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南京市雨花台区雄风路69号
单位 南京市板桥小学
马红权
[摘要]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依赖于教材的创新,更依赖于教师观念的创新。为了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要体现孩子们的主体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们的嘴上,更应当体现在孩子们身上。其实,知识就存在于孩子们手上,孩子们做的游戏中,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灵动课堂,当以“动”为“师”。
[关键词] 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比划;游戏;兴趣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讲起数学学习,很多人就会想起大量做习题,包括大量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老师反复的讲解和灌输。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厌恶学数学,害怕学数学【1】。其实,数学知识有些时候不是在教师的嘴上,而是在学生的手上。有些老师们感觉抽象的知识可以是形象生动的,有些枯燥的知识是可以充满乐趣的,有些复杂难懂的知识是可以变得很简单的。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应该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2】。因此,教师们应当牢记课堂教学不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其实,真正的知识存在于孩子们的身上。
一、知识在孩子们手上,当以“肢”为师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划一划”,不仅“划”出了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感性认识,更“划”出了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深层次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有时是单调的,枯燥的,甚至是复杂的,但如果老师能够适时大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或许比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更容易解决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逐步减少,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逐步加大,即使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形象化思维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这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节教学中,笔者深刻感觉到数学课堂教学有时不妨“乱”一些,让学生拿出爱动的手来大胆地划一划,或许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具体,复杂的内容更简洁,枯燥的课堂有生趣,因此我们大可以让孩子们的手成为课堂一景。本课笔者通过让学生“比划”倾斜的角度大来说明陡峭,从而强调变化快,通过“比划”角度小来说明平缓,强调变化慢,笔者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划”让学生对快、慢变化的抽象概念有了形象而具体的认识。通过“比划”上升来说明增长,通过“比划”下降来说明减少,让学生对增、减有了直观的感觉。教学中,笔者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比划,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内容的学习更加透彻,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笔者觉得,更多的时候甚至比言语更加简洁。这节课学生在表达自己如何画出折线统计图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总习惯说自己绘制出的曲线是如何弯折的线。其实通过“比划”折线的走势,笔者更能感觉到学生是如何画出折线统计图的,通过学生集体“比划”自己绘画的折线,笔者能迅速地感觉到全班学生所画出的折线的大致情况。其实“比划”有时更简洁明了,很多时候不需要过多的复杂语言去形容,避免出现言者不清楚,听者更糊涂的现象。
笔者一直认为孩子们的手不仅和语言一样,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对于单调的语言教学,学生只能被数字和计算捆住而无法调动积极性,不仅扼杀了学生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甚至泯灭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对学习毫无热情。其实,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兴趣浓厚,对于抽象性的知识,特别是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在《单式折线统计图》这节课学习中,笔者发现学生通过“比划”,产生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比反复地说和练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整个课堂气氛也一下子融洽而热烈起来,以往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销声匿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所以,课堂上老师大可以让课堂“乱”起来,让学生舞起手臂,学生或许会觉得原来单调枯燥的知识也可以快乐地获得。
其实,通过直观操作,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具、学具的使用。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可让学生动手折纸,亲自“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感性困难材料,引导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二、知识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当以“玩”为师
小孩子天生爱做游戏,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基于此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把知识点化难为易【3】。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新课的开始,可通过做点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笔者曾在教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先做夺旗比赛游戏,引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到本课堂教室后面同一起点,同时出发,目标是谁先拿到讲台上的红旗为胜。规定一人走直的,另一人则从后门出经走廊进前门到讲台。游戏开始后,走直路的同学很快就夺到了红旗.马上就有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教师马上问:“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那应该怎么做才公平?”。这时学生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在五年级学习形成问题时,有些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环形跑道奔跑,甲第一次追上乙就要比对方多跑一圈?笔者通过孩子们追击奔跑的游戏让问题轻易的得到了解决。
笔者还曾在教学轴对称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时, 课本设计了一个折纸的游戏:用一张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一侧滴一滴墨水并通过对折、压平,然后打开发现轴对称的特征,同时利用此图形的特征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认识。这一游戏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激发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知识是孩子们的兴趣,当以“乐”为师
苏霍母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内容,尽量做到 “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比如笔者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考眼力,填一填,比一比,数学医院等,让学生有不同的知识体验,自己做,相互比,同桌说,小组交流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了更多更丰富的知识,避免了数学课堂的单调性和封闭性【4】。
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们的兴趣,去扩宽学生的思维【5】。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我们要求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就能迅速地说出结果。课堂作业设计同样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许多老师在设计表内乘法练习时,往往采用反复抽背的形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好的课堂,授课会用多种方式呈现,有小组合作、游戏、师生合作等,这既达到了原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结束语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工作中要做有心人,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潜力,更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时间和实践空间,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关注孩子自身现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孩子知道数学就在他们身上,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锦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重建.小学教学参考,2009,(21).
[2]郭其龙.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08,(11).
[3]李艳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教学与管理,2008,(24).
[4]张金.师生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2005.8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