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南京市雨花台区雄风路69号
单位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将好习惯注入任督二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好习惯从身边做起。“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造就人才、助人成功;不良的生活习惯则能埋没人才、毁人一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事情的发展以及最终的结果都十分重要。小学正是一个学生受教育的开始,其德育方面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 正强化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在学习中,偶然看到运动使我们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让我们感到快乐。于是课间随处可见,奔跑中哈哈大笑的孩子。然而危险也伴随在他们身边。此时听到“不要跑--”“不能跑--”……那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在歇斯底里的咆哮。话毕,效果立竿见影。可是,治标不治本。怎么办呢?我陷入深深地思考。有幸我参加了一次随班就读学习培训。课上讲到正强化,我顿时想到的是“不要跑”“不要说话”“不要……”满脑子都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我天天这样对孩子们说,却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孩子们,他们知道,不能跑,能怎么办?不能说话,能怎么办?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教育语言,其实间接强化了负面习惯。记得以前学过,不要奔跑,人们头脑中印象深刻的是后面的词语——奔跑,或许是“近因效应”,因此孩子们奔跑不止。我们忘记告诉孩子,能怎么做,要怎么做,该怎么做。
我开始转变自己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的方法,非常注重“不能”此类语言的纠正。起初都是话出一半,咽回去,改,再说“不能跑”变成“请慢走”,“不能说话”改成“请安静”。类似的日常行为习惯用语,全都改了。一周,不跑了,不吵了。第二周,又重蹈覆辙。怎么办呢?我又陷入沉思。“请慢走”,“请安静”貌似是正强化,但是不够童趣,没有足够吸引力让孩子去体验。于是又改“看谁走的好”,“比比谁最静悄悄”。这话语一出口,孩子们个个争“先进”。但是好景不长,语言再有趣,也有厌倦的时候。我想起,正强化时图片的作用。就尝试把正强化的语言和正强化图片相结合。嘿,效果还真不错。
二、言传身教
在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因为该年龄段孩子行为特点最突出的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很容易收到教师的讯息及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严师出高徒”的佳话。这也就是为什么师范高校都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修身养德,泽被后人”等等名言佳句来熏陶规范全校师生的原因。
由此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本人工作中,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班里的晨读纪律不好,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三、以身作则
为人师者,尤其班主任,应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以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班主任,一吐为快,借以寻求寄托和答案。所以当你主动去帮助他或者跟他推心置腹交心时,他一定会很感激;当你给他一个不经意的鼓励和微笑时,他一定很高兴;当同学们要托你办事,你一时又办不成,但能主动解释为什么帮不了忙时,他就会对你有好感。所以,经常帮助别人将能使别人懂得你的存在对他的价值,作为投桃报李的结果,必然是“爱人者人恒爱之” 。
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不断改进方法,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周期为21天。我们一同努力与坚持。或许在以后等待我的是更多的难题与思考。我会更加努力学更多知识与技能,让德育教育在孩子们健康的内心生根发芽。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收获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