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工作>>经验做法>>阅览文章

反思,教学的常态

作者: 严朝胜 发布时间: 2010/12/15 8:46:23

反思,教学的常态

南京市板桥小学

“以反思性教学引领学校教学工作”是雨花台区教育局提出的四大策略之一。板桥小学在践行“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符合板小校情和师资现状的“反思性教学”策略。“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板小推进教学管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科优秀人才的法宝。“反思”不断变革着板小领导、教师的理念,不断影响着领导、教师的行为,“反思”使板小名师培养步伐大大加快。

(一)校本化“反思”管理日臻完善。

板桥小学努力贯彻“工作即反思”的管理理念,将“反思”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学校提倡教师写反思性教案——课前反思,进行二次备课;规定教师写详细的教后记——课后反思,反观教学成败;强调教师写月教学反思——阶段反思,记录教学点滴;学期中、学期末进行反思——主题反思,突破教学瓶颈。开展学期、年度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活动——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不断加大信息化反思管理——教师利用校园网站和个人博客,开展网上互动。一年设两次“论坛”——上半年班主任论坛,下半年教学论坛等。

对教师个人的反思行为和成果的适时指导和总结,是板小保障“反思”成效的重要举措。教科室将教师月教学反思汇编成《溪流集》,将教师年度获奖论文汇编成《鼓浪集》,将教师公开课教案汇编成《赶潮集》,将学校课题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还有教师市区级“个人课题”集,同时鼓励教师自主编撰“个人反思”集等,形成了系列反思集。

“反思”考核制度的完善更大大促进了教师的“反思”积极性,保证了“反思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反思”文章的撰写直接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教师反思型主题发言有专项奖励,编入学校系列反思集的稿件按篇考核加分,“个人反思集”更给予重奖;直接与个人专业发展、名师培养计划挂钩,教师的反思成果作为各级各类评优、职称评定、确定学科重点培养对象等的重要依据。

(二)校本化“反思”培训扎实有效。

为提高教师撰写“反思”的水平,保证“反思”的高质量,切实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与个人专业成长,板小构建了立体化的有效培训体系。

1.专家引领。板小充分认识并十分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先后请来了原区教科室主任胡庆林、区进校副校长许列华、市教研室金春平教研员、市教科所沈曙红副所长、南京市名师贲友林、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刘永和、市德育专家赵炳红、南京市教研室主任汪笑梅、南京市教科所汪朵老师、省综合实践教研员等,为推进学校反思性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同伴互助。(1)教科研沙龙。为营造校内反思氛围,提升教师反思力,在教科室的主持下,定期举行教科研沙龙,每两月确定一个主题,大家自由研讨,畅所欲言,通过沙龙研讨,教师们明确了反思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反思行动更自觉了。(2)组内研讨。平时的互听课有组内说课、研讨,单元测验有组内交流分析,期末检测有专题反思等。(3)资源共享。几年来,各备课组教师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学习、反思、研讨氛围,做到了资源共享——电子备课资源共享,课堂作业设计共享,各项训练材料共享。同时,学校编印的系列反思集,保证人手一册,教师在品读自己和同事反思成果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二度反思,启迪意义很大,实现了反思成果的共享。

3.理论学习。(1)校内专业素养培训。学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专业素养培训,内容有案例撰写、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展示等等。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使反思性教学进一步推进。(2)参加专业培训。学校十分重视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只要有机会便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培训。几年来,学校选派参加市级暑期骨干班培训的教师已超过10人。(3)个人理论书籍研读。学校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精心营造教师阅览室的读书氛围,还投入万余元,开展了“你读书,我买单”的送书活动,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写读书心得。

4.实践操练。学校抓住每一次机会,选派教师参加会课、竞赛等活动,同时积极争取在校内大摆教学现场,这样既引进了教育资源,又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最便捷的舞台。从2008年至今,校内已有近20名教师参加市区级各类会课、赛课活动,陈锦秀、陆萍、汤元虎、卢江、方小菊、周文静、周琴、于佳等区级名师和教坛新秀无一不是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

5.名师反哺。板小名师资源越来越丰富。有一位市级品德学科先进工作者,有十几位区“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上独树一帜,更是教学研究的佼佼者。这些名师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引领校内“反思”的中坚力量。板小充分肯定这些名师的“反思”成果和能力,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为学校多作贡献,同时促进自我再提升。主要做法有两条:一是名师示范课或讲座。学校要求这些名师每学期必须在全校展示一节示范课或做一次讲座,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二是师徒结对。学校规定,名师必须带徒弟。每学年度伊始,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师徒结对仪式,严格规定师徒的职责,师徒结对汇报活动也由原来的一学期一次改为一学期两次,确保出实效。师徒结对活动,大大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长历程,加快了学校本土名师培养步伐。

(三)校本化“反思”活动趋于常态。

1.创新“校本教研”。2010年度,板小在语数英学科开展了多课型、专题式校本教研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具体做法是:学校结合各学科特点,列出不同课型,以备课组为单位,教师申报执教课型,原则上,组内教师申报的课型不得重复。教导处针对各类课型确定专题,各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结合具体的课型及研究专题开展研讨。这样,横向看,各备课组内可以围绕多个课型开展研讨,形成多课型格局;纵向看,1-6年级备课组具有相同的课型,有相同的研究专题,低中高年级均围绕同一专题开展研讨,形成有梯次的专题研讨格局。而所有的研究课均置于学校“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背景中,由“合作”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2.做强“规划课题”。

板小“十·五”市级规划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顺利结题,结题报告备受好评。“十一·五”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实,现已被批准在201011月份以现场会的形式在全市作展示汇报。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源于以教科室为主导的板小科研团队——精心选拔课题组成员,发放聘书,源于课题组研讨活动的经常化——将科研与教研嫁接,课题组、教研组定期不定期开展有效研讨,源于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及时书面化——定期完成课题组作业,更源于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保障经费供应等。

3.做实“个人课题”。

南京市“个人课题”研究为广大教师指引了一条特殊的研究之路。在板小,扎扎实实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这得益于教科室扎实的过程管理。近年来,教科室投入了大量精力,严格按照市教科所要求,实现了课题申报培训、课题可行性论证、课题中期指导和检查、课题结题审核一条龙服务,市级“个人课题”申报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成为教师自主“反思”的重要方式。以下一串数字就是板小市级“个人课题”快速发展的佐证:2006年度2项申报结题,2007年度5项申报结题,2008年度14项申报,12项立项结题,2009年度12项申报立项,正面临结题。

现如今,“反思”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反思”已经成为板小教学工作的常态。

(执笔:严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