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特色亮点>>特色文化(腰鼓)>>阅览文章

在”鼓舞”中寻找鼓舞的力量

作者: 郭志龙 发布时间: 2019/10/27 19:38:17

鼓舞中寻找鼓舞的力量

——发表《教育家》杂志

南京市板桥小学 潘来强

提到腰鼓,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群人,头缠白羊肚手巾,身着白色羊毛坎肩,腰扎红色绸带,在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原上恣意狂欢、纵情击鼓……可能你不会想到,在江苏南京有一所百年老校,就是以腰鼓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在“鼓舞·灵动”的理念下,那里的孩子“手舞足蹈,灵动飞扬”。

一所地处江南水乡的学校为什么把腰鼓作为自己的特色?他们又是如何挖掘腰鼓文化的内涵?如何把腰鼓教育最终引导到“育人”的目标上去的?……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这所百年老校——南京市板桥小学的校长潘来强。

记者:在我的印象中,腰鼓是我国陕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板桥小学(以下简称“板小”)坐落在江南地区,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北方的民间艺术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呢?

潘来强:您说的这个腰鼓指的是闻名全国的安塞腰鼓,它的确是发源于陕北地区,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而南方其实也有自己的腰鼓艺术,南方的腰鼓以福建地区为代表,不同于北方的热情奔放,南方的腰鼓更多的是温柔和婉约。

而我们板小之所以选择腰鼓作为自己的特色,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积淀的。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板小师生就组建了“江教剧社”,我们是打着腰鼓迎接新中国的。另一方面,因为学校特殊的地理区位,板小培养着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孩子。而“腰鼓”这种散发着农村土地气息的民间艺术,很适合板小的孩子学习。

因此,在板小,腰鼓有着广阔而坚实的发展根基。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板小就确立了“打中华腰鼓,承民族文化,养高尚品德,练强健体魄,做时代新人”的特色品牌创建之路。从那之后,腰鼓特色教育在板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腰鼓成为了板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的特色。

记者:请问板小在开展腰鼓特色教育的方面是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的呢?

潘来强:板小的腰鼓特色教育以“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

为了抓好普及,我们编写系列校本教材《打起腰鼓唱起歌》,利用地方课时全校开设“腰鼓课”;精心设计“千人腰鼓齐奏”、“千人鼓槌体操”等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活动,让“活动”在“展示功能”发挥的同时,生发出教育的“智慧”;开展“腰鼓大课间”,既有“千人一鼓”,又有百花齐放,各班级的腰鼓游戏千姿百态;每年还举办腰鼓节,让全体师生展示汇报学习腰鼓的成果;将腰鼓艺术普及工作,推及到两所附属幼儿园,并建成了相应的园本课程。

“校本化、课程化”的基础上,我们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通过引入教育科研,特色建设有了理论支撑,教育方向更明确,建设的步伐更加快,许多有关腰鼓特色的课题研究成果在省、市获奖。

在人人会打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提高。板小各年级都开办了兴趣班,学校还成立了腰鼓表演队。这支表演队的“百人广场表演”已成为了叫得响的品牌。这支表演队伍展示了板小孩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板小孩子对各种腰鼓击打基本技能和“绝活”的娴熟掌握,也展示了板小孩子对腰鼓表演的创新。我们这支远近闻名的腰鼓表演队,还多次亮相省、市、区表演舞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记者:您曾经说过板小开展腰鼓特色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培养一支腰鼓表演队。那么,板小在做到腰鼓艺术技能普及和提高之后,在深化腰鼓特色教育内涵上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考量?

潘来强:是的。我认为只有表演队的特色教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更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了“腰鼓”育人功能的开掘,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腰鼓教育的内涵。板小的腰鼓特色教育是为了将“打鼓、学艺、养德、增智、健体”完美结合,是为了让孩子在腰鼓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艺术素养,灵动成长。如今在板小的校园建设当中几乎全部融入了“鼓”的元素,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不断彰显百年来板小灵动教育的核心——“鼓舞”。

记者:为什么是“鼓舞”?

潘来强:“鼓舞”其实源于教育本义。儿童均有无限潜能。“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鼓舞、唤醒。”通过鼓舞教育,激发潜能的教育,让孩子自信起来,自主起来,灵动起来。其次,“鼓舞”是基于板小本校的传统。我们板小人坚信:鼓舞是教育的另一种解读,我们认为“教,重鼓舞;学,重自主”。因为“鼓舞”,我们创建成为了南京市“体育与健康教育普及型特色学校”、“艺术教育普及型特色学校”、“民间体育进校园试点学校”、“基础教育课改体育实验学校”、“民俗(腰鼓)艺术活动中心”、“优秀乡村少年宫”等。第三,“鼓舞”是为了更好第推进课程创新。在“润泽百年,追寻灵动”的历史进程中,“鼓舞”,作为一种广泛认同的策略,助力孩子灵动成长,助推板小铸就辉煌。我们力图通过项目建设,以整合原有的传统体育和民俗艺术课程为突破口,为孩子搭建起适合需要的、促进全面发展的课程“立交桥”。最后,“鼓舞”还是直面区域现实的需要。近年来,板小外来工子女与失地农民孩子接近对半。教师老中青三分天下,一些经过补偿教育的老教师仍在一线。这些孩子和老师需要我们更多一份爱心和鼓舞,给他们以昂扬的引领、潜能的激活、信心的鼓舞。

“尊重儿童、激励儿童、引领儿童、支持儿童”成为板小每一位教师的目标追求。为此,十三五时期,我们板小的教育愿景正是“举一面鼓舞的旗 推一场灵动的波”。

记者:如何通过“鼓舞”这面大旗,助推灵动的教育波澜的?

潘来强:我们通过深化环境文化,让校园成为“鼓韵园”。通过安排不留痕迹妙用和设计别具匠心“人境互动”,使这些文化景点发挥教育功用,真正落实“鼓韵励志”。比如我们将学校的腰鼓广场打造成表彰的专用场地,让“鼓舞激励”的味道更浓厚。

通过深挖理念文化,让老师成为鼓掌者。我们的教师开展尊重儿童、激励儿童、引领儿童、支持儿童策略探究。学校还适时的组织“鼓舞”主题论坛等,在宣讲中、在辩论中、在探讨中,不断提升全员认同率通过共建单位的助力,使得“鼓舞”文化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引领大家的行动自觉。

通过深入制度文化,让管理掀起鼓浪潮。改变以往“管”字当头的制度设计,实施饱含深情、以人为本、注重激发的“鼓舞”理念下的管理。

通过深耕课堂文化,让课堂形成灵动场。实施“性由天成,促其发展”的教育策略,通过课堂这个灵动场,促进教学充分关爱孩子的生命活动。

通过深掘课程文化,让课程搭建立交桥。“鼓舞”文化旗帜下的课程,将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立交桥。这座桥,四通八达,极其丰富,可供孩子们自选路径达到目的地;这座桥,最好是“板桥”,孩子就如本地人,能娴熟地找到进出路线;这座桥,桥面很宽、桥墩坚固,可供更多的学生同行;这座桥,有“交警”——老师,为孩子们保驾护航、拨航引路。

我们还开展“鼓舞”理念下的德育,强调的是“志愿养德”,要让德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德育的自主性更加凸显,德育的方式更加实效。

我们也建设“鼓舞”文化下的校本课程,“为了学生、依靠教师、基于学校”,让孩子自信起来,自主起来,灵动起来。

如今,我们的校园因“鼓韵励志”主题将“境显灵韵”;我们的老师因“掌握鼓舞绝招,修炼智慧心灵”而“师蕴灵慧”;我们的课堂与课程灵巧频现、荡漾灵动;我们的孩子在鼓舞的家园里灵动成长、灵性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