就只有盼望着学校能早日装备多媒体设备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教学和多媒体确实有些本末倒置了。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些简单的、更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单词的呈现可以用实物或图片,句型的巩固可以讨论、表演,唱歌可以用录音机并配以适当的动作,游戏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我在教人体部位单词时,抓住小学生好动而且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头或别人的头、脸、鼻、眼睛、耳朵等说head,your face , my nose, your eyehis ear等等。接着教师发指令touch your head / face / nose / eye/ ear,学生随即做动作,并在小组间开展竞赛。这样做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每一个学生都特别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师加快指令的节奏,学生的反应随之加快,学生在动作中眼、口、耳、手多种感官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脑筋快速运转,反应灵敏,印象深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成果都很理想。我想这些简单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最多也应当是运用最多的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运用这些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多媒体都不能取代的。当然,辩证地说,多媒体还是有它的优势,在一些教学内容上还是要运用多媒体。我想,无论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哪一种方法能带给学生最大的快乐。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英语。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并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小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主动亲近它,并且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了,就会由怕学乐学,那样,我们的英语教学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曾经看过一篇有关教学色彩类单词的教案,教师先给学生们示范“Red,red是红色,红红的太阳天上挂,接着让他们发挥想象自己编,他们都非常兴奋,也编得相当好,有的说“Brown,brown 是棕色,棕色的手套没人要!有的想象力丰富“Yellow,yellow是黄色,黄色的小鸭在洗澡!”……于是回去后我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编此类的韵律诗,学生发挥地也很好,编出了很多句子:“Blue,blue是蓝色,蓝蓝的天空真美丽!”“Green green是绿色,窗外的草地绿油油!”学生的想象力确实出乎我的预料,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自己,更加强了对颜色类单词的记忆。课后我也深深地进行了反思:既然学生是绝对有能力学习的,教师何不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呢?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只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再引导他们采用适合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那么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会开心地、认真地、主动地去学习的,这不正是我们课改所最希望看到的吗?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会取得成功的快乐。

学习的最大快乐就在于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 ,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我把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一组给他们一个名字,monkey,cat队,tiger,lion队。每节课在新授、操练、复习等各个环节穿插进行一些竞赛或小游戏。由每组指派或抽取学生参加,谁先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或者取胜,就得到一个五角星。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为本组增添荣誉,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成功的学习再受到教师的表扬,会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在对任何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绝不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评价中老师应给予学生真诚的赞许或是热情的鼓励,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可根据学生表现的优劣程度,可以依次运用以下的话语:OK ./ Good / Wonderful / Magnificent !等。如果学生有了精彩的表演,教师就可以说;“ Great ! Boys and girls,Clap your hands !"接着引导全班同学鼓掌对其表扬,集体喊:“XXX, Very Good !”教师也可以奖励他们一些贴纸,或者送一些小礼物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内容,由教师或是同学有针对性地指出好在哪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增强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如果有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表达好或表演好,可以说:“Try again这样的评价不仅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且会使他有勇气,有兴趣再试一次。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快乐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敢学英语,能学英语,愿学英语,乐学英语”,最后能真正地“学好英语”。

[点评]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这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目标。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要培养孩子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觉得获取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对终身发展有益的事情。

我们能通过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孩子通过学习,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就能无限的获得知识。我们与其强迫孩子去获得更多的知识,不如激励、调动孩子去探求更多的知识。所以,叶老师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快乐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敢学英语,能学英语,愿学英语,乐学英语’,最后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这才是学好英语的最好办法,也是获取任何一门类知识的最好办法。

(卢江)


激趣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宋迪

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教学。从四年级编写英语对话开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天扩大吸收的词汇、习语、句型、修辞手法等,就在为英语写作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及时消化使用,尽量减少遗忘,从巩固学生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短语和句型,意在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有关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结构,使之能够多写出意思完整、语法正确的英文句子。学生再从单句转到句与句的连接上,用适当的连接手段把孤立的句子串联成段落,训练时重视词语选择和语法结构的准确性。

小学牛津英语6B第七单元写作主题是“写信”。书信是促进人们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英语信件亦是如此,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意在培养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表达的能力。本课从谈论自己的笔友入手到着手给笔友回信,把有关“自我介绍”、“询问他人情况”、“征求意见”等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句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安排在对话和课文之中。既呈现了十分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展示了“与外籍朋友通信”的多种形式和具体操作过程。一个班的学生在英语学科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态度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兴趣和需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努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参与实际交流,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一、构思

当本课教学内容中的BC部分词句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了,就要着手开始进行英语写作练习了。首先要学生集中精力思考片刻,以便从主题思想中找到联系得到启发,用英文记录思考的内容。起草阶段要集中考虑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把思考阶段挖掘出来的信息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LiuTao与妈妈谈论他的新笔友Peter以及如何给Peter回信。笔者在课前自制了一段Peter自我介绍的录音,将他的情况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和对话中的LiuTao一起了解Peter,再帮助LiuTao一同向妈妈介绍Peter的情况,并和LiuTao的妈妈一起建议LiuTao如何回信。通过这些设计,将学生由对话情景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学生置身于对话情景之中主动地学习。录音内容如下:

Dear Friend:

I’m Peter.I’m from the UK.I want a penfriend in China.

Please listen to myself-introduction.

I live in London.I have a brother and a sister. 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and making model planes.

Waiting for your letter in reply.

With best wishes

Peter

学生听完两遍录音后,笔者将准备好的问题卡片贴于黑板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选择问题进行回答。问题如下:

Question 1. Who’s Peter?

2. Where does he live?

3. Does he have any brother or sisters?

4.What are his hobbies?

每组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完成Peter的英文信息卡,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完成的英文信息卡流利地进行问答操练。此时,学生已经很想把自己记录的信息展示出来,也让他们对即将成为写信对象的Peter有了基本的了解。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Peter的笔友,以增加写作的真实感。

二、起草

仔细听,认真说过Peter的信息后,笔者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 ?很自然地引出了一张信息卡,填写学生自己的信息。填完信息卡,笔者要求学生看了信息卡进行自我介绍。很多学生只是局限于信息卡上的年龄、国籍、家庭成员及住址,对这些栏目作了相当简单的自我介绍。这与真正的英语写作的内容要求太远了,资料也显得贫乏。平时练习的多是对话形式的作文,所以相对于本课的信件形式学生还算是第一次遇到。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启发和点拨。于是笔者出示了LiuTao的信息卡,启发学生,出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便让所有学生都能尽快地适应课堂:一、让学生看着信息卡把自己当作刘涛进行自我介绍。操作之后,班里的后进生也能熟练习地用英语进行介绍,事实证明这一步还是相当简单的。二、出示一段具体的、多角度的自我介绍,内容扩充到兴趣爱好,家庭成员的介绍也融入进来。这是有关笔者自己的一篇介绍,便是例文。但不如说这是与学生进行平等交谈的开始,是一座沟通的桥梁。学生本来就很想了解自己的老师情况,这样又增加了他们的兴趣,一举两得。有了这一步,学生能非常兴奋地阅读关于老师的例文,并能较快地领略到例文的结构及内容,针对自己的英文信件资料进行有效的补充。只有通过真切的对比,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得法。

等学生们再一次将他们的英文自我介绍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的时候,显然比第一次动笔写作时内容丰富了许多,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的学生也增多了。这时,笔者并不强求学生作文的语法、拼写与标点符号等机械性问题,而是要在写作技巧与主题思想上提醒他们注意。尤其是学生流利的英语语音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因为看到他们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的模样,一改以往英语写作时的冷场面。笔者就觉得能有这样质的变化,为什么要打断他们呢?能够流利地用英语口语表达,还怕写不出出色的文章来吗?

三、修改定稿

这一阶段有两个步骤:一是要考虑英语句型的结构和连接语篇的手段;二是着重语句的校对,仔细检查单词拼写、标点符号和英语语法等等。

英语写作同样来源于生活,如何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这就一定要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只有通过设置情景,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提供给他们写作材料,他们才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结合课文的内容,笔者提供给学生这样的几个情景。1、你想成为Peter的笔友吗?请你给他写信。2、你想和老师交朋友吗?请给我写信、发电子邮件或发传真,并留下了笔者的邮箱地址。

当学生们再次动笔时,已经能快速地完成了各自的英语自我介绍。他们的文章或长或短,或模仿例文或自创。在课堂中利用剩余的时间给他们朗读自己的作品,再让台下的学生转换人称进行复述。效果很好。看来学生是非常喜欢这种英语写作练习的,既能给他们自画像,也锻炼了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初设定的学习目标也就顺利达成。

四、评价

接下来的就是对学生英语作文的评价了。现在简单划一的评价已经很难适应客观实际了。笔者当然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到最佳水平。但是这不代表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写出同等水平的英语作文来。平均发展是不现实的,学生的天赋千差万别,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地协调发展。所以本课的这一环节,等每一个学生上台介绍过自己的信件之后,笔者和台下的学生就共同承担起作文的评价工作。学生写完初稿是自己修改过一次的,接下来进行同学互评,互评后再次自改;然后交给老师,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再一次修改,最后将定稿交给老师,笔者复评,写上评语,再发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保存了下来,习作也得到最佳的完善。此时,他们的这封信件已经成熟,笔者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信件拿回家朗读给父母听,在与父母商量交流之后,再拿到邮局寄出,或互相之间发送电子邮件,以征求到自己想要在小学毕业后结交的笔友。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这样家校配合,既能提高我们农村地区家长对英语课程的重视,提高学生在家里对英语习作的兴趣。

反复修改习作是他们这一次练习的最大启发和收获。同时笔者也深深地感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辨别文章优劣的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热情,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是促进英语写作的好方法。也是本节英语写作课成败的关键。

英语写作课堂上将时间、精力花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重视学生表达和开拓思想内容的主动性。写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运用所学的书面语言,学生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尽可能地使台下的同学明白和接受,那么这样的英语文章就是成功之作。英语写作是利用书面语进行的交际活动,是学生和老师之间使用英语文字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师生之间是互动的,教师只有融入到学生当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们才会有兴趣与你交心,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培养英语写作能力,是应该训练学生主动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动机,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物,达到与对方沟通的目的。

[点评] 培养兴趣,我们都可以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学生主体的配合。学生的兴趣度高,教学活动就会高效;兴趣度低,教学效果就差。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差,教师往往抱怨其接受能力差。排除智力上的因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度往往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兴趣有时可以决定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的孩子喜欢语文,他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就认真,可后也能主动地钻研,语文成绩自然出色。其他学科亦然。

兴趣不仅仅专指于某门类学科,可能对某学科的老师感兴趣,孩子也会认真的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出现这样的现象,原来成绩不行的,换了个教学风趣、关心学生的老师,孩子忽然变得对这门学科认真起来,成绩也提高了。

在宋老师的文章专门论述了兴趣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我觉得,其实各门类学科都存在一个培养学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要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兴趣。使用新颖有趣的教法,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都对能使学生爱上你的学科。


关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叶付法

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心理学认为,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注意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高低。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就不可能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讲,易走神,学习成绩不稳定。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重视课前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不稳定,可能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奋点还停留在上一节课的内容或者课间所从事的游戏中。那么如何把学生从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益。因此,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教学任务中去,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爱唱、爱表演、爱游戏的特点,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唱歌、猜谜语、说绕口令等,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好坚实的基础。我相信,一个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堂氛围贯穿整节课中,将会使学生喜欢英语,爱上英语课。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突出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整套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比如教科书全部采用彩色图画,情境会话贯穿全套教材;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游戏等和一些浅显易懂的趣味故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乐学情趣,并实施直观教具,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如在展示新语言点时,我能展示教材中的实物(不同的学习用具、食品、衣物、颜色等),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直接感受英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强化求知欲望,并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在新授课之前,总是会让学生带一些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食物到校,如水果,食物,文具等,并且要求学生在表演对话的时候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对这种语言有身临其境之感我曾经看过一篇有关教学色彩类单词的教案,教师先给学生们示范“Red,red是红色,红红的太阳天上挂,接着让他们发挥想象自己编,他们都非常兴奋,也编得相当好,有的说“Brown,brown 是棕色,棕色的手套没人要!有的想象力丰富“Yellow,yellow是黄色,黄色的小鸭在洗澡!”……于是回去后我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编此类的韵律诗,学生发挥地也很好,编出了很多句子:“Blue,blue是蓝色,蓝蓝的天空真美丽!”“Green green是绿色,窗外的草地绿油油!”学生的想象力确实出乎我的预料,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自己,更加强了对颜色类单词的记忆。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但是学习动机的起因,是引起一切注意的先决条件。

1.利用游戏、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英语教学中游戏和比赛多种多样且简单易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深受小学生喜爱。在游戏、比赛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极高,接受知识轻松,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4A Unit 4(B) head/eyes/nose/mouth几个单词时,安排了一个比赛,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前参加比赛,每组代表面向本组同学,教师和台下同学先后向每组代表发指令,如:Touch your head/eyes/nose/mouth等,要求代表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全体学生用Yes/No随时作出判断,全对的代表为他们小组获得一个奖品。这样每个同学都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既得到了听说读的训练,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易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应用电化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将学生带到仿真世界。在教学中,使用视频展示台、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有效的教学信息,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我在教学3A Unit1小动物时,设计了一个动物园,带领学生去参观动物园,由教师控制小动物的出现,先发出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来说出英语,再显示小动物的图片,这样既复习了单词,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s.Y{_ 1

四、更多的给予评价,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两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就是指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具有认识自己的优点、倾向和不足之处的能力。学生也需要依靠评价来调动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反馈和总结,了解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把握几个原则:1. 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加德纳说:几乎每一个稚嫩的心灵都渴望摆脱束缚,展现自我。 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语言、手势、奖品等不同方式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学生在心理满足的同时获得了更强烈的学习动力。2. 重视个性化评价。简单的说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秀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在学校,我们不能仅仅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而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3.采取多元化评价。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可以用ABCD的等级进行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一个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找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激励自己,使自己向成功迈进;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把不足变为上进的动力。

2.学生与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替其他组员找优点并提些希望,并安排一位同学记录下来,最后作好整理。学生在评价自己与同学的这一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让学生与学生互评,既能够互相监督,也能够使学生之间产生互相促进的动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竞争的对手和学习的伙伴。

3.教师评价:教师参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后,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除了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也可以适当加上一些激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4.家长评价:家长看到评语后,可以根据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给予评价,那么孩子在学校、家庭的表现也就一目了然了,同学、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都呈现出来了,孩子感受到的是大家的关心、期待,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

五、注意重点和难点的教学,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必须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并增强学生的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适时提出学习要求,锻炼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四会单词和句型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背下来,并抽取几个单词和句型进行听写,及时反馈。对听写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听写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样,通过限制时间,规定条件,明确任务,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使注意力发挥最大作用。

其实,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还很多。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我们采取的方法科学合理,学生的注意能力就一定能够提高。


找回学生丢失的语感

宋迪

小学英语教学注重言语实践,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人的交际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社会动因和目的,根据某种特定的情景要完成交际任务。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就要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训练他们运用英语去完成。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郊县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语感的训练,笔者想谈几点自己的感受和实践:

一、 兴趣当“先锋”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课堂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促使人积极学习的各种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不能忽视的兴趣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先行环节。语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对语言的直觉,它是对阅读心理的一种描述。它有浅层与深层之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不可能去教授他们这些专业性的术语概念。但一定要使他们明白,英语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统一体,音和义的关系则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可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造出无限的句子。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刚开始学习英语的三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的渴望要比其升入六年级时强烈的多。三年级时的他们一旦对某一学科入迷,他必定会积极地参与一切与这一学科相关的活动,并不断地探索,如果这时候教师对其学习兴趣加以关注,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逐步形成,从而出现越学越好的现象。

如何使这样的学习态势一直保持下去,那就要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行。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笔者经常轮换采用:英文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等等。例如,学习3AUnit10B部分的8种食物单词时,笔者课前让几个学生拿上各种食物道具,扮作卖主,一上课老师便扮作顾客来到学生面前购物。让学生不仅仅是当一个机械式回答的顾客,而是亲身感受到做为一名营业员要主动地与顾客沟通。老师分别介绍8种食物并进行教学,台上的学生能胜任小营业员一职,台下的学生也能格外关注台上食物销售的情况。如果有误差,台下学生都能迅速地给出提示。经过这个有趣情境导入,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并由此可以向外延伸许多生活中新的内容,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逼真的情景,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枯燥、呆板的师生问答式导入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学习到的不仅是单词,还学会了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词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语境之所在。

二、活动成法宝

爱动爱玩、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多采用游戏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手段,让他们在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中学习,他们就必然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针对三年级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笔者充分利用动感十足的音乐,漂亮的图片、头饰、色彩,游戏(如:Guessing game.),竞赛(男女生竞赛、小组竞赛)、表演(会话、朗诵)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学生的兴趣浓,上课表现欲强,学习成绩稳定。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耍,有意记忆比较弱。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趣味性、竞争性、多样性,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笔者在课堂上可通过各种形式的猜猜活动来激发兴趣。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起来兴趣盎然、轻松愉快、情绪高涨。其实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训练和模仿别人谈话。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语言,而且学会了怎样使用语言。

在操练表演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对一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培养,多给他们机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太准确到自由发挥,有了不断地实践就会有收获。在课堂活动进行中语气、语调上加以适当的夸张,而且适当降低难度,在对这部分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并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表演故事的乐趣。这样一来他们还盼望着下节课还能有机会表演呢!这时,笔者明白了语感不是通过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平时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形成的,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尝试来产生对语感的顿悟。

三、化被动为主动

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十足,常常是跃跃欲试,但是,英语毕竟是外来语言,在陌生的语境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它的难处逐步显现,高年级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兴趣开始日渐变淡。这时,光依赖课堂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但现实中常常会听到家长说我们太忙了,孩子又多,管不了那么多,一切拜托老师了。” “唉呀,老师,我们又不懂英语,你要我们怎么配合呢?”……由于笔者所在学区家庭、社会环境的局限,很多学生的视野不广,知识面狭窄,他们的学习目标相当模糊,来自家长、社会方面的压力几乎为零,他们弄不清知识到底有何重要,为什么要学英语。改变这一现状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笔者采取的方法是:

1、阅读

(1)朗读的一个重要益处就是它能够培养学生对声音——符号之间关系的意识,丰富口语词汇,培养语音语调,掌握句法结构知识,帮助划分意群,加强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朗读可使每一位学生既能掌握有关知识,又能增加对英语的听觉体验。朗读课文或课外书籍时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能理解其意,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了。但对于学习困难的部分同学可能其中哪个方面没尽心,尚不够努力,导致学习中的失误时,笔者就会非常可惜地告诉他们:老师真为你们可惜呀!并指导其改正。这样,他们知道怎么去改,也乐于去改正。

(2)默读则是一个期待和回味的过程,因为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意向性,这使读者或多或少能预估下文可能会出现什么,这种预估即是语感在阅读中的表现。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练习默读课文。同一篇课文,初读和复读效果不同,因为存在着一定时间的持续,它使学生对内容审视的角度不同。不同的篇目,学生对它的预估——语感把握更不尽相同。对于结构相似的Part AE部分,学生有了一定默读的练习积累后,他们预估的正确性要可靠得多。默读更可促使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养成。笔者任教两个高年级平行班,曾经尝试过:一个班让学生当堂预习PartE,默读时间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读顺,而且有生词的句子就容易停顿;另一个班让他们课后预习,次日课堂中默读速度快,回答问题反应快,语句使用较准确。反馈情况的差异非常明显。默读是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

2、家庭作业

旧教材着重,布置大量的重复、繁重的抄写单词、句子的家庭作业,学生苦不堪言;天天被淹没在单词、句子的大海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却没能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听、说为主,书写为辅,笔者布置了少而精的听、说作业,即:听20分钟所学知识的磁带,严格模仿磁带的语音、语调、语速,然后给家长读一遍或用录音磁带记录下来,第二天在班级里播放,让全班同学来评价并学习。但这样也不能完全把书写单词和句子的作业去掉,减负应适当。高年级的学生,还是要适当地增加听读的内容,书写的作业。在次日落实复查,以检验他们的完成情况。

课后的家庭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朝着每个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力,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记录自己录音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在一个快乐、轻松的环境里学习英语。

3、激励

以前英语教学活动主要是精讲多练,因此教师担任着主讲指挥两个角色。如今,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

笔者通过教学环节特别注意把自己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其实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过的体会,当遇到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表达辞不达意时,如果我们鼓励地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语言未能组织好。你再思考一会儿,我相信你一定会回答得很好!。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们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这种由成功的体验所产生的情感满足就会转化为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由此认识到英语是有趣的英语不难学英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一旦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学习比以前进步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诸如Good/Excellent/Great/Wonderful等评价语应毫不吝啬地回馈给学生,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笔者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位学习排在最末位的男孩子,他学习能力确实较弱,各门功课如此。但是通过家长笔者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生活能力很强,很懂事。于是我从他上四年级开始,他的所有英语作业我都是进行面批和指导。测验考试笔者都要把试卷对他进行详细地讲解。以前他从不举手发言,现在他会举手发言了,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都报以期待的眼神。现在他的英语成绩已经提高了四五名。虽然外表看来仍然是倒数的位置,但是对他自己和落后于他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刺激。由于这个孩子的改变,使这个班级里英语处于末位的孩子们无形中产生了竞争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暗暗较劲呢!学生能这样主动学习,是让笔者最高兴的事情了。

语感就是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当然,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就有高下之分,是因人而异的。想实现一定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会坚持用生动的课堂导入,富有情感的范读,创造具体的情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把教学中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直接传达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地学会使用所学语言知识。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四宝”

徐敏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兴趣。新世纪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高效率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通过这几年的英语教学与探索,笔者总结出上好英语课所必需的四大“法宝”。

一、兴趣的激发与保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具有两极性,即积极性的增力和消极性的减力,所以课堂上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力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得出相关结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核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个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那么教学中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呢?

兴趣的激发之策略一:设计新颖的教案

英语教师运用的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避免单调和枯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新授内容呈现形式力求新颖多样、电脑课件制作合理、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设计有意义的交际场景和交际活动,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备好一节英语课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英语教师除了需要非常熟悉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外,还要教师们肯花时间,多动脑筋,多实践总结。

兴趣的激发之策略二:情趣盎然的游戏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很少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英语,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运用得当的英语小游戏,虽然只占课堂教学的短短几分钟,却能为当堂课堂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可开展许多生动活泼的游戏,如猜谜、开火车、找朋友、击鼓传花等。在活动时强调学生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注意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需要集体配合和体现合作精神的游戏。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能迅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浓厚的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对形成英语学习的有利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潜在因素的不断增长无疑对以后的英语教与学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所以引入课堂游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兴趣的激发策略之三:朗朗上口的英语歌曲

几乎每节英语课,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唱英语歌或用录音机播放英语歌。上课前唱英语歌,能使学生从下课10分钟的活动中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唱英语歌能消除学生的厌倦、疲惫心理,提高学习效率;下课前唱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结束一节课的紧张学习,为转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生动循环的韵律,把学生的感情带入到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感情与歌词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愉悦。英语歌中蕴涵着巨大的语言潜能和英语实践机会,使学生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证实,运用英语歌有如下实践功能。 教师还可以把要学要记的英语单词、句子融于歌曲中,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享受,这在客观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及歌词激发起的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英语歌教学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深受学生欢迎。当然,英语歌曲的选用要注意科学合理,切忌滥用,这样才有助于教学。

兴趣的激发策略之四:平等友好的英语教师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用于交际。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不敢开口发表意见,也不情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有甚者,会和任课教师产生敌对情绪。课堂上很容易就出现了语言单向流动的局面。而且学生即使开口,也很难做到真实的交际。如果教师转变角色,以一种平等的协商者或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或共同活动,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在没有顾虑和压力的情况下,轻松自如地进行表演、对话、游戏,甚至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观点、事物、人物等问题进行探讨,沟通思想和交流信息。

我认为教师的个人魅力完全可以左右学生对这一门课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当、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既要做他们的良师,也要做他们的益友。

二、“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 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即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场合和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即我们常说的语境),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并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来。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

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创设一种真实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呢?

1、利用多媒体实行情景教学

现代教学,早就摆脱了过去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而是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就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有关交通工具的单词及句型时,是通过先听走路的“哒哒”声、汽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声等声音让学生猜是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呈现图片,再学习单词及句子的,这无疑会引起学生极浓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把声音和形象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交融,使学生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收到了很强的临场效果。通过耳濡目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增强了学习效果,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变成了轻松的录像欣赏。如此乐事,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

用实物或模型、图片和简笔画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英语教师要利用实物或模型、图片、简笔画等创设出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的环境。如在教学At a snack bar这一课时,我用一些食物的图片与学生带来的食品的包装盒把教室布置成快餐店的样子,再给食物标上价格,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用课文中的句型购买食物。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不但直接获取知识,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避免了母语的干扰,有利于学生建立英语思维的习惯。

3、利用课文创设表演情境

为了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对话表演情

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表演,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活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内化所学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一、对那些胆子小、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使之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认可;二、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既使学生有错误也不打断他们的表演,允许学生犯错,原则性的错误可以在表演结束后委婉地指出。即使学生只替换了几个单词也说明学生已经迈出了主动学习、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

一旦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就会自觉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了能在课堂上所有的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学生们在课下查字典、听录音、读书甚至在家自编自演。正如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所说,一个人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当学生感受到了英语学习成功的喜悦时,就体会到了学英语的乐趣,这种乐趣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只有教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才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表演的热情,使学生的行为和教师的期待形成一个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

4、情境教学的课外延伸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学英语,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随着观念的更新,教学已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性的,所以教师也应注重创设课堂外的情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如:平时见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打招呼,进行简单的交流;家庭作业的布置也可以有所创新,如调查、填写表格;让学生出英语小报;用英语格言布置教室。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方面的竞赛,在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播放平安夜曲,万圣节做面具或南瓜灯,了解异国文化知识。

三、小组合作是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不符合新大纲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尤其是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运用小组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教师从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或观察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开展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在自己开展活动时所须运用与掌握的语言知识。

强化相互合作的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在每节课的一定阶段进行,也可以在一个单元的某个阶段进行。每次活动从几分钟至一节课不等,视需要而定。每个小组的规模以4人为宜,最好不要移动学生位置,只要前排的两人一转身就可以面对第2排两人进行小组活动。每组要选一名外语成绩较好、性格外向、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方法,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了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

四、快节奏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但也要适中,不能一味求快,要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加快或放慢教学的节奏。但整个教学的节奏一定要紧凑,一环套一环。

以上是我从事英语教学几年来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同行们能有所借鉴,也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与研究》外研社出版

2、《教育学》

3、《心理学》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于佳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普及,在农村小学硬件设备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的水平和教学习惯的限制,不喜欢,也不愿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尤其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会对我们农村小学的英语课堂带来很多的惊喜和飞跃。

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小学英语教学课堂的实际出发,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以牛津小学英语5A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好处和运用实例。

一、以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我们是小学英语教学,肯定要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只是我们教学口述,教学的效果往往不佳,学生们可能只是懵懵懂懂大概知道有这么个文化现象,而具体是什么就不是那么清楚了。本来,对于学生们陌生的事物,应该是激发学生们的极大兴趣的,但是由于学生们没有这种直观的印象和感受,同学们很难投入这种文化差异的氛围中。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5AUnit4 Halloween中,本课讲述的是西方的万圣节,这个节日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单单从教参上找到的资料整理给学生,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折扣。除了让学生自己找到一些关于万圣节的文字资料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找一些万圣节的图片资料,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理解静止的文字和画面上的内容,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上网搜索到了国外过万圣节时的情景,通过播放视频文件,激发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将万圣节的一些风俗一一介绍给了他们,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了西方万圣节这个节日。

二、以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数字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看看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没有准备的教师,总是利用手边的教具:例如学生的文具,教室里摆设等等,和学生进行交流,不光是物品太简单,而且数字比较小,如果数字大,教师势必要在找东西的时候浪费掉大量课堂的宝贵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我们的教学,情况则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5A1单元D部分涉及对事物多少个的提问,这些都是涉及数字教学的单元。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利用PPT课件让学生猜一猜,How many…are there in the…?在这个游戏中,我用的是B部分的单词,做个铺垫,既复习了第1单元B部分的单词和数词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然后,将D部分的图片展示出来,让他们在小组中去讨论,说一说,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后请小组来示范说一说,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往的教学总是一本书、一只粉笔、几张单词卡片和一副挂图,而现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黯然。课件或是flash动画中,人物夸张的表情和声音抓住了学生所有的注意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百看不厌。教师抓住这个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的几分钟时间内将这个部分背诵下来,然后进行表演,看看哪个小组的表演和原版最像或是比原版还要好,学生们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只要学生们爱学英语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牛津小学英语5A2单元E部分,Bobby的惊声尖叫,小猫猛扑向小老鼠,让学生们看了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精神紧张,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看着学生们意犹未尽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是否想再看一遍,学生们都很期待,连声说好,于是,我说:“Can you act it as good as Bobby?”学生们说:“Yes, I can.”就这样,几分钟后,学生们将E部分轻轻松松的背诵了下来,并表演了出来,而且一组比一组表演的好!一个好的课件将教学变得简单了起来!

四、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验参与

去年在南京市小学英语骨干班培训的时候,在下关区的天妃宫小学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白板”教学。“白板”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现在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知。今年,南京市又举办了第二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一整天的活动中,让我真真感觉到时代的进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通过“白板”,教师的教学更能贴近真实的教学实际,能及时板书,避免了原来PPT课件不能随意更改的问题。课堂上的学生是不能预知的,课堂上一些突发事件或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被老师预设到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有效的补充,修改和记录,还原一个“真实”的课堂。

在评比活动中,栖霞区实验小学的管惠雯老师就利用“白板”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9单元Shapes,她很好的利用了“白板”这一先进设备的技术特点,让学生们上来画一画形状,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的回答精彩之处,教师还不时在“白板”上及时板书,让课不但上得精彩而且还让课堂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以多媒体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在牛津小学英语5A10单元A部分Look, read and write的练习中,这是一道很简单选择题,以往我们教师喜欢在上复习课的时候,让学生将题目做好,然后对个答案,最后让学生读一读就结束了。从课堂资源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做法,教师势必将很好的课程资源白白浪费。因为教师的教学目的并不是仅仅要学生做对这12个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将本册书所学的很多动词和动词词组进行复习和巩固。那么,究竟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我在思考了以后,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游戏的方式,问一问学生,What is he/she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让学生猜一猜,这样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在游戏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将前面我们所学的动词词组和单词都复习了一遍,这样,我们这节复习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我们农村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多媒体技术:“白板”,MODEL等技术也悄然而至,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认真学习,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做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做一名能带给学生惊喜欢乐和期待的好教师!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PPT课件或flash动画截图)


科学课实验器材的研究

徐光才

科学探究课中,实验器材是探究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介质。由于科学课是从2002年开始由原自然课改编的,而就目前来看实验准备室中的实验器材,很多学校的配备仍然是按原自然实验室进行的。如何使过渡期的自然课上的实验器材满足于现有科学课的实验操作,作为科学教师的我,在结合科学教研和教学实际,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了一些小小尝试:

一、创造性地选择实验材料,完成实验。

实验器材的选择教师往往较喜欢按教材上的设计,再联系实验器材橱里的具体数量和型号选择。由于各类学校的科学准备室建设和配备情况几乎一样。造成进行某个探究实验时,各个学校都采用同样的器材操作。固然实验效果是能够保证的,但这种千篇一例的实验操作,使科学教师形成了一种惰性,做什么实验上上网、听听课,就可以了,无须动脑进行二次创造性的选择。长此以往必然造成科学实验材料一环节无创造性,创新性。如果能结合实验本身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些创新性的选择实验材料,对科学实验课的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对于摆的实验关于器材环节的创新性拓展:

对于四年级《摆的实验》的器材,绝大多数教师在分组实验时,会选择用方座支架+线+钩砝进行实验,若变量为摆长,则利用线的长短来进行变量实验。这种实验操作时,每组安装一组摆往往需要2分钟时间。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胶带来进行分组实验,摆线长短只需要要拉出一段即可,摆重就用胶带圆形体的重量,这样摆的制作,只需要5秒钟即可。且实验效果也不比前者差。

这种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材料,完成效果即好又方便。关键在于教师能多学习,多选择。对于科学实验的意义是重大的。

二、合理使用传统教具,为实验服务。

实验器材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实验器材因为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一些具体的实验因素,从而导致实验时造成一失误或是实验不顺利,影响实验的总体效果。相反,若能利用传统的一些教具,实验效果还优于配套的器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斜面的秘密》一课时,很多教师都使用科学工具箱中华茂斜面组:长度为34厘米,宽度为9.8厘米的斜面,载重物为长度为10厘米,宽度为5厘米的小木块,测力计往往用总长度为20厘米,宽度为3.5厘米的型号。在实验时,变量为斜度的三个不同坡度,实验时都每一次都要使这块长5厘米的木块,用总长度为20厘米测力计,在总长度为34厘米的斜面上用测力计使木块做出均速直线运动从而测出其不同的拉力,如图:

这样的实验器材固然能完成实验,但由于其长度不够宽松以及支撑杆又有阻挡等因素,学生又必须在实验中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往往造成实验中的诸多不方便。造成多次实验明显失误,有的实验不得不多次重复实验,才能勉强得出实验数据,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而在本人的教学中通过一些对比实验,选择用长度为90厘米,宽度为50厘米的小黑板来做斜面进行实验,由于斜面长度为原斜面的3倍,从而使学生更顺利地完成斜坡的对比实验,效果明显优于前者。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从而减少的实验时间。

而在科学教学中,往往这类实验器材通过教师的先期实验,再选择一些传统可利用的实验器材,从而通过发挥传统教具,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

三、科学引入玩具,使之成为实验器材。

玩具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科学课上就实验器材环节选择,若能恰地选择玩具来进行实验操作,收到的效果一定是更佳的。

例如在四年级研究《摩擦力的秘密》中,在研究空气阻力一环节,动力装置很难用现有配套的工具箱中实验器材,本人在教学中,让每个实验组都带一个小赛车,实验时用小赛车为其动力装置,学生在实验中,又有了玩赛车的体验,更优化了实验的趣味性。

当然引入玩具的原则,必须具备科学性,教师必须结合实验内容的实际,结合学生玩具条件的实际,并有效的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的心理实验进行。

四、挖掘器材本身特点,拓宽实验器材使项目。

实验器材分为计量仪器、通用仪器、专用仪器、模型、标本、挂图、玻璃仪器、药品等,教师在选择器材准备给实验时,一定要注重挖掘每类器材的特点,特别是拓宽其使用项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好每种器材的使用率,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

例如:对于玻璃仪器中水槽的使用,在教学各类教学中我们教研组共挖掘出其四种不同类型的使用:

1、进行有关液体实验,如: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三年级《液体一单元》等。

2、饲养动物的载体实验,如:养蚕。四年级《蚕》一单元等。

3、种植实验。如:种一种植物。三年级《植物的一生》等。

4、空气的有关实验,如:蜡烛的燃烧。四年级《空气一单元》等。

就以上几点的实践,还远远不能满足,科学课上对实验器材的需求。还需要所有科学教师都做一个有心机的科学实验器材教师,做到有效地结合学校实验准备室的实际情况,结合科学课上的课例情况,再有机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真正做到变相挖掘好实验器材,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每一节科学实验课。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心理学》

3、《小学实验教学》

4、《科学教学大纲》

[点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也是这样。科学课要想上得好,管理好、使用好实验器材必不可少。记得以前也曾见过徐老师的有关器材管理方面的文章,在本文中,他又从“创造性地选择实验材料”、“合理使用传统教具”、“科学引入玩具”、“挖掘器材本身特点”四个方面谈到了科学器材的管理和使用,可见他对科学课上器材使用深有心得。

其实,岂止科学课上要使用器材呢?推而广之,数学课上教具的使用、音乐课上乐器的使用,其他各门类学科中也都牵涉到器材的使用。其实,这里面也都藏着学问,善思善用,都能对学科教学起到良好的功用吧!

(卢江)


43个邮箱——关注农村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培养

叶书文

43个邮箱,其实是我所任教的五(1)班所有学生所建的邮箱。他们现在已能用自己的邮箱互发信息、互送祝福,而要回到开学第一节课,那可是连学生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

第一节信息课的尴尬

我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小学的孩子,经过调查每班有电脑的学生不超过6人,而且半数没有上网。学生平时也因个体的信息素养高低而使正常的教学进度跟不上,所以要不断调整教学进度。本学期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电子邮箱的使用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在第一节课,我利用广播教学的方式演示了邮箱的建立过程。结果一节课结束只有五个学生成功地建好了自己的邮箱。更多的学生面对注册邮箱的任务显得手足无措。这样的学习能力将使今后的教学无法进行,必须找出学生无法完成任务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仔细观察找原因

学生对信息学科本身很感兴趣。强烈的视听刺激和良好的交互方式让学生们玩的爱不释手。主观上排斥信息课不太可能,应该有其它的原因:

1、键盘操作不熟而无法操作

邮箱的建立要对键盘的操作有较高的要求,但我发现更多学生在输入字母时,是用一个或两个中指在键盘上找字母和符号,让学生输入“@”时,就发现许多学生不停地问老师如何输入。再如输入错误时根本不知道用“退格”键删除。看来之前的键盘输入没有学好是影响学生操作的关键,势必要提高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课堂上的任务。

2、遇到问题选择放弃

与遇到问题不停提问的同学不同,有一部分同学操作中出现了问题,他只会静静地坐在哪,不与学生进行交流,也不操作。在询问他们原因时,他们总是以“我不会”“我不知道怎样操作”来回答我,而并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来学生缺乏学习信心与沟通能力也是信息课应该关注的因素。

3、课后无条件练习

学生每周只有一节信息课,而40分钟不仅要学习新的内容还要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本节课的内容没有完成,课后又没有上网的电脑来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而到了下次上课又无法利用应有的知识、技能去学习新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无法快速地掌握新学内容。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时间创造条件。

学生对信息课的兴趣与他们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不成正比。对起点不同的学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1、头痛不能只医头

学生无法建立邮箱,其关键之处不是教师步骤讲解不清而是键盘操作不熟练所造成的。而键盘的操作是一项技能的培养。是需要时间作保障的。我利用每天中午时间对学生讲解键盘的操作方法。并安排学生进行练习。纠正不良的操作方法,安排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同座竞赛来提高输入速度。每节课之前都安排学生打一句话来测试学生打字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打字方法得到纠正、打字速度得到了提高。

2、关键问题细讲解

在每节课堂上,要针对学生易错或不易懂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登录邮箱时,有部分学生注册成功后无法登录邮箱,仔细观看学生操作后,发现学生用户名输入错误,在用户名的栏目中填上完整的电子邮箱,他们没有注意到登录页面后还有“@126.com”。虽然这是一个细小的问题,但影响到学生的登录,我就把登录页面中的用户名和收件人的地址放在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3、及时评价增信心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则是对学生最好促进。当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一定要给予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有成就感。在教学《漂亮的电子邮件》时,每收到一封邮件,我都会即时地对作业进行评价。以鼓励性的评议激励学生“你真棒,任务完成的很出色”“你的信纸的选择很漂亮,字体的格式修饰的很好”。选择优秀的作品通过广播向学生进行展示。对文字、格式、和信纸的使用进行点评。让他们感受到只要认真操作,自己也可以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信心。

4、同伴互助增友谊

面对43个学生的学习,要老师进行一一指导不太实际,同学之间的互助就显得更重要了,我将基础较好的学生与较弱的学生安排在一组,每组4个人。当有同学遇到问题时,让会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帮助,帮助对方有一个原则:君子动口不动手,只对问题进行讲解和演示而不进行操作。这样的互助针对性强,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好。例如在学习《添加附件》时,殷苏俊同学的附件发送不成功,李王宇同学观察后发现它发送的附件内容超过20M,无法发送,建议他把文件分开发送。并在自己的机器上进行演示。如果所提的问题有代表性,还安排学生进行针对性演示讲解。通过这样的互助,同学们解决了很多的操作问题,减小了教师的工作量。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还可以通过邮箱进行交流,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5、综合测试验真功

经过37天的学习,学生对邮箱的使用和键盘操作比较熟练。邮箱里有与同学们相互交流的邮件和同学们之间的通讯录。在综合测试中我安排学生进行考核,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上交一篇学习心得以WORD文档作为附件上传,选择你认为你最漂亮的信纸写上祝福发送给老师。经过一节课的操作,全班43名学生上交了43件作品。令我吃惊是所有作品都符合要求。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

反思:针对邮箱的教学,使我感受到农村小学生并非学不好信息技术,完成不了任务。关键教师要在操作时间、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信心的培养、学习条件的创设下功夫。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动画,我的好帮手

高艳

一位老师说:“小学德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位班主任说:“德育就是如何善待孩子,如何欣赏孩子。”校长说:“德育是‘人育’,是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善的引导。”德育主任说:“德育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在我看来,学生就好像是山上冲下来的泉水,清甜可爱,却不免有一些“杂质”参在其中,我们应该顺势把他们导入正途,在这个学期我在学校里担任了二年级的班主任,学生最害怕的就是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这样很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会觉得老师很可怕,下次不敢跟老师说话了。用好方法启发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 ,尊重他们,给与他们肯定

以前我都是担任中高年级的班主任,学生都已经长大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不太难,只要心平气和的和他们沟通,他们并不难教育,可是,这学期我到了低年级,开始我由于习惯忽略了这一点,在他们犯了错误以后,我同样把他们请到办公室,进行沟通,可是效果都不好,他们似乎不太懂得我所说的那些我们都知道的道理,因为他们犯的都是一些天真的错误,这些错误其实并不严重,却很难改正,和学生说来说去他们会觉得老师既没有力度,又很烦,我在试过几次都失败后,有一天我发现,我在滔滔不绝的时候在孩子的眼光中看到了不耐和不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都没有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把他们当成了大孩子,小孩子更希望的是我们能顺应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因势利导,我就想到了这个办法,让他们动情晓理,收到良好的德育成效。

一、孩子会想听你说

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比起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孩子更喜欢这样一种方式,利用班会,我准备了一些寓教于乐的动画片,比如《狮子王》,《宝莲灯》,学生一下就有了兴趣,一些孩子还会问我,老师,今天为什么我们去动画片呢,我会告诉他们,动画片不仅是我们的好朋友,也会像老师一样,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学生就会问,是真的吗?学生就会很好奇,到底动画片会教会我们什么呢,这样,孩子就想知道,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很有兴趣地看动画片,我会提前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这样他们就不会只是单纯的看动画片娱乐,我让他们安静的看完动画片,之后我就会请他们思考老师之前提的问题。

二、孩子会自己发掘

小的孩子犯错误并不严重,可却很难改,这可能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这样”“你怎么又来了,昨天不是刚告诉你了吗”这样的反复,让家长和老师疲于奔命,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欠缺自制力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是孩子没有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告诉孩子这是错的和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那完全是两个效果,在看动画片《狮子王》的时候,尤其是辛巴的父亲死去的时候,学生都很难过,借宿以后我马上跟上问题,为什么辛巴的爸爸会死去呢?学生纷纷说:“都怪辛巴,他没有听爸爸的话,爸爸才会死去”“那爸爸的话是对是错呢?”学生马上说,对的,那我又问了,那你们想想,老师的话是对是错呢,学生说也是对的,那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我的话就点题了,学生马上就会说:“我们也应该听老师的话,不然后果很严重的。”我又请学生再说一说,老师为什么会对我们说这些话呢,学生马上又会说,老师是希望我们能都好好学习,看,比起长篇大论,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我要说的话,映像也更为深刻,

三、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是不同的,他们在平时的表现也不同,有的学生胆大,能有许多精彩的创造,却不知道纪律,有的学生胆小守纪律,却不知道表现自己,往往有好的发明创新却只是放在心里,没有自信,不同的学生在看过动画片之后有不同的心得,胆大的学生羡慕动画人物的勇敢,却担忧可怕的后果,胆小的学生则羡慕动画中的人物有勇气打破自己的心理障碍,最后成功,我让他们各自对照动画片的人物,看看自己有什么要改的地方。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缺点。这样有针对性又不会让学生厌恶。效果较好。

这样的方法我试了很多次,基本上效果都不错,我会告诉他们,动画片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也不要只看到娱乐,要多动脑筋,看到动画片后面的东西,让动画片成为好友在玩中学,在玩中进步。

[随感]

引起孩子兴趣,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让孩子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的最好方法。高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充分使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成功地吸引住了孩子们,我觉得这是值得借鉴的方式。

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使孩子接受才可能有效,要使孩子接受必须采用适合孩子们的方式进行。动画凭借其夸张的造型和动作、幽默搞笑的语言来吸引孩子,如果能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可充分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达到传授知识于不觉的境地。

不过,我想要解决动画进课堂还有两点疑问。一是动画的选择或制作对教师来说困难较大,适合教学内容的动画一般需要专门制作,比较麻烦;二是动画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也有待研究,例如如何使用?何时使用?需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要好好研究,否则又可能喧宾夺主,反而影响正常教学内容的麻烦。

开展幼儿美术教学之拙见

张敏

今天,我们谈幼儿的美术教学是在一个“热”,一个“新”的大背景之下说的。“热”是指“艺术教育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发地重视全面的素质发展。关注人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就是关注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多掌握一项专业应用技能就可以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多人一些获胜的法码,因此,艺术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般,你看节假日的街头很多带着画板“赶班”的学生就证明了这一点。江苏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专业统考开考,据统计,我省4.3万余名考生分赴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盐城工学院六个考点同时考试。考生比去年增加了1179人,增长比例为2.8%“新”是指“艺术教育理念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继承我国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好的、先进的经验,不断完善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我们的艺术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永远焕发出勃勃生机,《美术教育大纲》的不断修订就成了这个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那么,如何进行幼儿美术的教学呢?笔者有一些拙见,愿和大家一同探讨。

一、明确目标

做任何事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即定的目标。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鉴赏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而不是技能技法的传授,教会孩子会思考远比教会他会画画更重要。我们把幼儿美术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记忆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的是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形象记忆为主,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积累过程;发散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的是思维的启迪,让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的是思维飞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异想天开。

二、明确原则

1、启发自愿的原则

我们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美术的,因为美术学科不同于一般的说理性学科,要靠思想的启迪来唤起学生对美、对生活的渴望,唤起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围绕“兴趣”我们可以做很多事,如画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画学生喜欢的题材、创建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采用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等等。

2、鼓励学生自我发现的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情境,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无拘无束的,不分时空的自由想象,给笔下的形象注入生命、感情,画这些形象就像画学生自己,教师要能接受学生画作中离奇、夸张、变形的东西,甚至要为他们敢想、敢画的精神鼓掌。

3、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原则

衡量一个教学内容是否科学的标准就是在于它是否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是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笔者将学生的美术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涂鸭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年龄小,手、脑、眼还不能很好的协调一致,“乱丝线”成为作品中的主旋律,要是小作者不加以解释,我们还真是看不明白,“错位色”更是成为普遍现象,如蓝色的脸、黑色的树、绿色的云……;第二阶段——定形期。这一时期里,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许多形象的画法,在头脑里形成了多个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于写实的特点,并且,也学习了原色和间色等基础的色彩知识,可以说掌握的美术相关知识相对已经够全面的了。第三阶段——创作期。这一时期里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为创作提供了客观基础和可能,随着自身对更境界平的渴望与追求,顺理成章地开始了创作,并能完整地实施整个创作过程达到即定的创作目标,这三个时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递进关系,离开了前一时期的后一时期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更是说明了美术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系统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乱拳打师傅。

4、合理评价学生作品的原则

什么是合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其实笔者有自己的见解——扬优隐劣。学生是最希望得到教师肯定的,特别是对美术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也许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记得有一次,当我走过一个孩子的课桌时,无意中发现她画的画很生动,就随口表扬了一句:你画得真好!课后,我发现那张画放在了讲台上。画的一角有一行字不很工整地写道:老师,你表扬我画得好,我把这张画送给你。看着那稚嫩的画笔稚嫩的话语,我心头不由热。后来,这个学士考上了南艺,她最近一次遇到我,动情地说“永远记住了那次表扬”。所以,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我们不是在培养专业人才,开发潜能提高素质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有了这样的出发点,我们就应该发现学生作品中的每一个闪光点,不遗余力地表扬、鼓励,学生会在教师的表扬中得到满足,提高自信,并能将这种自信转化为不竭的动力……

5、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力的原则

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法是多种的,其中多欣赏名家的画对于提高审美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这里所说的画是那些贴近孩子生活、孩子们喜欢并能看的懂的作品。例如欣赏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迪斯民的米老鼠、张乐平的三毛等,还可以欣赏以儿童生活题材为内容的挂历、年画、动画片等等。大量事实表明,这样的鉴赏活动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在现在的美术教材里都不可或缺地编入了纯欣赏课时,有的教材里欣赏内容所占的比例还挺大,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三、明确实施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从中找出针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教学的办法——简单地教+轻松地学。我们不必太过重视美术技能的学习,当然学习是必须的,学习使更高、更快、更好成为可能,只是我们要将一种“简单”的、化繁为简的美术技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并且将这一方法明确地贯穿整个美术教学中去,这样学生学的就会显得很轻松。美术课堂就应该是:简单地教+轻松地学!我们听过的那么多行家好手上的精彩美术课,无一例外都将其贯穿课堂的至始至终。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学生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我们共同的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案例——反思的重要武器

卢江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叹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学生的收获不成正比。或者是花了大量时间,强调讲解,学生在做题时仍然懵懂糊涂,不知所云;或者是反复纠正,重复练习,却强化了学生的错误记忆……当然,我们也发现有时教师采用了独特的教法,不用繁琐讲解、重复练习,学生却记得特别牢,效果也出奇的好。

所以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耗时多却效果差?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内容真的那么不能吸引学生吗?我们应当如何改进?为什么有时费时少却效果好?我们教学中的手段有何独特之处?能够复制于常规教学中吗?面对问题,适时地整理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教学。

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记载下我们教育失败的案例,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失败的教学情境,总结教训;而成功的教育案例写作,能够使我们总结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更好的指导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教育教学的智慧往往闪现于瞬间,那灵动的瞬间教学情境往往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思考,提升教学的功效。对这样的教学瞬间用案例的形式进行记载,并对其进行理论剖析,使这样的灵动瞬间能成为教学常态,那该能够多大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啊!

板小的案例撰写还刚刚起步,但是我们的老师已经对案例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这次参加市级案例评比,共收到教师案例15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我们的老师必定能够通过案例的撰写,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更相信,案例一定能够成为我们反思的重要武器。


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严朝胜

案例:

课间休息时,几位学生急匆匆来到我面前:“报告,刘文涛同学把龚韶雨的头撞了一个包!”我一惊:刘文涛,不是刚刚被推荐当上升旗手的那位可爱的小男孩吗?他竟然打人?我登时气不打一处来,愤愤地跑到教室,只见龚韶雨坐在座位上,手捂着头,双眼泪汪汪的。刘文涛则低着头坐在座位,涨红了脸。我用手摸了摸龚韶雨的头,一个大包。我一把拽住刘文涛的胳膊,厉声说:“走,到我办公室去!”看着刘文涛低着头,亦步亦趋地向办公室走去,我向知情同学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两人发生口角,刘文涛使劲一推,龚韶雨一头栽到了墙上。

来到办公室,我十分生气,真想狠狠训斥刘文涛一顿,可看着他一脸的惊惶,实不太忍心,转念一想,还是先解决问题。一通电话,刘文涛同学父亲迅速冒雨赶到学校,我简要向他说明了情况,并传达了对方父亲的意见——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刘文涛同学父亲面露难色,因急急忙忙赶来,身上未带钱,我毫不犹豫掏出五百元现金给他。刘文涛同学父亲冒着大雨带着龚韶雨辗转了两家医院,过后又买了些慰问品到龚韶雨家登门致歉。第二天,刘文涛来到学校,看着他愧疚的神情,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刘文涛,因为你的一时冲动,你父亲吃了那么多辛苦,希望你能体会你父亲的一番苦心!”

一星期不到,又有学生来报:“武艳同学的手被刘文涛关门时压肿了。”怎么又是刘文涛?详细一问,才知道是刘文涛和同学追打,猛一关门,恰巧武艳同学的手放在门框上,被压了一个正着。会不会压伤骨头?如果是这样,那刘文涛这祸就闯大了?这时,他父亲冒雨带龚韶雨去医院的情景又出现在我脑海中,那一次,他父亲默默承受了,这一次会不会爆发,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上一次刘文涛的认错态度还是很好的,相信这一次犯这么严重的错一定吓得不轻,倘再遭到责难,心理上能否承受?于是,我迅速与刘文涛同学父亲取得联系,还是和上次一样,刘文涛同学父亲第一时间来到学校。我首先向他说明情况,然后要求他从孩子的成长考虑,不要太责怪孩子,当务之急是把问题解决——去拍个片子,如没损伤骨头倒不打紧,如伤到骨头,再作打算。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越要做他们强有力的后盾,千万不能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为自己无意间犯下的过错承担太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刘文涛同学父亲立即带武艳去了医院,所幸没伤到骨头,但他还是买了一些慰问品去武艳家登门致歉。事情得以妥善解决,考虑到孩子的自尊,我未再提及此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刘文涛同学变了,做事越来越谨慎,也不再和同学打打闹闹,学习上心了许多,一学期下来,成绩进步很快,现已跻身班级前列。

我很庆幸,如果不是当初的冷静处理和他父亲的勇于承担,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

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位教师都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从另一个角度讲,犯错也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训,是促使孩子不断拨乱反正,最终走向正轨的必经之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能切身体验到各种人生感受,逐渐悟出人生之真谛。学生犯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和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不能冷静深入地体察孩子内心,一位地责骂,一位地厌弃,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无所适从,一错再错,甚至明知故“错”,以“错”为荣。

案例中的那位家长,并不一定懂得太多深奥的教育理论,他那样做只是缘于对孩子的一腔挚爱,缘于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当然,还有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和恒久耐心。

“永久的相信孩子,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或许,这正是我们苦苦探寻的一个教育法宝。

(注: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反思与点评] 爱,选择宽容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入歧途,师长之爱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舵盘。正因为每位师长都知道,也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走好,所以,很多时候,越是认为自己负责任的师长,越是时刻盯着孩子的一言一行,警惕着不好的苗头,一旦出现,就施之以责罚。久而久之,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两种症候:要么谨小慎微、少言寡行,要么肆意妄为、一意孤行。

有位教育专家关于“怎样面对孩子的错误”提出过这样两个问题:大人会犯错误吗?心智不完全的孩子和健康成熟的大人,谁更有犯错误的权利?是啊,连大人都会犯错误,我们有什么权力去苛求孩子不犯错误呢?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体谅和宽容他们呢?

其实,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可以尝试着选择宽容,用宽容来表达自己的爱,用善后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

(卢江)


细读文本,巧设问题,实现小组的有效合作

严朝胜

案例:

师:有人说,悟空为救师父,屡次遭到责难和惩罚。他之所以没有离开师父,是因为师父没能为他退下头上的金箍。如果师父为他退下头上的金箍,他会立刻离去。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说理由。

1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孙悟空向来都是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既然唐僧把孙悟空从五行山救出来,那他肯定会报答他,再说,人是有感情的,他们会日久生情,难道孙悟空忍心唐僧被吃掉吗?要师父退下头上的金箍儿不过是个借口,如果孙悟空真的要走,一向以仁慈为怀的唐僧绝不会为难他的,所以这种说法不对。

2不对。因为悟空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当年从五行山把他救了出来,他是想报答师父,才保护师父的。再说,从文中二打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他让唐僧把头上的金箍下下来,师父没法,他顺口就要师父还是把他留下,说明这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3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悟空是个重情义的人,他懂得知恩图报。当年师父把他从五行山下救出来时,他就决心要保护师父西天取经,以报救命之恩。况且,他如果真的是为解下头上的金箍,那他大可以离开唐僧,这样照样不会受头痛之苦,因为从唐僧的为人来看,他决不会故意为难悟空。所以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4不对,这样的说法不对。因为孙悟空是知恩图报的。当年唐僧将他从五行山下救出后,他耿耿于怀。还有,从文中悟空说:“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忙”、“扶”几处可以看出悟空不想离开唐僧,而想跟他们一同上路去西天取经。

……

师:又有人说:唐僧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分不清是非黑白,悟空为保护他吃那么多苦头太不值得,你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1我认为孙悟空为了保护师父,吃那么多的苦是值得的。因为它在保护师父的途中体现了四个字——“尽心尽力”,正是这四个字,体现出了他恩怨分明的高尚品质,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中,他最担心的是什么?是师父的安危。事实也证明,他得到了回报,他最终修得正果,成为了法力无边的斗战胜佛。所以他为了保护师父吃那么多苦是值得的。

2我觉得很值得。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能分辨出妖怪,而唐僧是佛门中人,又是肉体凡胎,根本辨不出妖精,误解悟空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是被妖精蒙骗的。再说,唐僧是和尚,俗话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从《西游记》中,有很多地方可看出师父是很疼爱悟空的,如为他缝虎皮裙等,所以,孙悟空有这样的师父是值得他骄傲的。

3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唐僧乃肉眼凡胎,根本就不认识妖怪,他只是觉得世上没有那么多妖怪,怕悟空杀了好人,况且唐僧心地实在是太善良了,就算他知道那是个妖精,他也一定会法外开恩放了妖精的。现在悟空也是个和尚,“出家人心怀善念”,多杀生对他自己修行也很有坏处,唐僧惩罚他也是为他好。

4我认为悟空是值得的。因为当年唐僧把他从五行上下救出后,他就免了被压之苦。如果唐僧没有救他,那悟空可能还要被压在山下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多,而陪唐僧去西天取经只不过区区十四年而已,所以是值得的。之所以错怪悟空,只是因为妖精太狡猾,唐僧又太善良了,被蒙蔽了双眼,不让他杀生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他作为僧人的本分。所以我认为,悟空有这样的师父是值得的,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5值得。因为唐憎只是个凡僧,他也没有火眼金睛,分辩不出谁是人,谁为妖,这不能怪他。而且,唐憎一心向善,只能怪妖怪太狡猾,唐僧太善良了,其实唐憎的本意是很好的,他不希望悟空杀人,而且悟空在他的教导下一定会变得更好的。

6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妖精太狡猾,唐僧太善良。连会三十六变的猪八戒和会十六变的沙僧都认不出妖精,何况唐憎一个平凡老百姓呢?只有孙悟空有着火眼金睛,所以才能分辩出妖精。唐憎是佛家弟子,一心向善,就算是抓住了妖怪,他也会把它放走,出家人的原则就是与人方便,不离善心,不伤蝼蚁、飞蛾。其实最终导致唐憎和悟空闹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妖精太阴险、狡诈,唐憎心地太善良。

……

反思: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具有合作探究价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这也正是造成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费时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设计《三打白骨精》一课教案时,对文本进行了细读和深入挖掘后,就此问题展开了一番理性思考。

《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故事情节学生是耳熟能详的——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三拦……只要认真研读几遍文本,学生很容易就找出文中相关语段,了解文章具体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出白骨精的阴险、狡诈,孙悟空的果敢机智,唐僧的不明就里……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在教学中安排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似乎显得意义不大。如何设计出具有合作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卓有成效呢?

我对文本展开了进一步的细读和探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受到师父的阻止和责怪;第二次受到师父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的惩罚,还差点被赶走;第三次文中虽未叙述,但大家都知道,悟空最终还是被迫离开了。明明是一次又一次地救了师父,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师父误解、责怪、惩罚,可他有一句怨言吗?——没有。他对师父有丝毫不敬吗?——没有。可见这“三打”,是悟空疾恶如仇的“三打” ,更是悟空忍辱负重的“三打”。由此体现出的是悟空重情重义,对师父敬爱有加,对自己肩上的重任高度负责,勇于承担。再者,悟空如此敬重师父,师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解他、责怪他、惩罚他,是师父是非不分、昏庸至极吗?如果真是这样,悟空如此待他岂不太不值得?事实是,一来唐僧遭到白骨精的多次蒙骗——白骨精太狡猾。一会变村姑,一会变老妇人,一会又变成了白发老公公,连唐僧身边还算有些法术的八戒、沙僧都未觉晓,他一个肉眼凡胎又怎能发现?二来是唐僧作为一名得道高僧的本性使然——唐僧太善良。佛教始祖释迦哞呢割肉喂虎,唐僧又何尝不是?即使是亲眼看到恶人作恶,都会以慈悲为怀,饶他几分,况且现在出现在他眼前的是勤劳美丽、善良热情的村姑,年老体弱、步履蹒跚、悲痛欲绝的老妇人,白发苍苍、行动不便、声嘶力竭的老公公,怎能不让他大动恻隐之心,为悟空的“暴行”大发雷霆呢?因此,悟空敬重师父,不光是因为师父是他的救命恩人,再生父母,更重要的是因为唐僧是真正的“佛”,具有菩萨心肠。有这样的师父,纵然再多受些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鉴于以后思考,我设计了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从课堂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是深入的,体会和感悟是符合教师出题意旨的,对文中人物特点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因此,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得当的,这样的小组合作是有效的。

[反思与点评] 问题设置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先决

我校从事合作学习研究已经7年,历经了“十五”、“十一五”两个研究段,课题的成果显现已经成熟,严老师的案例也充分证明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实效。

合作,是为了高效的学习,是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如果合作不能实现有效和高效的目标,就不如不要合作。为了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我们首先必须设置合作需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能太难,太难差生无话可说,合作会成为优生的一言堂;这个问题不能太易,太易不需要合作,合作会成为走形式;这个问题不能太死,太死则一言可定,无法触发深层思考;这个问题不能太活,太活则漫无边际,容易枝蔓芜杂、偏离中心……由此可见,设置合适的问题,既要围绕中心,又要有内涵,浅有浅的说法,深有深的观点。这样的问题设置是很难的,导致了合作学习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导型态。可是也只有这样的合作学习问题,才值得合作,才能实现的高效教学。

(卢江)


谱一支学生情感的“月光曲”

徐敏

【案例背景】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的体验,也是诱发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契机。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状态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无疑,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而课本中的文本,其文学成分很多,可以说,每一篇文本都或多或少地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揣摩这些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还应当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之以情”,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之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为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晓之以理”铺路架桥。正如新课标所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听了一节《月光曲》的展示课,深有其感触。

【案例描述】

教学片断1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谁来读读课文的题目?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作的一首曲子,你觉得作为乐曲,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月光曲。

师: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怎样的曲子?

1:抒情的。

2:柔美的。

3:幽静的。

4:优美的。

师:你对《月光曲》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生:听一听《月光曲》。

教学片断2

师:既然是语文课,我们就先通过语言文字来听听《月光曲》。浏览课文,你从课文什么地方欣赏到了《月光曲》?

生:课文第九节。

师:自由读一读第九节,想想,你从这小节文字中听到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板书:旋律)

师:出示第九节,谁来说一说?刚开始是怎样的旋律?

生:缓慢的。

师:(板书:缓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师:用不同的词再来说一说。

生:平缓的。

师:请你把平缓读出来。

生:优柔的。

师:请你把优柔读出来。

……

师:自由再读读这小节,感受月光曲的旋律从缓慢到起伏再到激越的过程。

谁来读一读?

我们猜了猜乐曲,又通过文字听了听乐曲,下面,我们真正地静静地听一听月光曲……

师:有几个人笑了,你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会心地笑。

师:因为这与文字中的旋律——

生:差不多。

教学片断3

师:乐曲是表达情感的。(板书:情感)月光曲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去。打开书,读读课文第二小节。

生:自由读,师提醒:人物的感情往往藏在人物的词语、语句中。

师:贝多芬此时的心情如何?

1:悠闲。

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有些激动。

3:自豪。

4:高兴。(板书:轻松)

师: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你觉得贝多芬会怎样?

生:很好奇这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

师:于是贝多芬走近了茅屋,屋子里有两个人在谈话,你知道他们的心吗?

……

师:想想,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是什么心情?

1:难过。

2:同情。

3:敬佩。(板书:难过)

师:他推门走了进去,贝多芬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一读课文。谁来说一说?

生:同情。(板书:同情)

师:贝多芬决定给她弹一首,可是结果呢?

生:他弹了一首又弹了一首。

师:弹了一首,为何又弹一首?读读课文,把重要的语句划一划。

……

师:她从琴声中能听出贝多芬的情感,更能听出他就是贝多芬。所以,他视这位姑娘为知己、为知音!知己难逢啊!谁来读读?

生:“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是啊,激动的何止盲姑娘!齐读这段话。(板书:激动)

教学片段4

师:(出示图)口述第九节。月光洒遍海面却洒不进盲姑娘的眼里,盲姑娘爱音乐,却不能如她所愿……(再听月光曲)

师:再读读这段文字,这次,你从中听到的决不只是旋律!

生:配乐读。

……

【案例评析】

此篇课文“情”满于文,贝多芬的“情”就是这篇课文的核心和灵魂。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了解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时时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教学,谱成了一支学生情感发展的“月光曲”。

一、情窦初开

一堂语文课,如果学生不能入情,不能步入佳境,那么就不会有思维的火花,不会有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潸然泪下……没有情感的带动,又如何提高他们阅读兴趣、审美能力,如何净化了他们的心灵呢?此篇课文的导入,教师让学生读完课题,知道本堂课所学内容后,并没有紧接着去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而是让学生把课题作为乐曲的名字再来读一读,此时的朗读就不是简单地读文字了,而是带着学生对乐曲已有的感知和对《月光曲》的想象来美读,“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生成。此时,学生很期待能够听一听《月光曲》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而教师却没有马上满足学生的愿望,反而让学生蓄情于内,激发了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状态,以便下面更好地如情入境。

二、情意绵绵

学生蓄情于内,对《月光曲》有着很大的期待,教师没有按课文的叙述顺序马上转而走近贝多芬,而是抓住学生的情感期待,让学生首先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月光曲》。在学习第九节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其文字,通过朗读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变化,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月光曲》。这样隔靴搔痒,学生对《月光曲》的期待越来越浓,再让学生真正地听一听《月光曲》。此时听,学生就不是随意地听,而是很细心地欣赏,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方面又仔细地文曲对照,感受真正的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学生听完乐曲,会心地笑了,这正说明学生入情其中了。

三、情深意重

学生听完了《月光曲》,先前的积极情感状态就会因为满足了好奇心而消退。那么怎样继续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呢?教师简短地一句话——“乐曲是表达情感的,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本身对月光曲就兴趣未消,这样一说,学生又来了兴趣,有了新的阅读期待,更加希望走近贝多芬的情感世界。那么怎样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呢?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教师反复让学生扣词析句,“披文入情”。例如,在教学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这部分内容中,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贝多芬心情怎样?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又会想些什么?贝多芬听到兄妹的谈话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弹一首?学生跟随着老师的问题,扣住文中的语言文字步步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贝多芬从轻松到好奇,从好奇到难过,从难过到同情,从同情到激动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在学生的情感随着贝多芬的情感步步升华后,再一次让学生听一听《月光曲》,学生“情满而溢发”,伴随着《月光曲》的旋律,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贝多芬的情感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最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反思与点评] 让课堂文质兼美

语文教材中所使用的课文,很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读者那或慷慨、或壮丽、或抒情、或感伤的文字,往往使人陶醉其间,这也是很多学生在新书发下来后总要读一读的原因。可是等到语文课上,那原来吸引人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再也不能吸引学生注意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读过后失去了新鲜感,更可能是我们的课堂阉割了语言之美,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情感体验和审美熏陶。

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是要细细品味咀嚼的。我们的课堂不仅要讲授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知识,更应该注重体验文字之美、意境之美,要让学生在审美中接受知识,要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习得技能。

让我们的课堂也向我们的课文一样文质兼美,这样的课堂才可能真的做到高效。

(卢江)


重视表象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陈锦秀

案例描述:

之前听了一堂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课,教师在儿童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一公式以后,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副图形:

E

D

F

G

A

H


4cm

C

B

2cm


在出示图形的同时向学生指出:“这里有三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BCD、平行四边形EBCF、平行四边形GBCH。请大家仔细看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经观察后,都说平行四边形ABCD与平行四边形EBCF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GBCH与其它两个平行四边形是不相等的。

教师要求学生量一量平行四边形ABCD与平行四边形GBCH的底与高,结果学生发现它们的底和高是相等的。在学生作了回答以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是三个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接着教师又提出:“如果把ADBC向两边无限延长,大家想象一下,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作出多少个同底等高的平形四边形?”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想象和思考以后回答:“这种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是很多很多的,它们是无限的。它们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学生作出了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案例评析:

这堂课的一个特点是,教师把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位教师充分利用表象这种心理现象,把黑板上无法实现的图形,在儿童的头脑中以想象的形式加以充分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从自己想象的图像中,不仅深刻、透彻地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进行了一次无法在纸面上实现的运算,而且经受了一次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锻炼。这对于活跃儿童的思维和促进智慧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一个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时期。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鲜明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表象的利用。

表象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某一种事物,其形象常会在头脑中以痕迹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后这种事物虽未出现,但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它的形象仍会在头脑中再现,这就是表象。表象是感知的结果,是感知留下的形象。表象与感知一样具直观性、形象性。所谓形象性就是表象与原来被感知的事物十分近似,常常给人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表象的这种桥梁作用来源于它本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教师克服一些教学上的困难,帮助儿童比较容易地掌握科学知识。以学习“平行线”的例子来说,因为表象具有形象性,儿童形成一个平形线的表象比掌握平行线的概念要容易得多;就像只要让儿童看一下铁路轨道,他们的头脑里就会有一个轨道的表象,也就是形象化的平行线。

表象虽然是形象的,但这种形象已经具有初步的概括性。儿童头脑里一旦有了形象化的平行线的表象,利用这种表象就能比较容易地引导儿童从形象的概括过度到抽象的、本质的概括,从而比较迅速、顺利地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概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对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是普遍重视的,对儿童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正在逐渐引起注意。但是,对于如何利用表象这个认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并发挥其从感知到思维的发展过程中的“桥梁”作用,还未给以应有的重视。有些教师常常在演示直观教具以后,让儿童读一读课本上有关的定义、法则,要求他们自己记住,就算完事;或者期望儿童从实物的感知直接到达科学概念的掌握,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这样做,不仅会使儿童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产生困难,影响概念的准确性、科学性,而且使儿童失去了运用和锻炼形象思维的机会,不利于它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思维和认识的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我们应该利用表象,让儿童的形象思维获得一个充分训练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直观手段是极为必要的,但在使用时应该恰当、应该适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运用直观手段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上去。” 如果忘记了直观手段知识为了“促进思维的积极化”而无节制地、不适当地任意使用,甚至常常使儿童的注意为直观教具所束缚,结果不仅没有促进儿童思维,反而妨碍他们思维,这就丧失了直观教学的意义。

利用表象可以帮助儿童摆脱直观教具的局限性,促进儿童的认识从感知向形象思维的过度。但在运用表象的过程中又要及时帮助儿童摆脱表象的局限性,促进儿童的认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直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启示

陈锦秀

描述:

我在教完圆柱体的体积以后,出了一道题给学生练习:

一个圆柱体零件的侧面积是120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求圆柱体零件的体积。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认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求出圆柱体的高,因此他们解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步进行:

1.求底面周长:6×2×3.14

2.求高:120÷(6×2×3.14 );

3.求体积:3.14 ×62×[120÷(6×2×3.14 ]

当大家正在埋头运算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学生已经举起了手,他说出了他的列式和得数: 120 ÷2 ×6=360(立方厘米)。

如此简单的列式使我大吃一惊,感到有点莫名其妙。学生也纷纷停下笔来。这时我请他说出列式的理由。他说,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长方体,把这个长方体平放在桌面上,底面积就是侧面积的一半,高等于半径,所以列式为:120 ÷2 ×6

听了这位学生的叙述,我恍然大悟,这种列式太简捷了。这位学生还补充说:“老师在讲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时候,不是用一个圆柱体教具切开后拼成长方体的吗?”

这时班上还有些学生仍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纷纷用一种疑虑而又信赖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拿来了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具,再作了如下演示:

学生看了我的一番操作,终于理解了这个列式的过程,疑虑也变成了愉快的笑容和佩服的掌声。

评析:

直观教学是根据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年龄特征,借助可感知的具体形象,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等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感知认识,促进大脑皮层形成表象,从而转化为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易分散。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就会自觉跟随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去思考去思维,形象地理解学习内容。

2.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直观教学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去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强化知识的产生过程,自己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准确地把握知识,更熟练地运用知识。

实物直观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等特点,它易于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知的积极性。所以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几何形体特征的认识,以及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等内容的教学,通常是直接利用实物直观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表象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得快,也不易忘记。

直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启示,给我启发很大,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每节课的教学方法,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假如当初我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不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其推导过程马虎了事,草草收场,那么在今天这个学生大脑中很难由这个表象而激起思维火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直观教学,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做好这个基础工作,才会有创造思维的火花。

本节课的教学也给了我另一些启发,我很庆幸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着力创设平等、明主、宽松、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不用过分顾及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因为,无论对错,都能够被老师接纳,无论对错,自己的想法或看法都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所以,这位同学才会在我肯定了板演的解法之外,勇敢地说出他自己的想法。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的深刻内涵。

[反思与点评]

本节课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借助可感知的具体形象,激发学生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凝聚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直观且具有生动、真实的特点,化难为易,使学生易于接受。通过教学,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发展,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理解教学的深刻内涵,学得既轻松又扎实,效果很好。

新课改之路是漫长的,教师只有在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精心预设 生成精彩课堂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陆萍

一直很羡慕特级教师的风采,成熟、稳重、亲切、自然。对教材的理解总是那么透彻,对学生的把握总是那么到位,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总是那么游刃有余。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在课堂上竖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需要我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现以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为例,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粗浅感受。

课题: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内容。

教材简析: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

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现实情景,根据4只小猴平均分4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及已有的经验,理解把4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份表示这盘桃的1/4。教材又安排了“想一想”,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提出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刚学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由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过渡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理解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桃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由卡通皮卡秋介绍故事,引入课的开始。

提问:猴妈妈要把这块大饼分给4只小猴,应该怎样分呢?

指名回答。

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大饼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大饼的1/4

(设计思路: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帮助猴妈妈分饼的活动,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教学新知。

1. 教学例1

皮卡丘:吃完了大饼,小猴们都很好奇地盯着神秘口袋看,其实呀,这个神秘口袋里也是小猴子最喜欢吃的水果,猜猜看,到底是什么?(桃子)

出示例1,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

皮卡丘读题。

教师:我们把4个桃看作1个整体.多媒体演示1个整体。

教师:你会分吗?试着分一分。

指名用桃片分一分,说一说。

多媒体演示,每只小猴得到这盘桃的1/4.

小组交流,说一说想法。

设计思路:例题的关键是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这是学生难以想到的。教师首先对这个关键问题做了讲解,并用多媒体呈现出集合图。这样就把新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一个图形平均分的知识联系了起来,学生就比较容易解决后面的题目。)

皮卡丘:有两只小猴表现好,猴妈妈又拿来4只桃,准备分给他们两个吃。

出示例2: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得到这盘桃的几分之一?

教师:还是把这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试着分一分吗?

指名用桃片分一分,说一说。

多媒体演示,每只小猴得到这盘桃的1/2

小组交流,说一说想法。

(设计思路:通过分桃片,交流想法等活动,有力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认识分数”。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三.闯关游戏。

皮卡丘:同学们真聪明,学得太好了,想继续和我一起玩闯关游戏吗?

(设计思路:皮卡丘导入,先帮猴妈妈分饼,再帮猴妈妈分桃,接着和皮卡丘一起玩闯关游戏,整节课生动,有趣,引人入深,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第一关(“想想做做”1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想想做做”14道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孩子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第二关(“想想做做”2

皮卡丘:这儿有12个方块,你能从这些方块中得到哪些几分之一?

小组讨论,说一说。

3.第三关(“想想做做”4

皮卡丘:12根小棒,你能拿出这堆小棒的1/2吗?

想一想,同桌合作完成。

皮卡丘:谁能很快拿出这堆小棒的1/3

皮卡丘: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这题的操作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学生只有在动手摆的过程中,思维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了,因此这样的操作是有价值的。)

4. 第四关(“想想做做”3

(设计思路:教师先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涂色,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这样既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分享到了彼此的经验。)

四.总结:

皮卡丘:恭喜大家,顺利过关。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第一学段认识分数时把它分成两个单元,分散在两册教材中,这样,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就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个人认为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认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创设好有效情境,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本节课的例题是根据4只猴平均分4个桃,提出问题: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一。接着安排想一想:把4只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思考如何创设有效情境,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注重直观操作,促进知识理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操作可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例1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想一想: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得到这盘桃的几分之一?教学时可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桃片,说一说想法,从而得出1/41/2。让学生在获得结果的同时体验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

三.既要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和谐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素质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也要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64想一想是本节课的重点,可是我在处理的时候有点操之过急。把4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前面2个同学都答出了2/4,我怕耽误时间,影响到后面的进程,便直接让第3个同学来回答,如我所愿,答出了1/2,我及时地表扬了他,而忽视了前面的2个孩子,如果当时能及时地引导他们:2/4的“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对不对呢?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要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得到其中的几份,每只小猴得到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再让孩子把6个桃,8个桃,10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让孩子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可能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感悟,去发现。让我们在学习、实践中反思,在探究、应用中成长,愿与我的孩子们共同进步。

[反思与点评]

本节课中教师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浅入深地、直观地引导学生感受思索,理解新知,并在课堂中采用了多种手段,运用了多种形式教学,尤其是师生之间的默契互动,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在新课标引领下,数学课努力的方向。

(方长学)


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案例背景]

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建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用品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把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摆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任务的首要位置,充分说明了英语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事与愿违的是,老师总是喜欢滔滔不绝地自己讲解,让学生作自己的热心听众,安静听话地听老师讲解,再跟着老师模仿说就行了。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对待学习缺少热情。法国教育家蒙田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学生仅仅被当作是个能存储知识大小不一的容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学习毫无热情,学习也只能是件苦差使。

[案例过程]

上课铃响了,这节课我要和学生一起来学习4BUnit3 Job内容,尽管我已经教过了两次,看着不同职业的单词图片来学习认读,一成不变地让学生跟着我的步调模仿读模仿拼,其效果也不尽理想,自己读得筋疲力尽了也不能让我的学生读准确读熟练。这次,我做了次新鲜的尝试,戴上领结,系上围裙,手拿托盘,托盘上摆放着好吃的酸奶、果汁出现在学生面前,顿时学生们就雀跃起来,兴奋地相互结耳“今天,老师打扮成了服务员。Miss Zhou 不当teacher,当服务员了。”于是,我做出服务员托着托盘给顾客上食物的动作来进行自我介绍“Today, Im not a teacher. Im a waitress.” 说着,来到一个小女孩的身边,“Hello, little girl, what would you like?”小姑娘有点害羞地笑了,可能在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感到有点歉意,但是我能肯定她和在座的其他学生都听懂了老师的句子,只是不知道该怎样讲出正确的句子和想说的食物的单词。大家都在凝神地等着老师快来教给他们想学的知识。“waitress”的扮演成功,让大家都轻松快乐地等着着下面单词的呈现。我采用了模仿各行各业动作的方法,让大家来猜猜看“ Whats my job?” 学生象是在看哑剧表演一样,兴奋不已地说出“driver,farmer,worker,nurse,doctor,policeman”的中文,而我在看到学生激动不已的表情后,趁热打铁说出每个职业的英文单词。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齐读三遍或多遍,而是让他们一边做出农民种地、司机驾驶、厨师掌勺做饭的动作,一边用英语来介绍自己的职业。在单词巩固环节中,我别出心裁地提出自己的创新作法,让大家动脑筋画出一种最能代表这一职业的东西。大家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一充满智力挑战的画图作业,认真地开动脑筋,就像一休哥那样喜爱上了思考。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来展示自己的画画,有个小男生的图画我记得相当地清楚,十分地巧妙。就是一根不粗不细的棒子,这到底是什么呢?哦,是policeman手中的警棒;接着,又在一头添了几笔,算是个小小梯形吧,就又变成了farmer手中的锄头;然后,擦去锄头的铁头,又在棒子的两头添了几笔,又变成了nurse手中的针筒。我不由地佩服起我的这个学生来,想象力真棒。学生也比往常显得格外的兴奋,几个不喜欢学英语的同学也变样了,变得喜欢了。大家的情绪都很快乐,学习效果也不错。

[案例反思]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由此,我想到了学知识不能硬灌,那样不但效率低下,也会很快忘记。只有调动起孩子的情绪,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其情不自禁、如饥似渴,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上事半功倍,不再将学习看作苦差使。

靠什么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靠游戏,靠老师富有创造性的游戏式的活泼主动地教育方法。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到: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将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自己富有想象力的构思,编成有趣情景的游戏,组织学生参与进来,并帮助学生遵循某种游戏的规则,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在游戏中取胜。只要把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直观的、鲜明的东西和活动。也就是说,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容易保持学生较长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在组织教学,开展活动的形式上多努力创新,结合教学内容的特性,设计出优秀的游戏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反思与点评] 用游戏打开孩子的智慧

没有孩子不喜欢游戏。充分利用好游戏的形式,用教师的创造性把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自然能够使孩子获得知识于游戏的快乐之中,教学也能获得最好的成效。本文作者用这样精心设计的案例做出了最好的说明。

案例首先简介了英语教学略显枯燥的现状,在这样的英语教学现状的背景下,作者进行了一个尝试:将游戏引入教学,通过教师扮演waitress这样的角色转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也转换自己的角色,通过模仿各行各业,来熟悉driver,farmer,worker,nurse,doctor,policeman等每个职业的英文单词,这样的游戏,使学生很快地解决了单词难记易忘的问题,课堂教学轻松有趣又高效。最后,作者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事件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为游戏引入了课堂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明证。

(梁春梅)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牛津6A Unit6 Holidays PartA

宋迪

一.Teaching content:

A, Listen , read and say.

二.Grade: Six.

三.Teaching time: 40 minutes.

四.Teaching objectives.

1.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和词组New Year’s Day, Christmas, people, had,went.

2. 能听懂,会说和会读单词和词组Mid-Autumn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 relative didn’t=did not , delicious , favourite, dress up , a moon cake .

3. 能听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Christmas is coming . My favourite holiday is Halloween . 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4.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When’s…? It’s in …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 They … Did you …last …? YesI did . / No , I didn’t .

五.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本课所授A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了New’s Day , Spring Festival , Halloween Mid-Autumn Festival 这四个节日,以及人们在这四个节日里通常会开展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这四个主要谈论的节日,在分别谈论各个节日时,操练When’s …? It’s on/in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 They Did you … last…? Yes , I did . /No , I didn’t . 这几个重点句型。在回答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 …?这一问题时,再具体理解,操练 go to parties, have a big lunch,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等表示活动的各动词词组。在词组中出现重难点单词,如festival , relative , delicious , favourite 等,再着重教朗读。

六.Teaching aids .

1.多媒体课件。

2. A部分磁带。

七.Teaching steps .

() Free talk .

T : Hello , I’m Mrs Yin .

What’s your name ?

S : I’ m …

T : Nice to see you !

S : Nice to see you , too .

T : What day is it taday ?

S : It’s …

T : What date is it today?

S : It’s the 19th of November.

(二) Presentation1 .

1, T : Do you know what holiday is coming soon ?

(出示表格1,让学生根据日期选择节日。)

Which one ? You could base on the date .

S : Halloween .(多问几个学生)

(出示表格2 ,飞入‘Halloween,领读。)

T : Can you tell us when’s Halloween?(指板书:When’s…?)(回到表格1,让学生再看日期。)

S : It’s on the 31st of October / in October.(多问几个学生,指板书:It’s …)(出示表格2,飞入‘in October. 领读in October , When’s Halloween? It’s in October . ’)

T : Do you know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Halloween? (停顿,T : Let’s read a dialogue . 即课文中谈论Halloween 一段。)(课件出示:Halloween 一段。)(给几分钟时间学生阅读)

    S : They dress up in costumes and go to parties.

(出示表格2,飞入‘dress up in costumes ’‘go to parties’领读这两个词组,指板书领读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 … They …

2, T :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alloween?

Here’s a passageplease read it , then tell me what else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Halloween ?

(课件出示Passage1,即一段关于Halloween的补充材料)

T : You could choose some key phase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s .

S : They make pumpkin lanterns and wear masks .

(课件:make pumpkin lanterns ,wear masks 二词组变红。领读几遍。)

3,( 课件出示四幅图:四个节日)

T : Here are four pictures, which is Halloween ?

S : ()

(课件:‘Halloween’一图变大)――领读。

T : “去年的万圣节”How to say ?――指板书,领读‘last Halloween.

T : Did you dress us in costumes last Halloween ?

(指板书)

S : Yes , I did . /No , I didn’t . (指板书)

T : Did you go to parties last Halloween ?

S : Yes , I did . /No , I didn’t . (指板书)

4, T : Do you like Halloween?

S : Yes , I do.

T : 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出示卡片:favourite ,领读favourite, 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S : My favourite holiday is…(可以出示表格1,让学生参考)

(多请几位学生回答。)

(二)Presentation 2.

1, T : Mr Green and his students are talking about some holidays , too.Just like us .Let’s watch it.

(课件:播放A部分Flash.

T : Now open your books, turn to page46,please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then answer these questions.

(课件:出示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旁白部分。)

(集体讨论这四个问题:What date is it today?Which festival is coming?How are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What is Mr Green doing?——在回答中,教Christmas,excited等单词。)

T : Now let’s read after the tape.(播放旁白部分录音,让学生逐句跟读)

T : Who can read this paragragh ?(请一名学生读)

Let’s read after her/him.

2, T : Next, please read the dialogue by yourselves,then tell me what holi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课件:出示表格2。)

S : They’re talking about New Year’s Day,Spring Festival,Halloween and Mid-Autumn Festival.(课件:依次飞入三个节日,领读几遍。)

3T : Now,take out your exercise paper,read the dialogue again,then fill in the form.(学生自己选择填空,完成表格2。)

T : Let’s complete the form together.

1) T : When’s New Year’s Day? Choose which one?

S : Choose B.(课件:飞入on the first of January——指板书,领读句型When’s …? It’s on/in…

T :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New Year’s Day?(指板书提问)

S : They go to parties and have a big lunch.(课件:飞入这两个词组go to parties , have a big lunch 领读几遍。再指板书领读句型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 They…

T : Did you go to parties/have a big lunch last New Year’s Day?

S : Yes,I did./No,I didn’t.(多问几个学生,指板书,操练句型Did you ...last…?Yes,I did./No,I didn’t.

2) 同法教Spring Festival: in January or February;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eat a lot of dielicious food.

Mid-Autumn Festival :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watch the moon,eat moon cakes,play with lanterns.

(课件:依次飞入表示活动的动词词组,领读各词组并指板书练习句型。)

3T : Which i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Choose your favourite holiday to discuss.Use these sentences.(指板书)(请两组学生用板书重点句型分别讨论各节日。)

(四)Consolidation.

1,Read Part A after the tape.

2,Complete the Matching in Page47.

(用陈述句小结:

David had a big lunch last New Year’s Day.

SuHai visited her relitives and friends last Spring Festival.

Ben went to a party last Halloween.

YangLing watched the moon last Mid-Autumn Festival.

3,Fill in the blanks.

(五)Homework.

1,Read Part A 3 times.

2,Talk to your classmates about your favourite holidays.

八、Design on the blackboard.

Unit 6 Holidays

(课件出示)

When’s…?

It’s on/in…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

They…

Did you … last…?

Yes, I did./No, I didn’t.

九、Thinking.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能够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先拎出全文主要谈论了哪几个节日(新年,春节,万圣节和中秋节),再分别谈论各个节日的时间,人们通常开展的活动,以及去年的那个节日你是否进行了那项活动。在讨论各节日开展的活动时,分别教各个表示活动的动词词组。再紧扣板书,操练应用重点句型,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重点句型进行讨论。2,能够细致处理好各过渡环节,使学生感到自然不生硬。如,在课前Free talkWhat date is it today?It’s on the 19th of October.巧妙的引出比较接近的Halloween,进而导入A部分Halloween 一段的学习;教完Holloween的时间,活动后,问学生 Do you like Holloween?自然过渡到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这个三会句型的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愿意发言;紧接着告诉学生格林先生和他的学生也和我们一样正在讨论节日,自然呈现课文。3,在完成第47Matching后,注意了由对话问答向陈述句的转化,并在陈述句中教不规则动词have,go的过去式had,went.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relative,delicious,favourite,festival等音节多的单词学生朗读还不够熟练,课后还要加强朗读训练。

[反思与点评]

案例涉及东西方的节日的介绍,殷老师用最浅显易懂的对话,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本校学生对节日时间和每个节日的活动进行了学习了解,并让学生交流涉及到的节日里是否进行该项活动。学生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了学生拓展视野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重在运用,重在交流,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牛津4B Unit 6 Whose gloves? Part B,C)

周琴

一、 Teaching content :B,C

二、 Grade : Four

三、 Teaching time : 40 minutes.

四、 Teaching objectives:

1,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词组a pair of shoes, a sweater, a jacket.

2,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句型Whose…is this/are they? It’s/They’re…

五、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本课所授B部分服饰类单词词组中scarf , sweater jacket 为单数,在句型中应与is this , It’s…搭配;jeans , gloves , socks , shoes , shorts 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的,一般与a pair of 搭配,在句型中应与are they , They’re…搭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区分清单复数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六、 Teaching aids

1, 多媒体课件。

2B部分磁带。

3C部分重点单词的卡片(中英文)

4,贴有各种服饰小卡片的小礼物。

七、Teaching steps

(一) Free talk.

T Hello , boys and girls . Today , 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 Nice to meet you!

S : Nice to meet you , too .

T : First , I’ll give you a present——a song . Please listen to it . (课件:播放歌曲‘My clothes.’动画。)

T : Do you like this song ? S : Yes , I do .

T : Do you like pretty clothes? S : Yes , I do .

(二)Presentation 1.

1, sweater , ….’ s .

T : I like pretty clothes , too .

Look , this is my new sweater . (指着自己毛衣,领读 sweater , sweater —— sweater , sweater ,毛衣—— 板书sweater , 拼读s-w-e-a-t-e-r——sweater

Who is wearing a sweater , too ?

T : Stand up , boy/girl . Your sweater is very beautiful .

Please read ‘ sweater , sweater , 毛衣’

What’s your name ?

S : …

T : Let’s read after …

T : (领读 … ’ s sweater 几遍) . (板书:… ’ s

2,教jacket .

(指着一位穿夹克衫的学生。)

T : Oh , your jacket is very smart . Please , stand up .

Look , jacket ! Read after me : jacket , jacket ——jacket , jacket , 夹克衫 —— 拼读 j-a-c-k-e-t jacket —— 板书jacket .

T : (请该生) Please read ‘jacket’. What’s your name ?

S : …

T : Let’s read after …(该生领读几遍。)

T : (领读:… ’ s jacket . 指板书: … ’ s .)

3,scarf .

(课件出示:Yang Ling 戴着围巾。)

 T : Look at Yang Ling . Yang Ling’s scarf is very beautiful .

(课件:变成“围巾”。)

 (领读:scarf , scarf——scarf , scarf , 围巾——拼读s-c-a-r-f——板书:scarf ——Yang Ling ’ s scarf

4, jeans , a pair of .

(课件出示:一个卡通小女孩。)

 T : Oh , look at the little girl .

(课件:给她穿上T-shirt.

T : Her T-shirt is nice . Now , what does she need ?

S : She needs trousers , she needs jeans.(课件:给小女孩穿上牛仔裤。)

T :(领读:jeans , jeans——jeans , jeans , 牛仔裤——拼读j-e-a-n-s——板书:jeans

(贴卡片:a pair of (一双,一对)——领读:a pair of——a pair of jeans 多读几遍——请学生开小火车读。)

5,教shorts .

(课件:给她换上短裤。)

T : Look , a pair of shorts is good for her , too . (可口译中文:一条短裤也很棒哦。)(领读:shorts , shorts——shorts , shorts , 短裤—— 拼读s-h-o-r-t-s , shorts——板书:shorts ——领读a pair of shorts)

6, …are they ? They’re…

T : (指课件上的shorts What are they ?(贴上:are they他们是)

SThey’re shorts .(贴上:They’re…他们是

(课件:指jeans

T : What are they ?

S : They’re jeans .

7, socks , shoes .

T Now , the girl has a nice T-shirt , a pair of jeans/shorts .

What else does she need ?

S : She needs a pair of socks . (领读socks , socks——socks , socks , 短袜——拼读s-o-c-k-s , socks——板书:socks——领读a pair of socks

T : Next , she should wear what ?

S : A pair of shoes.(同法领读,拼读shoes , a pair of shoes

(三)Consolidation1.

1, 操练…is this ? It’s a…/…are they ?They’re…

同时复习B部分单词。

T : I have a pair of shoes . Where are they ? Are they under the desk ? (教师做寻找状。)

S :No , they aren’t .

T :Are they in my bag ? Let’s open it .

T : (从包里拿出鞋子)Oh , yes , they ’re in my bag .

(领读shoes , a pair of shoes

T : Now , boys and girls ,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else in my bag ?——Let’s have a look .(教师依次从包中拿出B部分单词卡片。)

T : What is this ? (贴:is this ?)

S : It’s a sweater/a jacket/a scarf . (贴:It’s…

T : What are they ?

S : They’re jeans/shorts/sock/shoes .

(四)Presentation2.

1, gloves

T : (承接上文,拿出gloves 卡片)What are they ?

They’re gloves . (领读:gloves , gloves——gloves , gloves ,手套——板书:gloves——拼读g-l-o-v-e-s , gloves——a pair of gloves

2, C部分句型。

T : (承接上文gloves 的话题)

Oh , where are my gloves ? Let’s go to the Lost Property Office .(出示:Lost Property Office 失物招领处.此处的衣物都是事先让学生带来的。)

Oh , here are many things.

T : Whose sweater is this ? (贴:Whose 谁的——领读whose , whose sweater , Whose sweater is this ?

Whose sweater is this ? Please , stand up . What’s your name ? (指板书,领读It ’ s… ’s .

T : Here you are . S : Thank you .

同法操练:Whose scarf/jacket is this ?

It’s …’ s .

Whose socks/shoes/jeans/shorts are they ? They’re …’s .

(五)Consolidation 2.

1, 表演并朗读C部分句型。

T : Open your books , turn to page 47 .

Look at Picture 1 . 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 Who want to try ? (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图一对话 , 再集体跟课件读图一对话。)

(同法表演,跟读图二,三,四中对话。)

Play a game .

(课件:出示迷宫。)

T : Here are some presents , if your answer is right , you’ll get one . (出示小奖品:贴有各种服饰图片的果冻)

T : (依次用鼠标指迷宫中的各物品问答。)

Whose …is this ? It’s …’ s .

Whose … are they ? They are …’ s .

(答对的学生发一个小奖品。T : Great . Here’ s a ‘scarf/sweater’ for you . S : Thank you .

3, Do some exercise .

1)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

2) Fill in the blanks .

(六)Homework

1Copy the words in Part B 3 times .

2, Use the sentences in Part C to talk with your classmates .

八、Design on the blackboard .

Unit 6 Whose gloves ?

(第一步)

(第二步:依次贴上卡片变成)

It’s …’ s . They’ re …’ s .

九、 Thinking .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在新课的导入中,先让学生听一首关于服饰的歌曲,再谈论本课有关服饰的话题,词句,创设了相关的情境。2,本节课在B部分新授单词的引出上比较自然巧妙,有结合师生的穿着引出的,如,sweater , jacket ; 有结合教材中的人物引出的,如,scarf ; 有结合课件中卡通小姑娘的需要引出的,如,jeans , shorts , socks , shoes . 3, 能够在新授和复习B部分单词时,应用一部分C中的词句,如, …’ s , is this , It’ s… are they , They’ re …以减轻C部分的难度。4,能够用“失物招领”的形式引出Whose …? It’ s/They’ re …’ s . 这一C部分主要句型,并且所用衣物都是事先让学生带来的,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又亲切自然。5,在教单词和句型时都能注意区分单复数,让学生思路清晰,在以后的应用中不会混淆。6,在游戏的奖品设计上,在果冻上贴上印有各种服饰图片的小纸片。学生喜欢果冻,但在吃果冻的同时又复习了服饰类单词。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游戏环节还不够多,课堂气氛还不够热烈。

[反思与点评]

教师备课认真仔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一开始,英文歌曲My clothes的演唱,渲染出了英语课堂的热烈有趣的气氛。采用游戏、板书等方式,化解了衣服类单词中jeans,shorts,shosd,socks,gloues复数形式与jaclcet,swester,scarf单数形式的理解难度,扎实地练习巩固了基本单词和句型。同时,课堂上迷宫游戏的采用,教师的奖品设计都能显示出教师的细心和对学生的关爱。


“三个‘硬招’为品社课增效”教学案例

潘来强

[案例背景]

品社课程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结合多种教育,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交互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并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道德判断能力,养成现代社会生活能力。又因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所以品社课教育的内容和形成必须利于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方式研究社会。从品社课的课程性质及教学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品社课高效,有三个关键:学生眼中要有生活,从生活中习得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学生要自己主动学习社会生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会实践,养成习惯。近年来,我关注以上三个关键,致力于如何为品社课增效的实践研究。

[案例简录]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7课《家乡的变化》教学简录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1、师:(课件)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人们赞美家乡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触?

生:……

3、师:是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每个人的眼中,家乡都是最美的。看!我们的家乡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处旧貌换新颜。

二、了解变迁,激发情感。

1、(课件展示)师:请看下面一组照片,并听一听拍摄者的介绍。这些照片都是我们的小记者从我们自己生活的周围采集来的。

生:这是我在“和谐雨花社区行”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是板桥新城的古雄新居和快乐的百姓们。

生:这是商贾云集的开发区景色及几家大型企业。

生:这是新近迁往板桥的最大的装饰城热闹的建设工地。

生:……

2、师:下面我们再请一小队汇报他们进村入户,采访获得的调查表。

3、师:还有同学能补充家乡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吗?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生:是党的改革开放、富国强民的好政策使得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师:你们喜欢这些变化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证明我们的生活已经达小康了。

生:人人都喜欢,搬入新居的农民还自编自演节目歌唱这种变化,讴歌党和政府的领导呢。

4、师:请同学们阅读故事《游滨河广场》,读后想想和作者有没有同感?我想请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

1:(画画)

2:(写诗)

3:(说说)

生:……

5、师:其实,家乡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辩论。

生:(就“变化也带来了烦恼,你同意吗?”展开辩论)

师:从同学们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确实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烦恼。所以我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发展,处理好发展与环保、节能的关系。

师: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生:(出示采集的图片并作介绍)

师:再读下面的诗歌《高楼与花园》,你们感受可能更深。(生读诗歌)

师:党的改革开放、富民强调政策带来了家乡的巨变,我们每一个人都打心底热爱党。但我们也看到变化中也有烦恼,我们不得不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忧心忡忡。那么我们应该可以做些什么呢?

三、结合实践,指导行为。

1、师:徐丹小朋友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生读故事)我们应该向徐丹学些什么?

2、师:下面我们请各雏鹰小队汇报他们的计划。

生(第1 小队):我们小队向周围人发调查问卷,征求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整理好向有关部门反映。这是我们的计划(如下表):

生(第2 小队):我们将制作环保宣传板,到社区广场进行宣传。这是我们的计划书。

生(第3小队):我们将开展检测水质、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活动。

生(第4小队):我们将认养绿树。

生(第5小队):……

3、师:同学们的计划很好,那就让我们去完成吧。希望在下次《我为家乡献计出力》的主题汇报会上,大家都有话可说,并且人人都骄傲地说:我为可爱的家乡建设出了力。

[案例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简言之有三:一、学生了解和家乡令人振奋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令人忧虑的变化;二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三、让学生从小关心家乡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只有爱家乡,才会了解家乡,才会关心家乡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激情是本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从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新课标教会实践者的“三招”十分实用,十分必要。

一、课前调查有奇效。

学生对自己通过调查获得的真实可靠的材料,确信不疑,这些材料又被安排在课上展示汇报,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充实、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调查与汇报的经历过程就是学生丰富社会生活知识的过程,同时这些事实存在于他们生活的周围,来源于他们观察、访问、记录、分析,促使他们认识深刻,情由心生。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数据,告诉学生“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令人振奋,同时也有些令人忧虑的地方。”在调查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被激发、升华,并指引他们投身为家乡建设献策出力的实践中。所以,教育者应该十分重视课前调查,并做好指导。

二、课中自主最重要。

“自主”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也只有自主地观察、体悟、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的观念、生活的能力。教者在教学中就做到了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发展以充分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特别是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全被教师匠心独运地安排。于是,学生唱主角的“小组合作汇报”“小小辩论赛”等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真正地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习得能力、养成习惯。

三、课后延伸莫忘掉。

品社教学只有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才能直正让学生学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参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参加社会实践,将教学空间向课外、校外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本课教这就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调查家乡变化情况→激发培养情感→指导践行,为建设家乡出力→学生实践,进行主题汇报。课后延伸,既可以锻炼、检验学生行为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习惯,是品社课教学必要的内容和增效的途径。

[反思与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收集自己生活的家乡照片中,在学生用语言介绍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在“家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烦恼”辩论会上,在各雏鹰小队汇报他们的计划中,无不渗透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合作意识,使得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的思想如涓涓细流涌入孩子的心田,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实践,养成习惯。

(方丽)


“声音控制”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的案例与反思

徐光才

[案例背景]

目前科学课堂上的场景是:1、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所有实验组就立刻针对问题或方案展开热烈地讨论,甚至是辩论;2、教师一宣布小组分组实验,所有实验组就会操作,每一组都会在自己组的操作同时,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如:争分工、争顺序、操作器材不轻拿轻放、对操作现象发出高声惊讶等)。造成科学课上的场面上的轰轰烈烈,声音上的吵吵囔囔。

我不否认由于科学课的动手实验的性质,以及学生动手时的热情,决定了课堂上的声音及行体上的动静应该要大于其他语数等学科。但我认为,科学课讨论以及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交流、争执从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或者是证明本组的预测。更应当是通过讨论、实验等过程去学会如何象科学家一样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室探究。

试问一下有哪位科学家或是哪个科学研究小组是在吵吵囔囔的环境下完成了自己科学实验研究的呢?相反,还更应当在一个较安静实验氛围中来进行。

笔者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声控进行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了实施的基本规律。

[案例描述]

[片断1]

五年级科学课:《电磁铁》

三、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师:“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也就是电磁铁的磁性大小。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大家。

甲实验组:生1:跟漆包线是数量。

2:(尖叫着)不对,

3:我说,还应当与线圈的匝数多少有关。

乙实验组:生1:和我无关,你们讲吧。

2:应该和电池有关吧,

3:甲组好像讲的是跟跟漆包线是数量。

4:太吵了,组长就讲电池吧。

反思: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念以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资源互补,信息沟通。而科学实验课中,讨论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的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是肯定的。因此讨论在科学教学中是必须的。而在目前很多科室课的讨论课堂上,出现讨论的意见观点不统一,从而发生争论这也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在科学课的课堂上,一间教室里往往有(4人一组)实验组十几个,教室里只要有几个组发生音量较大的讨论,整间教室则必然感觉到非常之吵闹。而且这几组发出的吵闹声,也必然会影响其他实验组的讨论进行。因此,文明讨论在科学实验课上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讨论文明呢?

1、 音量控制,教师在学生讨论前,要就明确要求学生,讨论时要尽量声音低一些,只要同组内的学生听到即可,尽量不去影响其他实验组的讨论。

2、 组内发言时,每次只允许一人讲,其他学生听,若有反对或不同意见,可举手,得到允许后再让这名学生讲。如此循环。

3、 若出现音量控制不好的实验组,可要求采用,笔写式讨论法,以文字交流的方式来“讨论”。

[片断2](改进设计)

五年级科学课:《电磁铁》

三、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师:“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也就是电磁铁的磁性大小。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大家。但大家在在讨论时要老师的要求来做:出示投影:

科学课讨论要求:

1、 讨论时要尽量声音低一些,只要同组内的学生听到即可,尽量不去影响其他实验组的讨论。

2、 组内发言时,每次只允许一人讲,其他学生听,若有反对或不同意见,可举手,得到允许后再让这名学生讲。如此循环。

3、 若出现音量控制不好的实验组,可要求采用,笔写式讨论法,以文字交流的方式来“讨论”。

甲实验组:生1:跟漆包线是数量。

教师:用手势告诉他,声音低一些。

2:(低声讲)应该和电池有关吧。

3:可能就这两点。

乙实验组:生1:用笔写:和铁钉有关。给其他生看

2:我认为不仅和铁钉有关,还应该和电池有关,电池越多说明电量越大也就可能磁力越大。

3:提醒大家:声音小一点,不要影响其他组,我也同意他的观点。

4:同意。

[案例反思]

从这两个课例中说明,同一个主题,同样的讨论内容,由于老师注重了讨论时的声控要求的实施,同学们表现出态度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使得笔者对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声控在有如下感悟:

一、 讨论时要文明讨论,注重声控。(如何实施详见改进教学片断中的讨论要求)

二、实验计划尽力完善,降低音频。

  科学课实践教学讲明:实验计划越完善,实验中就越不容易出现争执,操作也会越规范,相反,如果计划有些地方没有设计到位,实验中就定然会出现须再完善,而再完善的过程就容易造成实验操作时的吵囔。

  例如:在教学研究如何减少磨擦力实验时,学生在实验计划中,没有完善:测力计在牵引移动1米时应做均速直线运动,这一环节。从而导致次次测量数据差距较大,出现了课堂上争执。

  因此,对于实验计划的完善环节,教师在下令分组实验前,应尽量让每一个实验组都利用视频展示台来展示本组的实验计划。对于出现的不完善的地方,一定要在实验前就使其更完善。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因实验计划不名够完善而出现的争执。使每一组都能在安安静静地依计划实验。

三、 每组增设立一名纪律协管员,管理本组声控。

  在实验组分组时,每组在设立一名同学当组长同时,在每一组设立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该实验组的纪律协管员。

  教师要对该协管员提出要求:

1、 纪律协管员必须是纪律遵守方面较优秀学生,能在本级组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

2、 纪律协管员必须是能够有较强组织能力,特别是在维持实验学习和纪律方面能力的学生。

3、 纪律协管员必须是在实验学习和操作方面较优秀的学生,能够在学习方面起到带头作用的学生。

四、 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课制定出声控要求。

  目前小学科学课的实验类型有以下三种形式:1、验证式实验——先讲课后实验。2、同步式实验——边教课边实验。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课。

  对于以上不同的实验类型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的科学操作,还应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声控要求。如:对于验证式实验和同步式实验两种,要求就应当场近代要求就要高些,对于探索式实验,开始要求就可以低些,但应当让生明确不是没有声控要求,而是要尽量在实验中出低声,不影响其他实验组,从而养成良好的“静”中实验习惯。

五、实验文明,提高声控效果。

对于实验文明,科学课具体方面很多。而针对目前实验课上的器材出声较高现象,特别是实验物品轻拿轻放的文明,应引起广大科学教师重视。其实在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规则中就有这一条,其目的是让生培养爱异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一般学生只要不损坏实验仪器,教师一般对于“轻”的要求还是不高,出现了以下常见情况。

  将方座支架放在桌上时,会听见一次次“呯”地一声。

  使用水槽时,放水时,实验室里“哗哗声”在各实验桌水池边发出。

一开始做实验,移动凳子的声音,在教室里特别刺耳。结束时,又是一次大规模的动移凳子的声响。

如何才能使学生实验的文明呢?

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科学实验操作规则,对于轻拿轻放提出更高的要求。

2、领取实验器材时,教师开始尽量让每组较优秀的学生去领取,逐步让其他学生领取,并就如何拿放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从而保证每一节实验课,一开始有一个良好的声音环境。

  3、充分发挥纪律协管员的作用。

  4、每次实验中对于出现实验不文明实验组,教师可巡视监督,结束后以表扬其他实验组的方式,从而达到使不文明组向文明实验组学习的目的,如此循环,使每个班级在实验时都越趋文明。

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往往比提出改革的设想要困难得多,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声控,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更新,才能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教学行动中。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思维教学》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课堂合作学习基本技能细则》王坦《学习原理与策略》

[4]小学科学教学网

[反思与点评]

说点评其实太过了,徐光才老师的案例写作给我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他的案例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在题材的选择上,着眼点小,选择了实验中的“声音控制”,并采用对比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将自己的预设带到教学研究中,从中找到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把研究和日常教学联系在一起。这让我又一次体会到,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一定要分层次、重方法、有结论。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技能之简单渗透

张敏

【案例背景】

以前我们强调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双基,特别是技能技法的训练,什么三庭五眼、什么立七坐五盘三半等等…,弄的美术课堂枯燥乏味,特别是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他们在面对本应轻松投入的一节美术课时,表现的不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美术课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后来,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这种现象就慢慢的少了,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上的笑声多了起来,喜欢上美术课的学生多了起来,上课铃响了后翘首以待的人多了起来…

有趣的是,近几年我们又听到了双基的呼声,而且大有一日千里、振聋发聩之势!难道是我们的教育理念退步了又或是之前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偏差?笔者认为:不是,这恰恰是体现出了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索过程,展现出了一个先进教育理念的曲折的诞生历程。

我们现在提倡的双基和以往的双基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双基是从本本主义出发,多是用填鸭式教学手段,也不顾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否能接受,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而现在的双基是从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出发,用的是因材施教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手段,强调怎样把深奥且显乏味的双基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能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懂能效!简单来讲就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技能之简单渗透

【案例描述】

苏少版美术第九册第9课─表情丰富的脸(一)

〖片段一〗初次设计

人物的面部表情本来就不好表现,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造型能力,更何况是面对小学生。

这里笔者选用了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漫画,利用漫画这种手段提炼丰富的表情去除繁杂的面部形象,这样既避开了前面说到的难点又紧扣住了本课的重点─抓住不同表情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 趣味导入(观看夸张的表情视频);

─ 教师范画(两个正面的头像,强调不同表情时五官的变化规律);

─ 介绍定位线的运用(范画一个45°的头像);

─ 学生玩表情大转盘游戏(练习巩固);

─ 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 小结(评议作品)。

〖片段二〗改进设计

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观看夸张的表情视频);

─教师范画(两个正面的头像,强调不同表情时五官的变化规律);

─出示一个画上定位线的肉色气球,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观察定位线的变化(据此范画一个45°的头像);

─学生玩表情大转盘游戏(练习不同脸型、五官、表情的画法);

─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拍照留恋(展示互评作品)。

【案例反思】

很显然,这两次的教学设计存在着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

初次设计的教学环节看似顺风顺水,但是在介绍定位线这一难点时,太平、太浮、太快,方法也太简单,定位线是专业的名词,对于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来说,尤其显得深奥。在讲解过程中,既但心讲得太深学生不想听,听不懂,又担心讲得过于简单,而讲不透或者产生科学性错误,这里的很难把握。所以设计显得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最终做了夹生饭。学生并没有真正听的懂,就更谈不上画了,从作业可见一般:正面画的挺多挺好,但很难看到45°的头像,学生好象不敢涉及这一角度,仅有的几幅也是属于涂鸦之作,谈不上美!

经过改进设计之后,画45°头像的作品多了,也许这个角度更立体更能让学生尽情发挥吧,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定位线,能够通过定位线将五官合理的画在脸型上,作品较以前相比有了美感,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也更加的丰富生动!

美术技能的简单渗透是双基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也是一个长久探讨的话题,必将不断的完善并指导着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深入。

[反思与点评]

笔者的两个片段设计,看似并无多大改进之处,实则片段二的改进之处体现了教者对教材的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所授学生学情的了解。目标定位准,这样才敢于在课堂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让学生有了尽情创作的空间。其实这也是教者非常有效的课堂预设,而生成的效果也是令笔者欢欣鼓舞的。

(秦金和)


随笔,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

卢江

所谓随笔,信笔写来,没有太多的格式、内容、技巧的羁绊,有的只是点滴的感受、思忖、心得的漫谈。所以写随笔,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做老师就更应该写随笔。

教师的工作是琐细的,好的教师就在这琐细中见功夫。随笔,就是教师的生活日记。

每一天都有很多值得写一写的事。那么多的孩子,每个孩子每天那么多的事情,每件事情都有那么多的原因和曲折……学生的点滴进步,教育的成败得失,教学中的心得教训,有时候是那么鲜活地活在心里,时间的推移,渐渐的褪色淡忘湮灭了,如果这时候能够用笔记录下来,翻一翻该是多么有趣呀。

当然,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来,已经很累了。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这是必然的。如果把随笔也作为工作的延续,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随笔就会成为负担。相反,每天工作之余,回忆一下工作中的趣事,想想教学中的难题,想想学生的表现,想想工作中得意处和失误,用手中的笔简单地记录,没有一定要写的压力,只有想记则记的洒脱,随笔就成为了乐趣。

忙碌过后闲暇的时光,坐在桌前,拿起笔。无事则三言两语,有事则信马由缰。一般三五分钟,长则一两小时。这种时间花得值得。所以老师们写随笔,不应该成为一种责任,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将“服务”融于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中

方长学

学校的管理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论是何种管理方式,都非常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既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又注重定量评价,即将各种考核纳入学校的各项管理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不断提高,单靠上述管理模式还不能真正做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人性化”管理的模式也从企业渐渐走入了学校,也渐渐成为了当前众多学校争相采用的管理机制。那什么是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呢?所谓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指学校的管理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利益,即合理满足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要求,并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性即主体性的一种管理,是一切围绕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在“理解、尊重、宽容、信任”的前提下,按照教育规律,并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但我认为,在人性化管理中,还需要“服务”做强有力的支撑,管理中全方位的体现“服务”意识,抒写“服务”文化,这才是人性化管理的根本,即将服务融入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中。

1、学校为社会服务。

学校的教育就是以服务的形式体现的,让社会满意,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作为教育前沿的主阵地,学校只有用心管理、用心教学,才能创造出优质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取得一系列的成绩,才能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当然,在做好管理和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与社会的沟通,这种沟通可以理解为一种宣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展示或者定格为与社会的一种交流,那也就是将学校的办学特点、办学成果、办学形式全方位的“摆”出来,让社会去了解、去接受、去认可,也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领导为教师服务。

在任何一个单位中,都有不同的劳动分工,学校也不例外,学校里有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信息处、教研组等多个部门,在这些部门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分工,当然设置这些岗位设置或分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行层级管理,责任到人、到岗,在这些岗位工作的人姑且称为校领导,校领导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同时,更需要注重为教师服务,当然,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服务对象、服务目的、服务形式。如校长室考虑的是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不断增加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教导处要考虑的则是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并狠抓教研组,采取听课、检查作业、考试等形式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这些举措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服务,当然给人感觉服务意识最强烈的是总务处(后勤),因为教师所需要的各种教学用品都是从总务处领取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总务处是教学管理的助推器,是强有力教学管理的根本保证,为此,总务处的人员要付出太多的辛苦,在辛苦的同时他们也能体会到服务所带来的快乐。因为教师能力提升了,学校质量提高了……在学校的一系列岗位上,这种服务无处不在、不胜枚举。通过这些服务,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感受到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工作责任感、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们的热忱服务,使得广大教职工自主参与学校管理,增强了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也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进而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师为学生服务。

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中的根本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在体现学校为社会服务和校领导为教师服务的同时,还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这一点则更多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班级中。在班级中教师既要注重对班级的管理,注重对学生的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在教育和管理中,服务意识必不可少,只有用心教育他们、关爱他们、服务他们,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自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见,教师服务学生是切实可行的,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我校的管理中,又实施了新举措——“志愿者行动策略的引领”,即在班级中设置了多个志愿者岗位,由学生来自主完成一系列事务,如电教志愿者、卫生志愿者、节水志愿者等,学生通过这些岗位的,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分忧,也就是说在学生完成这些事务的同时又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服务,即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是相互的。

由此可见,这几种服务尽管有它各自的特点,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只有真正将服务融于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中,做到用心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才能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锻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可见,“服务”必不可少。


关于《水》一文的教学反思

车思娴

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学手段越来越多了。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早已屡见不鲜。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确实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使一些难于讲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一定要体现学生主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熟读成诵、入情品味的过程,而不是整堂课让学生眼睛紧盯大屏幕。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26课《水》时,我没有为了让学生“求异”或“发散”,离开文本进行无休止的讨论、争辩;没有占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搜集来的资料却把文本丢在一旁;没有过份地使用多媒体来取代读书……从而,成功地把握了“度”,没有造成语文课程的异化。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与其教师细致的分析讲解,不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读”占鳌头。在这节课中,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努力引导学生将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自行发现。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雨中乐”时,我首先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正确地读它们,然后用语言为学生们创设情境,使他们把读书当成情感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这篇文章又包含着浓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的活动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期盼”、“幸福和痛快”及“一勺水洗澡”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让自己最期盼,想想自己平时什么时候最“幸福和痛快”,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及“村里人”对水的情结。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合作、快乐地探究,获取新知,明白事理。 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上好阅读课的关键。在教学之前,我认真的研读了《水》这篇课文。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主线统领全篇,又以“缺水的苦”和“有水的乐”这两条副线的相互反衬,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感触。

课文上到这儿完了吗?不,没有。在我们身边,虽然一直在进行着节水教育,但学生似乎也没有深刻的认识。我又结合在新闻中看到无锡的太湖水污染,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结合本册书中《学和做》2中的水的知识,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中用水情况对比学文,从而体会水的珍贵,懂得:细水长流、饮水思源;有水莫忘缺水时;莫要痛快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点评]

仔细研读车老师的反思,探寻出了几点成功的做法: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车老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努力引导学生将文本意义和作者情感在读中自行发现,特别注重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使学生把读书当成情感体验。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孰不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已有多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和习题训练课了。

2.实践出真知。

车老师“努力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体悟情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许许多多的语文素材,在语文课堂上完全可以将其拿来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使课堂充实起来,更把语文与生活有机衔接起来,让学生学会在语文课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主线统领,副线反衬。

文章有线索,课堂教学也要有一个线索将整节课贯穿起来,这样课堂流程就不会散乱,学生思维就容易被有效牵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4.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孩子们所学到的任何知识,如果能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就失去了学的意义。《水》一课的教学中,车老师在学生体悟到水的重要性以后,乘胜追击,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深切体会,最终懂得:细水长流,饮水思源;有水莫忘缺水时;莫要痛快一阵子,痛苦一辈子。这就有效实现了语文的社会功能,让学生将从课文中感悟到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有意识的珍惜水、节约水。

(严朝胜)


低年级识字小窍门

方丽

低年级儿童,好动、喜新,利用这些心理特点进行识字教学,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孩子的思维的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常采用猜字谜的方法。学生爱猜谜,而且通过动脑筋想出来的答案总是印象深刻。有的汉字较难记,但利用谜语来学习就新颖好记多了。例如:“两山来相连,一竖写中间”是“出”字,“王先生、白先生一同坐在石头上”是“碧”字。动作演示:利用身体语言来帮助记忆字形,形象生动。例如学“看”时,让一名学生站到讲台前,一只手放在眉头上,睁大眼睛做四处张望的动作,让其他同学观察。伸开的手臂是“手”,手下面是眼睛即“目”,合起来就是“看”。这样一来学生牢牢记住了这个字。实物演示:教学生字时利用实物演示,学生可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轻松愉快地记牢汉字。例如教学“笔”,出示一支写大字的毛笔,让学生观察毛笔的上面是竹子做的,下面是动物的毛,所以“笔”的上面是“竹子头”,下面是“毛”字。

[点评]

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低年级需要高度重视,中高年级同样不可小觑。方丽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低年级语文教师,对识字教学予以了足够重视,从她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可看出她的独具匠心。

今年暑假中,有幸听到特级教师刘军关于识字教学的专题讲座,她专门提到了“字谜”识字,如“慕”字,“莫占一点小便宜”,既让学生记住了生字,又巧妙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另外,她还特别强调课件指导识字写字。现在,我校各班都配备了多媒体,网络上也有很多很好的识字课件,我们不妨借来一用,当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我们的教师也可以发挥才思,自己动手设计一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主要任务,中高年级教师也必须予以足够重视。高年级不可能有更多时间放在识字教学上,怎样让识字教学更省时、更有效,是高年级教师应着重研究的课题。 (严朝胜)


《有趣的发现》的教学与构思

方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朝四周瞧瞧,有没有发现今天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师:是呀,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检查

1.昨天方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这课的生字词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师:对,很多,同学们有信心读好吗?

2.检查生字词

三、细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 点红达尔文,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你对他了解多少?请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从哪种途径获得的信息,给予肯定)

2. 教师小结,相机出示第一自然段

3. 点红著名,能换个词吗?

4. 指导读好第一小节

师:达尔文到底发现了什么呢?我们跟随达尔文一起乘船到实地做一些细致的观察,认真的考察一番吧!课件:小岛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他发现了什么?课件:第二小节

2. 学生回答,点红第二句话。

3. 点红要么……要么……”有其他情况吗?

假如你是达尔文,看到这奇怪的现象,你会想些什么呢?

4. 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那些翅膀小的昆虫都到哪儿去了呢?假如你能把这份好奇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就最棒了。

5. 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从你好奇的表情中也感受到了,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读一遍。读得真棒,那么,遇到这么奇怪的事情,小朋友们想搞清楚吗?

第三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第三段,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用~~~画出来

2. 学生汇报,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课件:第234

3. 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这段话,认真地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种昆虫?同桌讨论,课件相机点红,板书贴图

4. 当大风来临时,这三种不同昆虫,结果怎样呢?

板书:不会淹死 也能生存 逐渐消失

5. 小朋友,你们现在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了吗?(明白了)真的吗?那老师有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而没有翅膀不大的昆虫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要是能用上因为……所以……”就更好了(指板书,师示范),自己准备准备。Ax­yWs h€RJnU;rm

6. 看你们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用因为……所以来说一句话,因为我们班小朋友今天表现都不错,所以老师心里非常的高兴,哪位小朋友也能象老师一样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句话呢?

7. 小朋友的本领可真大,都说的那么好,看来是动了一番脑筋的,达尔文发现事情的真相,也是花了很多的工夫呢。请小朋友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看出达的这个发现也是很不容易的。

⑴. 交流(出示:达尔文捉来了……找到了答案。)

⑵. 请小朋友再读读这句话,你能知道些什么?

许多:昆虫数量多,种类多。

反复观察比较:研究次数多,态度认真。

终于:时间长,曲折多。

⑶. 看来要想知道答案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经过反复观察比较,认真思考得来的,那么应该怎么读好这句话呢?(自由指名齐)

请小朋友练一练——谁愿意来——我们一起来

⑷. 达尔文可真爱动脑筋,小朋友,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

8. 正因为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他才会成为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他才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且这个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好,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来读第四自然段。

9. 其实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正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去动脑筋解决呢!

四、布置作业

1.收集一些你感兴趣的科学家资料。

2.阅读《昆虫记》

《有趣的发现》教学构思:

《有趣的发现》是通过写达尔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合自然环境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课文结构完整、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同时又富有情趣。在课文学习中既有利于学生形成仔细观察,认真学习的态度,又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结合以上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课文伊始,我借助同学们发现今天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导入。这个问题与学生所处的现状有着很大的联系:老师不同了、上课的地点变了、后面有许多听课的教师……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巧妙的渗透了留心观察的科学方法。

初读检查时,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检查课文句段的朗读情况,因为课前已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对预习的作业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而此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生字新词进行检查,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时间空间。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达尔文的资料,并请学生说说你获得信息的途径,对学生的方法进行肯定,目的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信息交流,即检查了学生搜集情况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锻炼口才并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第二自然段,我借助小岛图片将学生带入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一起来处于现场与达尔文一道观察事物,自主找到奇怪的现象,再让学生换位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从而投入的读出好奇的语气,情感的流露自然真实。

在学习第三小节时,我让学生自主理解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的同时,在读书验证的过程中为学生理清条理,从而把此部分内容出色的复述下来。再抓住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牢牢抓住反复、许多、比较、终于这四个词语完全的进入角色,体验到答案来的是多么的不容易,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教学的最后,我布置了《昆虫记》的阅读,并借助扉页上的一段话结束此课昆虫们排着队向你走来了:勤劳的蜜蜂、威武的螳螂、唱歌的蝈蝈……它们会给你讲述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我希望借助这番话照亮孩子们的心扉,兴致勃勃地去阅读,钟情于它。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王英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花、爱妈妈的美好心灵。

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自我感觉这节课应该会上的不错。上完课后,自己又觉得有很多不足。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出来,以利于自己以后的进步。

优点:

1、这节课我紧紧围绕 “你认为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女孩,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懂事)”这个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进行文本对话。

2、“美文美教”,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通过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注意寻找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进行拓展性的练笔。这一课的结尾,写到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去集市买了2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自己母亲的阳台上,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作者送给小女孩花的时候,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当他母亲在阳台上看到了儿子送给她的花,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让学生写想象练笔,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对话的形式,学生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怀,深深地感受了亲子之情!

不足:

1、因为电视机色差导致课件背景色和文字颜色比较接近,有些字看起来不是很显眼。

2、在反馈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时,没有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画这一句?在板书时考虑到了图文结合美观性,忽略了“懂事”“听话”“孝心”“善良”这几个词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关系。这也说明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和钻研教材能力还有待提高。

[点评]

王老师的这篇反思实在又实用,优缺点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以问题为主线”,“小组合作”,“美文美教”,“寻找读写结合点,拓展性练笔”等体现了王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娴熟应用,而对课件的清晰度的关注,对板书的层次性的关注等则体现了王老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

王老师的这篇反思体现了一位务实教师的风范,难怪听她的课时,感受到学生发言积极,语言丰实流畅,语文素养可见一斑,实得益于王老师每一节务实的课。

(严朝胜)


课堂参与意识不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叶书文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拢着我,学生进入高年级后,课堂举手发言的渐渐减少了,以至一节课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足10人,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上课兴趣与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个学期,我总觉得这是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集体认识感在不断增加的缘故造成的。但最近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上周,区教研员李学星老师到我校来进行六年级语文学科的视导工作。听了一节课,在交流中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少,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他提出了板小12年级学生的课堂学生参与意识和教学质量和全区的水平不相上下,为什么到了高年级以后课堂气氛会变得沉闷。他认为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方面可能做的不足。例如:学生在答错题后,往往给予指责或不评价,这样学生对回答者和听课者都会产生影响。

我知道这样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六年级5个班每班的教师都是这样评价吗?肯定不是,那为什么5个班的学生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甚至5年级、4年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借着这个问题,我询问李老师全区其它学校课堂参与意识的情况。他说除了板小和二小,其它学校都比我们的情况要好的多。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和板小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主要原因有:教师问题的难易程度的设置;教师设置问题的趣味性;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学生思维不断缜密非思考全面后否则不答题;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多元化等。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关系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一起去关注它研究它。

[点评] 课堂参与意识不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叶老师这一问题的提出反映出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造成课堂教学参与意识不足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叶老师经过深入思考和与教研员老师的探讨,总结出了几点原因。

对于叶老师提出的“学生思维不断缜密,非思考全面后否则不答题”我持不同意见。我觉得这不但不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而且对其有促进。试问,我们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要学生积极发言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促进他们深入思考,经过互相之间的思维碰撞,最终解决问题吗?如果学生真的是在冥思苦想,非要想个水落石出,语言组织得十分严密是才肯发言,我宁愿多等他几分钟。如果学生真的经历了思考过程,等到学生思考成熟了,课堂对话一定会更精彩。现实情况是,教师的问题一出来,真正思考的就那么几个,其余的人在干什么?头一埋,静静地等待,更有甚者,动张张,西望望,或干脆做起小动作来。

除了叶老师讲的几个原因外,我认为习惯的养成不容忽视。

一、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欠缺。

到了中年级,进行段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围绕一个段落提出问题,这需要学生整体把握一个段,而且更多的时候需要深入体会,挖掘出词句背后隐藏的意思。完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读懂文章段落的字面意思,再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思考。可我校的普遍情况是,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只注重写的部分,如抄生字词,学生只关注课后生字表或教师勾的词,写主要内容、写段意有课课通帮忙,查找资料也是从课外书、网络上搜寻。至于老师布置的读书、思考课后问题等作业,因为不需要写出来,绝大多数学生只是马马虎虎的完成,有的甚至根本不做。也就是说,尽管学生预习了,但始终未能亲近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对文章内容几乎没有印象。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文章内容一片茫然,教师讲读课文之前,也只能给学生读一两遍,而这种读只能算是一种浅读,不可能深入进去。缺乏真正的“读”,何谈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深层意思,教师提出的问题它又怎能答出来?不是常有老师抱怨:这个问题答案就在书上,怎么就是找不到?中年级尚且如此,到高年级岂不更糟?

二、未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造成课堂交流氛围的沉闷。

考查我校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发言多属于平行层面的,即每个学生都是在说自己的,别人说什么与他无关,这样的课堂,即使参与发言的面上去了,发言水平也还是处在同一层面,无法深入,不可能激起波澜。这就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没养成“倾听”的习惯。不去听,怎么能从教师、同学的话中得到启发,引起深入思考呢?不去听,怎么能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再加工,说出更完整的答案呢?因此,在学生发言时,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别人说过的就不要再说,要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甚至驳斥,教师自己也要做倾听的表率,而不能在学生发言时忙着看教案。

自主地“读”和“听”的习惯养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也是课堂参与意识提高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根据年段要求开展语文教学,但是如果学生到了高年级,该养成的习惯没养成,该掌握的知识没掌握,该形成的能力没形成,怎么办?扎扎实实的给他补上。

(严朝胜)


教学反思二则

许扣勤

一、《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后感

终于上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了!上完后的最大感想就是:做个语文老师可真难!要求太高,这取决于教材本身的特点。这一课,对我来讲,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要驾驭教材,就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音乐之都维也纳》是苏教版第十册语文中的一课。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从四个方面(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维也纳的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向我们介绍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秀丽风光与独特的音乐文化,让我们领略了维也纳的高贵与优雅。对于音乐之都,我真是太陌生了。要让一个没有去过维也纳的人来教一批没有去过维也纳的学生,还要让他们对维也纳产生向往之情,这真是难上加难。另外,课文涉及到许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如欧洲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等建筑以及维也纳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这些知识对我来讲也是一知半解。总不能靠着一知半解去唬弄学生呀!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查阅相关的资料上,争取更多地获取知识,加深对课文的了解。于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大胆地探索。对于教材难点的地方,如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学生通过读书之后仍不太明白,我就利用网络搜寻资料,在多媒体上放映,让学生去了解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生平与作品,了解他们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再比如在教学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时,我又让学生和我一起浏览,我们一块儿观赏维也纳街头或公园里的大音乐家们的雕像,我们看到贝多芬正在沉思,约翰施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拉着小提琴,舒伯特正炯炯有神地看着远方……维也纳的独特城市风光,如行云流水,在学生的心头驻足、停留。

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对学生品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第四小节: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时。我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品读、感悟。有的学生说:在漫步时,随时能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说明在维也纳,无论何时都能听到音乐,这足以证明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天音乐。也有的说:课文中告诉我们,维也纳的家庭有举行家庭音乐会的传统。既是传统,肯定是成为了一种习惯,每到家庭聚会,就会举行音乐会。一家人中,你拉小提琴,我拉大提琴,还有的吹小号、萨克斯……人人都是演奏家。并且课文中还说,优美的曲调传遍了街头巷尾。这说明家家户户都在开家庭演奏会,也证明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天音乐……”在课堂上,学生尽情地读、说,听,人人沉浸在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中,对维也纳产生了热切的向往之情。当个语文教师可真难!

二、《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一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从小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但她最终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的艰辛自然不言而喻。但要学生为海伦·. 凯勒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首先海伦·. 凯勒的种种痛苦就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并引起其心灵上的触动与震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课文第一小节讲述的就是海伦·. 凯勒的遭遇,而学生是没有这样的实际经验的。于是我和学生做了一个试验,让他们蒙上眼睛在熟悉的教室里走一圈,结果许多同学跌跌撞撞地走到了指定位置,再加上双耳失聪,什么也听不见会怎样?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巨大的冲击——海伦·. 凯勒竟是如此不幸!这场互动,让学生对文本的粗浅认识深入到与海伦·. 凯勒心灵的碰撞——海伦· 凯勒也有渴望,但却不能实现!这场互动,学生的生命已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师生各自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因为有了这良好的开端教学,学生如同亲临一般感受到了海伦· 凯勒的巨大不幸,为下文有关海伦· 凯勒的奋斗的教学铺就了道路,也为学生的感动奠定了情感基础。

[点评]

两篇教学反思,平实的记录了教师教学的点滴,仔细读来却饶有兴味,受益匪浅。许老师教学的扎实有效在我校是有目共睹的,研读她的教学反思,我格外留心。

许老师清醒地认识到:“要驾驭教材,就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她也是这样做的。她通过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对课文的重难点把握到位,并适时出示查找的相关资料,引领学生轻松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紧紧把握关键词句来品读、感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她通过试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领悟文本,酝酿情感,最终实现对文中人物境遇的理解和对人物精神的崇敬。

精心研读文本、有针对性的搜集资料,各种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等,成就了许老师的语文课堂,成就了许老师的教学业绩。

(严朝胜)


教学反思二则

严朝胜

细读文本 设计有合作价值问题

——《三打白骨精》备课反思

《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故事情节学生是耳熟能详的——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三拦……只要认真研读几遍文本,学生很容易就找出文中相关语段,了解文章具体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出白骨精的阴险、狡诈,孙悟空的果敢机智,唐僧的不明就里……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在教学中安排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似乎显得意义不大。

我对文本展开了进一步的细读和探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受到师父的阻止和责怪;第二次受到师父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的惩罚,还差点被赶走;第三次文中虽未叙述,但大家都知道,悟空最终还是被迫离开了。明明是一次又一次地救了师父,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师父误解、责怪、惩罚,可他有一句怨言吗?——没有。他对师父有丝毫不敬吗?——没有。可见这“三打”,是悟空疾恶如仇的“三打” ,更是悟空忍辱负重的“三打”。由此体现出的是悟空重情重义,对师父敬爱有加,对自己肩上的重任高度负责,勇于承担。再者,悟空如此敬重师父,师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解他、责怪他、惩罚他,是师父是非不分、昏庸至极吗?如果真是这样,悟空如此待他岂不太不值得?事实是,一来唐僧遭到白骨精的多次蒙骗——白骨精太狡猾。一会变村姑,一会变老妇人,一会又变成了白发老公公,连唐僧身边还算有些法术的八戒、沙僧都未觉晓,他一个肉眼凡胎又怎能发现?二来是唐僧作为一名得道高僧的本性使然——唐僧太善良。佛教始祖释迦哞呢割肉喂虎,唐僧又何尝不是?即使是亲眼看到恶人作恶,都会以慈悲为怀,饶他几分,况且现在出现在他眼前的是勤劳美丽、善良热情的村姑,年老体弱、肯履蹒跚、悲痛欲绝的老妇人,白发苍苍、行动不便、声嘶力竭的老公公,怎能不让他大动恻隐之心,为悟空的“暴行”大发雷霆呢?因此,悟空敬重师父,不光是因为师父是他的救命恩人,再生父母,更重要的是因为唐僧是真正的“佛”,具有菩萨心肠。有这样的师父,纵然再多受些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鉴于以后思考,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1.有人说:悟空为救师父,屡次遭到责难和惩罚。他之所以没有离开师父,是因为师父没能为他退下头上的金箍。如果师父为他退下头上的金箍,他会立刻离去。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说理由。

2.又有人说:唐僧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分不清是非黑白,悟空为保护他吃那么多苦头太不值得,你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不仅要联系文本,而且要结合《西游记》全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预期通过这两次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感悟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疾恶如仇、本领高强的悟空,而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悟空——果敢机智,对妖魔全力剿杀,除之而后快;忠肝义胆,对师父敬重有加,视同生身父母。而他师父唐僧虽不免有些许缺点,但更令人叹服的是他的善良、虔诚,对悟空的恪尽教化之责。

让笔行走在课堂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结合思考题——你喜欢那些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我灵机一动,何不就此搞个小练笔,要求学生把自己从最喜爱的句子中体会到的用批注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学生读文后产生的情感,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岂不是一举多得?结果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

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训练片断。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这句话把夕阳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夕阳以人的生命力,简直把散发着夺目霞光的夕阳写活了,突出了夕阳的美丽。一幅美丽的图景仿佛就在眼前:一轮红艳艳的圆球斜斜地挂在西边天空,像孩子红扑扑的笑脸,一道道红艳的光芒倾泻到海面上,随着海水的波动,金光闪闪,无比夺目……作者欣赏着如此美轮美奂的图景,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所以,我喜欢这句话。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支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这句话把收敛了光芒的夕阳比作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生动形象,突出了夕阳虽然不再霞光四射,但却有着另一种美丽,如同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充满了喜庆和朦胧感,令人神往。作者被这美妙绝伦的景致深深吸引,整个人都陶醉了。我仿佛也身临其境,脑海里浮现出一支红艳的大灯笼。所以,我喜欢这句话。

“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担心”一词准确地反映出了作者观赏傍晚时分三亚周边海域美景时细腻的心理活动,天是“蓝蓝的天”,蓝得无比清醇,海是“蓝蓝的海”,蓝得那样浓郁,鸥是洁白的鸥,白得鲜亮无瑕,如此色彩鲜明,相得益彰,美艳灵动的图景,又有谁忍心让她有一丝瑕疵?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海上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所以,我喜欢这句话。

……

其实,这样的口语训练在多数教师的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但往往都是说完就算了,教学效果不明显,特别是中下等学生根本得不到训练,让笔行走在课堂,要求每个学生或先说后写,或先写后说,贯通说的思路,理顺写的条理,可以有效地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切实实现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加强写的训练,需要我们努力践行。

[点评] 课堂,学生尽情挥洒的舞台

我们总是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是这个主体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往往只是学习对象的主体,是被动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老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既定的课前预设进行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既定的考试技能,可是我们想过吗?学生是千姿百态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被动的传授知识,那么我们的教学和流水线生产有何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强调。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才情;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尽情挥洒的舞台。

在严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就仿佛来到了自己的舞台。小组合作探究,有疑而作,质疑而论,解疑而明,启发学生个性智慧;手脑结合并用,由文而起,随文而入,引文而思,张扬学生情感思维。这样的教学才真正贯彻了课改精神,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严老师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简单的课例,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有无数的实践机会,期待板小的语文课堂都能够像严老师这样,如此灵动,如此张扬个性生命。

(卢江)


教学反思四则

陈虎

教学反思之一

在四月的期中考试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均取得了很好成绩,特别是4班,及格率达到了100%,优生率也名列前茅。总结主要是提优补差的工作做得较好,特别是后进生的转化。几点小经验,小结一下,也许不足为外人道。1、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师爱,感受到他是被注视、被重视、被关怀的,爱其师则信其道。2、用师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产生前进的动力。3、结合学生的家庭,形成合力。4、课堂上多提问,多提醒。4、在学习方法、习惯上抓反复,反复抓。5、通过重复的反馈,不断训练、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之二

四年级 《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反思之三

这两周主要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正确计算,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前教师要备好课,并对可能出现的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心中有数。课堂是主要的,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与生俱来的探索热情,并注意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及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把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已经出现的错误消灭在萌芽阶段(争取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然后是及时地巩固练习,并注意及时地反馈,以利于学生及时地总结经验,掌握方法。

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口算,要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基础上多练习。

本月我着重加强了学生学习方面的一些常规和习惯的教育,以后将不断的逐步加强,为学生将来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一不错的基础。

教学反思之四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参中并没有提出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因为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应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但笔者认为,在学生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后,如果再能够拓展思路、举一反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本课的想想做做中:

50m 10m

40m

8m

我尝试教学加的方法和减的思路,力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发展。加的思路:10×40+8×50+10×810×40+8+8×5010×40+8×50+10);减的思路:(50+10×40+8-50×40

[点评]

1、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师爱;2、用教师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热情;3、结合家庭教育;4、多提问,反复抓;5、不断训练,提高能力。”这是陈老师对自己提优补差工作的总结,不仅适用于数学教学,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学科,正是因为陈老师的热情与努力,班级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陈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习常规和习惯方面的教育。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学习。

(陆萍)


近期教学工作反思

郭志龙

在上晓师时,一位老师说过:刚开始教学时,总觉得内容很简单,于是课很快就上完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于是一节课想得很细,充斥很多内容,可是总感觉一节课的时间太短,可没上完,怎么就下课了;也许只有经过很多年的磨练,才会是一节课紧凑,有序且时间把握得准。

最近上课,总要拖堂一些时间,自己也明白这不可取,总想找到好方法,但总一直茫然。

我归结原因:教师的言语过多。老师总觉得学生没掌握好,一个点总要重复再重复,这份担忧影响课堂效率和进度。

学生活动目标性不强,这样的课堂环节只会起到反作用,做不到有的放矢,就很难让缓解紧凑,时间充裕。

课堂枝叶过于繁茂,应做适当修剪,想想只有真正把握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课堂明朗,学生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点评]

郭老师的反思很真实,既指出了自己易拖堂的毛病,又总结了其中的原因,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我们应该追求课堂的实质,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学习;我们要在最有限的时间内把该传授的传授,该启发的启发,让四十分钟的时间充分被每个学生所利用。

(陆萍)


低年级数学问题生活化带来的困惑

刘和燕

新课标要求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于是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列入到数学课本中来,从一年级的认识物体、认位置、学习统计表到高年级的银行利率的计算等等。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并不如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有一些困惑。

一、 生活问题该不该在低年级学习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年龄小,对许多的事物分辨能力比较弱。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重心依旧是玩,他们不会主动去关注生活中的事情,更谈不上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问题,何况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人也不会放手让他们去探索生活中的问题。他们没有了接触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机会,没有亲身参与哪来的经历,怎么探究结果?

二、 有些问题该不该学习

认位置中要求学生能分辨前后、上下、左右。前后和上下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都已经掌握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教学中问题,而左右有的学生却分辨不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辨清楚。这就有些矛盾了,会的和不会的都要学习,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都要学习呢?是不是该有一个轻重呢?还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认识人民币,别说一年级的学生不认识人民币,有些人民币就是有些二年级的学生也不一定认识,况且许多家长不让孩子接触人民币,更别说让一年级的学生去实际买东西。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还没有学以致用。学了却不用,该不该学?

三、 有些问题学了有没有用

一年级教材中有学习统计表的教学任务,可是统计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与自身无关,只是课堂上学习一下,课后少有巩固的机会,又没有其他教学内容有趣,所以学生不爱学习。还有如分一分单元,学生学习了,可是又有几个学生真的去整理生活中的物品呢?他们只是在长大了以后才用到这些知识。所以这些问题学了有没有用,这是不是值的思考?

四、 有些问题不学长大了也会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也就会了,比如认识钟表、认识人民币等等,可是这些问题却在低年级的数课书中出现。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往往觉得这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可是在学生那里却觉得非常困难。每每教到这些内容时,学生学习的比较困难,家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这些问题等学生长大了以后,不用别人教他们自然就会了,这是不是有些矛盾?

[点评]

新课标要求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于是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列入到数学课本中来,使当前数学课堂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刘老师的反思很深刻,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手段,目的仍然要回到数学中来。我们选择生活情境应该清楚创设情境的目的和作用,为学生学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经验的情境,而不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情境。我们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总之,数学问题生活化要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陆萍)


英语教学反思两则

宋迪

6B动词教学反思

上完了牛津英语6BUnit2这个单元,我进行了这样一番反思。本单元主要话题是Jim和他爸爸讨论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展开的。通过对话引出语言项目:副词比较级。能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们较全面地掌握了常见的副词及其比较级,并能正确使用这些词汇,最终能熟练朗读、并能配以动作进行表演。在学习过程中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身体素质对少年儿童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教学本着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操作为主,老师讲授为辅,以及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准则,来设计教学过程的。讲授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精心备课,要求学生作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外,还要从网上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能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形象感,直观动作,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副词在使用的时候是要与动词搭配起来的,这样也与五年级动词一课紧密联系起来。

在自由交谈之后,我便以自己的动作开场:“I can run./You can …/She can…”学生逐渐对动词有了概念,也乐于做动作来表达。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把新词与动作配合在一起使用,并用两三个学生同时进行某个动作,比较他们的先后、快慢等等。找到了“动词+副词”这一使用规则,感觉到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较好地达到了熟练动词这一预期目的。在这期间,以学生们之间的动作比赛为途径,在班级里涌现出跑得快,跳得远,跳得高,游得快,溜得好的多名运动健将,活跃了课堂气氛。再通过句型的练习,让学生再次体会“动词+副词”的结构,并进行比较级句型的练习,让这种句型在学生之间进行了反复操练。继上一单元的形容词比较级,到本单元的副词比较级,同学们之间的互相较量,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除了在课堂中的比赛,我还让学生回家记录自己在家里做事的时间,如:起床,睡觉的时间,放风筝的高低,唱歌水平的高低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所以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也能够较好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本单元课堂气氛较活跃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短时间内学习了两种不同词性的比较级,学生混淆的情况是有的。时间的仓促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部分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我提出了挑战。比如:学生会找不到句子的主语;不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应答;动词与副词搭配不适合等等问题。我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切合学生实际的话题,慢慢挖掘学生们的内在潜力,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于该套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实用的交际能力以及课后任务的布置。就目前来讲,大部分学生现在可以慢慢地大胆地去“讲”,尽管是仿照句子练习进行的,但不能不说这是一大飞跃。课后任务的布置,也打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一旦他们付出的努力被大家或老师所认可,他们就会倍感欢欣和鼓舞。最后的小歌谣练习,训练目的也就达到了,当学生根据老师对关键词的勾画,提示了句子的层次后,学生也在平时有了积极阅读,主动积累知识的习惯。参与面不断扩大,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点评]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宋老师积极搜集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而努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在课堂中让学生表演做动作,再猜一猜是什么单词,说一说做得怎么样,从而自然地引出jump high,run slowly等重点学习内容,并且有效地分解了“动词+副词”来表达动作做得怎样这一学习难点,进而再学习新句型,学生就能很快地接受。

小学英语问路篇

小学牛津英语6B Unit3 Asking the way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问路”这一话题展开各项语言活动。重点学习问路中常涉及的相关用语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及其答语,同时学习与问路相关的一些词汇。但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普遍存在。本课笔者就是要达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进行英语交流,用英语问路的目的。

课文A部分内容较多,笔者分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书本的左半部分,放在BC部分之后学习。在复习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及其答语时,笔者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教室就是一张地图,并且给这些街道都取了一些好听的名字,整个班上俨然成了一幅活地图。一开始练习站于起始位置如何寻找某位同学,让学生走走,试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敢说了,想说了。接着,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城市交通地图,这样既复习了B部分的单词,又让学生过了一把当“小导游”的瘾。借助这幅地图引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She wants to go the train station.But it’s a long walk.How far is it from here ?It’s about a kilometer away. So we can go there by bus .引出No. bus stop,简单地化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另外,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 Where does Mr Smith come from?

2、 Where’s he living now?

3、 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4、 How far is the History Museum from here?

5、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History Museum?

在播放课文录音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听,在听的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捕捉有关的信息,理解每段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先欣赏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大意,为将要学习的内容做铺垫。之后听音做动作,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节奏的动作,以旧引新,引出要学习的Turn left. Turn right. Get on. Get off.在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利用眼、耳、口、手实现全身动作反应,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学习、记忆。摹仿老师同学的动作其实是一个复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唤起语感注意。恩格斯说,重复产生力量。通过摹仿,才能使别人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感受,由陌生到熟练。语感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经常不断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形成的,通过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产生对语感的顿悟。指导学生沿着shopping centre所在的那一条路线看地图,学习单词及词组。这是利用课件展示的画面,学习B部分没有出现的两个单词street,crossing,因为这两个单词在练习句型时特别重要,一定要先借助直观的、形象的教具将他们呈现出来,让学生理解学会,然后再来运用它们。结合课堂教学情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引出C部分的句型,然后练习对话。本过程紧扣本课开始时想要为妈妈买包的设计,在学习的过程中圆满解决任务,体现了语言的实用性和教学的完整性。学生将从一个陌生的新任务开始行动。

接下来在练习扩充对话中,依据句型与对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说对话是由句型有机组合而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情景性。这样的小组练习,就是由句型上升至对话的练习,可以在同一情景下进行对话的创新,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乘热打铁创设情景,为设定的外国小朋友Tom指路。以教学内每排之间的道路为street,交叉口为crossing,拿着相应建筑物卡片或标志的同学则代表所在地点。一人戴头饰扮演Tom,其他同学作为小导游给他指路。这个环节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地点变成课堂模拟的较为真实的情景来作扩展练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部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从陌生和环境下找逐渐找到明朗的路线。如此多组练习,既能加深印象达到熟练程度,又可以在活地图中找出多条行走路线。学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这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平日里都是在父母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购物任务,今天在小导游的引导下独立完成了任务。外语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使部分学生成了聋哑英语的学习者。为此我们必须真正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去教和学,使课堂教学实践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点评]

宋老师的句型教学融化在了情境教学中,强化了英语句型的交际功能,在学生过了把“导游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句型,本节课的教法很值得同行借鉴。


从一次市级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说起

于佳

08320日我参加了在下关区滨江小学举行的全市小学英语教学探讨活动。说实话,早上去的时候带了一点情绪,路上足足坐车坐了1个多小时,但是一个早上下来,我感到不虚此行,庆幸自己参加了这次活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我想我在这次活动中有很大的触动,有很大的收获。

第一节是杨阳老师四年级的探讨课。虽然第四单元buying fruit的探讨课之前已经听过很多了,但是杨阳老师的课依然让我眼前一亮。杨阳老师课堂最大的亮点是她的游戏活动设计,让我这个在课堂上听课的老师也觉得很有趣,课堂效率很高。在课后的交流中,她与我们分享了很多游戏的做法,杨阳老师的游戏很多都是我们大家知道的,但是在杨阳老师的手上却有了新的变化,更符合她的学生更适合她的课堂,老游戏却在她的课堂上焕发了新的活力,将游戏做到了实用、高效。

第二节是董雅娟老师的研讨课。虽然董老师只是一名教了4年的年青教师,但是她的英语素质却非常得好。课堂上语速虽然快,但是学生们都能很好的跟着她的节奏,说明这些学生平日的学习是多么的训练有素。更令人吃惊的是,董老师的教龄虽然只有四年,但是不管学校的考试还是区里的抽测,董老师的班级均分都能在9495分,而且没有一个不及格,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让这个同是青年教师的我既感到惊叹又感到汗颜。

反思自己的课堂,同样是科班出身,在平日的教学中忽视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学生能力的锻炼培养,有的时候还是会用中文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杨阳老师的介绍,我明白,自己在繁杂的日常教学的背后,我还欠缺一些理论方面的学习,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整合以及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一种教学风格。同时,我也认识到,多出去听课,多出去参加一些培训和教研活动,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来说是有很多好处的: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也可以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

总之,做为一名年青教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我还要用自己软弱的臂膀去开创一条属于我自己的教育之路。

[点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老师将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作了如此深刻地剖析,从中吸取了两位老师的闪光点,为自己确定了今后的工作目标,以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她也说出了青年教师的心声:我们需要通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并快速了解各阶段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将我们的学生们带入新颖的英语课堂,走进属于他们的英语世界里。

(宋迪)


“雨花杯”赛课反思

徐敏

一、 教学内容:

课外阅读材料《Li ming packs his suitcase

二、 教学目的:

1、 听得懂、会读 、会说单词:suitcase more favourite及词组pack one’s suitcase

2、 掌握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在情境中运用: Do you want this/that…Yes,I do/No,I don’t. How many…do you have?I have…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日常交际能力。

三、 教学重点:

1、 掌握词组pack one’s suitcase

2、 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本单元的交际用语。

四、 教学难点:

1、 favourit suitcase 的发音较难。

2、 He is packing his suitcaseYou need more …s句子较难说。

五、 教具准备:

实物(包、水等),相关课件。

六、 教学过程:

Step oneGreeting

I’m come from Banqiao primary school.You may call me Miss Xu.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T: Hello,boy!Nice to meet you!Can you dance?

( 师问别的学生)What is he doing now?

T:Hello,pretty girl!Nice to meet you?Can you jump?Jump,please.

What are you doing?

Step two:Warming-up

1、 Play a game: Listen and do.The teacher says some words and the students do the actions.

2、 Sing a song: Today LiuTao and his friends are going on a camping trip,what do they have?

Let’s sing a song

Step three:Presentation “”

1、 Learn the wordsuitcase

Boys and girls,I’ll have a camping trip on Saturday,What do I need?Who can help me?

(师手拿一个手提包,将学生所说的东西假装放进包里)I think my bag is very small.It can’t contain many things,so I need a suitcase .(课件引出单词)

师教学生读单词,并板书suitcase .

接着学pack, pack one’s suitcase.

请学生读课题Li ming packs his suitcase.并理解其中文意思。

2Learn the wordfavourite

T:I’ll have a camping trip ,so I’m packing my suitcase with my clothes.I’ll take my jacket.

(课件呈现jacket,favourite jacket,This is my favourite jacket.)

师教学单词favourite.并板书。

师:Red is my favourite colour.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

学生在句子中操练单词。

3Learn the wordmore

T:If the weather is warm, I’ll take my blouse. How many blouses do I have?(课件呈现blouse)

引导学生说:You have one.

T:I need more blouses,I think.

学习单词more.

(课件呈现socksa pair of socks, more socks.理解单词more的含义。

4Learn the dialouge

(图片导入)T:Who’s the boy? Who’s the girl? They are my new friends.The boy’s name is Li Ming and The girl’s name is Jenny.

(出示问题)1What’s Li Ming doing now?

2、 What’s Jenny doing?

3、 How many shirts does Li Ming have?

Watch the cartoons 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学生看完flash回答问题,师用video展示答案。

5Read this dialouge

Read this dialouge in pairs.

Read this dialogue together.

6Learn a chant

The students stand up and say the chant.

Step four: Consolidation

1、 Do some exercises:

一、 根据所听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 A bookcase B suitcase C pencilcase

2、( A bag B dog C pack

3、( A more B mouse C mouth

4( ) A festival B fevourite C fat

5、( A need B meet C feet

2、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 I want these socks. (改为一般疑问句)

you these socks?

2 I have one shirt.(对划线部分提问)

shirts you have?

3Li Ming has two jackets.(对划线部分提问)

Jackets Li Ming ?

4He is packing his suitcase. (改为一般疑问句)

he his suitcase?

5I want that blouse.(改为否定句)

I that blouse.

2Make a dialogue

T: The winter holiday is coming, where are you going? If you are going to Haerbing,how to pack your suitcase? What things do you like to take? Or you are going to Hainan island ,how to pack your suitcase? Please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group.

The students act the dialogue.

Step five: Homework

寒假就要到了,请结合自己的出行计划,编一段收拾行李箱的对话。

板书设计:

Li Ming packs his suitcase

suitcase Do you want…? Yes,I do/No,I don’t. favourite How many…do you have?

I have…

more You need more…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篇课外阅读材料,内容是:李明收拾行李,珍妮过来帮忙的一段对话。我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新单词;会读、会说所学的日常用语;还要能够运用所学的句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再真实的情境中交际的能力;并且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操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串联起来。运用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的知识,再用课外知识丰富课内知识。

本篇阅读材料中Suitcase,favourite,more,几个单词较重要,也较难。如果这几个单词如果不认识,将会影响学生对整个对话的理解。句型How mang do you have?I have…You need more…s也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本节课我首先是通过创设我将去野营的情境,在情境中学习单词的,从而突破单词教学的难点的。在单词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渗透了句型的教学。在突破了单词与句型的难点之后,再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入对话的学习。接下来给学生创设一个寒假就要到来了出去旅行,收拾行李的情境编对话。在表演对话的过程中,升华了所学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最后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出了应该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听、写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我有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项是针对新单词设计的选择题;第二项是操练句型的练习。

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流畅的,但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原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原因是借班上课,师生都不太适应,特别是学生还不太能够放得开。而且该班的学生没有学过第八单元,正好教师在一上课热身的时候,让学生唱第八单元的歌曲,新课引入的时候也是用Camping trip 的话题,话题和教师的陌生一下子让学生手足无措,就有点冷场,从而导致学生的情绪一直都上不来。这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主观上的原因是教师在新词学习和新句型的操练的过程中,处理得太快了,没有练透,造成了后面编对话的时候没有编好,耽误了时间,结果恶性循环,后面的时间就紧了。

通过这次的“赛课”,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我觉得自己的参赛经验不足,容易受学生情绪的影响,而不能从学生的情绪中跳脱出来,用自己的状态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亲合力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这是我需要锻炼的地方。其次,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认为教师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倾服。最后,我认为只有对学生具备充分的了解,对教材分析透彻,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是要上好一节课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上好一节高效的英语课更不容易了。

这次赛课的课题是“课外阅读教学”,这是英语教学的一块全新的领域。课外阅读该如何去教学?和新课教学有什么区别?材料中的新词如何处理?这是本次赛课给我们每位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学习。

感谢本次赛课给我提供的锻炼的机会,使我清楚地看到了我的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力求为小学英语教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点评]

课外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尚是一个空白,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课外阅读教学的材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


利用图片教学单词就直观生动了吗

周琴

单词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句子、语篇的基础。在进行单词教学时,教师往往都是拿着一张张内容真实漂亮的图片来到课堂上,一遍遍地教学生朗读,然后指名个人读,再纠正错误的发音。学生对于这一成不变的单词学习过程(看图——听示范——发音——反复熟读)提不起学习上的兴奋,尽管老师在认真热情地教学,但其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其实,根据不同类别单词的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做些改变,情况就会立刻好转起来。如教学水果类单词,可以采用一种极其新鲜的Taste and guessSmell and guess 的方法,让学生闭上眼睛尝一口或闻一闻某种水果的味道,猜一猜,再来学习这个单词,学生会对这样的学习安排异常兴奋,当然他也会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单词学会了。如教学交通工具类单词,可以让学生先来听一听它的声音再来猜一猜;学习职业类单词时,让学生来演一演;学习动作类单词时,就慷慨地让学生站起来动一动,跳一跳,跑一跑,张开双臂飞一飞,游一游;学习人体部位单词时,采用简笔画的形式,逐一呈现,先画出人脸,再画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让学生有趣味地看着老师在他们面前展现的一个个的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最终变成了完整的一幅人脸图。根据单词自身的特点,灵活多样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多方位多角度地体验自己学习到的单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单词学习效果,还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变得更爱学习。

[点评]

周老师是一个在教学上很有想法的教师,她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有所突破。单词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多实践,一定会积累很多教学窍门,掌握很多教学妙方,通过共同交流、学习,以求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科学学科教学反思四则

徐光才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实验器材的选择教师往往较喜欢按教材上的设计,再联系实验器材橱里的具体数量和型号选择。由于各类学校的科学准备室建设和配备情况几乎一样。造成进行某个探究实验时,各个学校都采用同样的器材操作。固然实验效果是能够保证的,但这种千篇一例的实验操作,使科学教师形成了一种惰性,做什么实验上上网、听听课,就可以了,无须动脑进行二次创造性的选择。长此以往必然造成科学实验材料一环节无创造性,创新性。如果能结合实验本身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些创新性的选择实验材料,对科学实验课的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对于摆的实验关于器材环节的创新性拓展:

对于《摆的实验》的器材,绝大多数教师在分组实验时,会选择用方座支架+线+钩砝进行实验,若变量为摆长,则利用线的长短来进行变量实验。这种实验操作时,每组安装一组摆往往需要2分钟时间。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胶带来进行分组实验,摆线长短只需要要拉出一段即可,摆重就用胶带圆形体的重量,这样摆的制作,只需要5秒钟即可。且实验效果也不比前者差。

这种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材料,完成效果即好又方便。关键在于教师能多学习,多选择。对于科学实验的意义是重大的。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后记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觉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与下一课的“了解土壤”进行必要的整合,因为学生对土壤的观察不仅仅是土壤中的物质,也必然涉及到土壤颗粒本身的情况。因此,我认为探究方法的训练最值得去关注,至于探究的材料还处在其次。当然,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励手段对学生的探究加以适当的引导,和他们一起去发现、观察、认识土壤中的小动物们,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立足现有实物的观察发现,激发与调动学生坚持观察的热情,并且给予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加强过程中的反馈、调控与交流、发布,如此做,本课将作为一个提钮,串连起本主题单元的全部内容,并将探究方法的训练巧妙地结合在当中。

科学引入玩具,使之成为实验器材

玩具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科学课上就实验器材环节选择,若能恰地选择玩具来进行实验操作,收到的效果一定是更佳的。

例如在四年级研究《摩擦力的秘密》中,在研究空气阻力一环节,动力装置很难用现有配套的工具箱中实验器材,本人在教学中,让每个实验组都带一个小赛车,实验时用小赛车为其动力装置,学生在实验中,又有了玩赛车的体验,更优化了实验的趣味性。

当然引入玩具的原则,必须具备科学性,教师必须结合实验内容的实际,结合学生玩具条件的实际,并有效的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的心理实验进行。

[点评]

徐老师是个喜欢思考的老师,也是个喜欢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的老师。其实,每一节课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或者都有值得思考之处,可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些。原因何在呢?徐老师自己曾经和我谈过这个问题。他总是在寻找新颖的东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然后紧密地联系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总结经验也能思路打开,别出机杼。勤于学习、善于发现、乐于思考,所以徐老师的反思既贴近教学,又有深度。在这个反思的基础上,徐老师进一步加工总结,教学论文、案例自然就能屡屡获奖。

(卢江)

合理使用传统教具,为实验服务

——《斜面的秘密》教后记

徐光才

实验器材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实验器材因为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一些具体的实验因素,从而导致实验时造成一失误或是实验不顺利,影响实验的总体效果。相反,若能利用传统的一些教具,实验效果还优于配套的器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斜面的秘密》一课时,很多教师都使用科学工具箱中华茂斜面组:长度为34厘米,宽度为9.8厘米的斜面,载重物为长度为10厘米,宽度为5厘米的小木块,测力计往往用总长度为20厘米,宽度为3.5厘米的型号。在实验时,变量为斜度的三个不同坡度,实验时都每一次都要使这块长5厘米的木块,用总长度为20厘米测力计,在总长度为34厘米的斜面上用测力计使木块做出均速直线运动从而测出其不同的拉力,如下图:

这样的实验器材固然能完成实验,但由于其长度不够宽松以及支撑杆又有阻挡等因素,学生又必须在实验中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往往造成实验中的诸多不方便。造成多次实验明显失误,有的实验不得不多次重复实验,才能勉强得出实验数据,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而在本人的教学中通过一些对比实验,选择用长度为90厘米,宽度为50厘米的小黑板来做斜面进行实验,由于斜面长度为原斜面的3倍,从而使学生更顺利地完成斜坡的对比实验,效果明显优于前者。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从而减少的实验时间。

而在科学教学中,往往这类实验器材通过教师的先期实验,再选择一些传统可利用的实验器材,从而通过发挥传统教具,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

[点评]

说点评其实太过了,徐光才老师的案例写作给我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他的案例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在题材的选择上,着眼点小,选择了实验中的“声音控制”,并采用对比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将自己的预设带到教学研究中,从中找到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把研究和日常教学联系在一起。这让我又一次体会到,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一定要分层次、重方法、有结论。

(卢江)


体育教学反思

汪涛

20071211日我参加的第三届“雨花杯”赛课,我给学生上的内容是篮球行进间直线运球。课后我结合这节课进行反思

首先,我在教案上的时间就安排不合理,就教案反映,我这节课要用43分钟,我应该在每一段的时间都明确好,不该用模糊概念控制时间 如:810分钟之类, 10 分钟就是10分钟。

第二,在主教材上,我着重强调学生运球往前走而忽视了学生首先要掌握行进间运球要不能急于求成,没有多做练习,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控制好运球的速度,去不停的追赶球。

第三,在教学中我用自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练,学生还没有掌握好不应该分散练习,范围太大不能去分散讲解。

第四,在教学中我强调强度和密度,学生练习行进间运球时,第一组同学刚走,第二组同学就跟上,直接导致上课秩序比较混乱,也比较危险,其中有一个学生还被撞倒了。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反思,还有很多不足没有写出来,希望郑老师给予批评指正,在以后的教学和赛课中我要努力去避免这些不足,争取能上出几节好课。

[点评]:反思,重在得失

反思,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当然应当重在得失。所得,以后应当继续发扬;所失,教学中还需努力改进。不过,如果这个得失只是由于一课教学,就没有太大意义了。我们要面对的是今后的教学工作,反思本课,只不过是为了以后进行了类似课堂教学服务。所以,在我们的反思中,不仅仅要关注本杰课我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更要关注的是这类课堂教学,我们应当注意什么,今后还有那些教学任务可以从这节课中汲取经验,吸取教训。

汪老师的课是一节区级展示课,这也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受到了肯定的课,但是,汪老师从这节课中更多地吸取了教训。这些教训有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之处吗?这应该成为我们读文之后反思的内容。

(卢江)


应用电脑绘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吴玉龙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可以节省时间;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参加南京市moodle培训班的一点体会

张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中这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被后人传颂的名句,诗中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这就是我提笔最想说的一些文字。

工作十余年,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强大和深入,我越发感到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重要,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停留在只依靠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阶段,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这次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moodle的培训学习,让我领略到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更体会到了moodle的魅力,就像阿拉丁神灯一样闪耀着诱人的神奇的光彩。它的功能真的很强大,让人欲罢不能…

黎加厚教授说:“中国教师学习和应用Moodle,标志着信息化教育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学习课件设计,信息化教案设计,进入信息化课程设计的阶段。”我认为,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落实,Moodle帮助我们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的信息化管理。 1. 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开发与管理 Moodle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和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丰富的课程环境中,它的交互功能也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工具。Moodle系统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理论基础先进,可以较好地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创性和个性化特点,而且使用Moodle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具有更好的继承性和通用性。 2. 利用Moodle平台辅助课堂管理和教学 Moodle平台不仅适合于在线学习,而且可以辅助传统的课堂管理与教学。把Moodle系统作为教学管理平台,充分管理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特别是在开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布置和批改作业等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改善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和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之间的平滑过渡,通常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活动和课堂学习活动协调一致, 与教学目标衔接起来,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与教学目标相联系的主题探究活动, 并且不会因活动目标过高而构成网络学习障碍。 4. 利用Moodle平台探索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使教育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革。它将不再以传播知识为重点,而是转向以培养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Moodle平台为网络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虚拟学习环境,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和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探究能力,使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还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经。基于Moodle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新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应用设计,可以说是深层次地探讨基于Moodle平台进行网络教学的教学法研究。 5.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收集、整理、创新、交流和共享, 从而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分析应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基础上,比较了MoodleWikiBlog、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在教师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提出应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国内对Moodle平台的研究从Moodle系统的安装及技术细节问题到课程开发管理,Moodle辅助课堂教学到关注教师培训、个人知识管理以及网络教学学习,可以清晰地看到Moodle平台的研究内容是逐步深入的;从个案研究及理论推演到研究平台的适用性,从研究平台的网络课程开发到研究网络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及策略等,可见平台的研究层次也是逐步深入的。作为一个开源的免费平台,当然还有许多不足有待改进。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有待进行深入实践研究。随着众多实验研究和一线教学应用探索的深入,我们相信Moodle将对教学和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培训带来更多的方便和更快的发展。


对反思性教学的思考

——在区级反思性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卢江

以反思性教学统领学校教学工作是区“四大策略”中对全区教学工作的纲领。反思性教学在各校的开展是如火如荼的。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对于反思性教学这一阶段开展中的问题和得失,我有如下的四点思考。

1、教师对反思的定义不清楚,定位也就不清楚。

反思,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这个词使人感觉到思考总是在教学之后的,总使人将反思和教后记混为一谈。但是如果提到反思性教学,可能应该强调这种思考的时序问题。反思性教学所指的反思,应该是伴随着教学过程的,甚至是超前的,这儿的反思应该包含反复对教学行为的考量的意思。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为反复研读教材,构建教学预设,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得失,进行经验总结;表现在文字上,是教案,是课例,是教学随笔,是教学论文案例,是一切和教学活动有关的文字资料,总之不只是教后记。所以,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使教师明确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准确给反思性教学定位。

我校的做法:进行反思性教学的讲座,明确其定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课,尤其是课后的研讨,实践反思。

2、教师缺乏交流的平台,反思就没有了表演的舞台。

要想让教师的教学可以被称之为反思性教学,首先应当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反思在教学中的功效,要让反思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可是,在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反思往往缺乏交流的平台,反思不能交流就只能是一种揣测,不能交流就不能验证其效能,不能交流就不能发展提升,当然也就不能成为一种长期的策略和智慧。长此以往,因为没有展示反思魅力的舞台,反思就只能是形式。

我校的做法:为教师提供网络平台,鼓励教师通过博客发表教学随笔共享研讨(做得还很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给中青年教师布置反思作业(初期肯定不能得到老师们的衷心拥护,质量……);为教师出版反思文集,我校从去年开始,出版了教师反思文集《溪流》月刊,文集选择的全部是教师自己完成的有一定质量的(最少是有一定想法的)教学随笔,并加上点评,这种纸质文集还是让老师们比较有成就感的,尽管档次稍低,可是对老师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除了《溪流》,我们还有年度论文集《鼓浪》,年度教案集《浪花》,《赶潮》,校园刊物《拾贝》,一系列刊物为教师进行反思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3、教师乐于实践的操作,缺乏反思的指导。

相对于理论来说,教师往往更关注于实践操作。让老师们听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都好说,可是让他们进行反思,不少人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往往听到的就是具体到某一节课的得失分析。当然,这也是反思,可是这种反思层面比较低,效率也不高。作为教科研工作者,应该让教师们知道怎样进行反思,开阔眼界才能打开思路,为教师提供基础的教科研理论和最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使教师知道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对已有的反思进行反馈,对优秀的反思提出肯定意见。

我校的做法:定期进行培训,教科室每学期安排科研讲座,出版反思期刊。

4、教师忙于繁琐的工作,缺乏反思的自觉。

真正一线教师的工作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面对50以上的学生,每天4节课以上的强度,大量的作业批改,教师消耗的脑力是很大的,教师缺少思考的时间。长期繁琐教学工作形成一种职业倦怠,也阻碍了反思习惯的养成。

还有,反思提升教师的素养,是一项长期见效的工作,不能为教师带来短期直接的收益,不能在短期内直接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也是教师不能自觉地进行反思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做法:反思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教师提出反思的要求,完成反思的作业,提供反思成功的案例,让名师、优师现身说法,让教师见到反思的功效,逐渐让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要求。

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反思成为共识,却还流于肤浅。同时要使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这本身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我们也需要来自于社会的助力。

[点评]

卢老师对我校的反思性教学的现状作了客观的总结和理性思考。提出的四个问题切中时弊,值得我校广大教师和教管领导警醒。

事实证明,从不反思的教师绝不可能成为一位好教师,甚至就是不合格的教师。一线教师艰苦地从事着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再苦再累也必须抽出时间进行反思,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才能剔除前期工作中的失误之处,耗时之处,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今天的辛苦是为了明天的减负。

其实,反思从来都陪伴在我们左右,如今天教授的内容,学生在练习时出现了错误,你总得有疑惑吧——刚才在课上我明明讲得很清楚,怎么一做作业就不会了?遇到问题你总得想办法解决吧——这一次可不能再用老方法了,换个什么方法学生才能接受呢?在再次讲解时,你总得留个心眼吧——提提这个,问问那个,嗯,差不多都掌握了。这不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吗?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反思教学的稿件,如再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论述,就更好了。

在这里,我要和卢老师联名呼吁:板小教师们,你们不缺教育教学实践,不缺教育教学方法,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所做的、所想的,感悟的,疑惑的,那就已经是板小的一笔财富。

(严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