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南京市板桥小学网站!2025年5月16日  |  星期五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体卫艺>>特色腰鼓>>阅览文章

“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腰鼓校本学习的实践研究”

作者: 卢江 发布时间: 2014/4/4 8:30:22

“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腰鼓校本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情况综述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社会对教育创新需求的提升,现有的课程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资源。而教育资源的开发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新资源的来源问题,二是学生对资源的接受度问题。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腰鼓校本学习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有利于解决以上问题。

一、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

1. 课题背景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欢快热烈、深沉张扬的个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健康强韧、质朴雄壮审美观。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课程的资源,同时蕴含着体育、德育和智育的要素。我校对“腰鼓课程”的研究已有近十年的历史,“腰鼓文化”渗透到校园建设中,师生人手一鼓,“千人腰鼓”地区闻名,“校园腰鼓”多次参加市区展演屡获佳绩,“校园腰鼓”特色初见雏形。让腰鼓艺术走进课堂,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的皈依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教育自身寻求教育资源载体的发现,对我校来说,这是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和理论提升,同时,更是学生多元发展的有效促进手段。

2. 核心概念界定

① 学生多元发展:多元指事物的发展到了一个很丰富的境界,有多种分类。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美】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更宽泛的看待“智力”这一概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聪明之处,也都具有在某些领域成才的能力,没有人是全能也没有人是无能(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引申为,学生的发展也是多元化的而非定向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尝试各个领域以确定自己的发展空间,每个孩子在一个领域内都应该尝试多样性的发展自己的潜能。

在教育的学生发展领域,学生多元发展既意味着教育者培养目标设定和方法手段使用的多样化,也意味着某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能力、思想品格发展的丰富性。

② 腰鼓校本: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满、彝、汉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腰鼓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欢快热烈、深沉张扬的个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健康强韧、质朴雄壮审美观,体现民族性格,蕴含前进动力,张扬民族文化的时代精神。

腰鼓校本是以腰鼓教学为内容,传授腰鼓技艺以熏陶民族技艺和民族传统,开展腰鼓活动,锻炼学生体能、弘扬民族品格、开发素质教育渠道,提高学生素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育品牌。

③ 腰鼓学习:

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其中,“学”,是学生们接受教师的传授,了解腰鼓知识以及腰鼓中蕴含的民族性内容,“习”是学生们自主钻研和熟练腰鼓技能,通过自主活动增进技艺,形成良好习惯和品德的过程。

我们将从“腰鼓艺术走进课堂”的实践入手,着力于开发和利用小学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多元的教育手段,实现学生在素质上的多元发展。

3. 课题的定位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一项实践研究。通过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揭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价值;通过腰鼓艺术走进课程的实践分析,总结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通过对腰鼓艺术走进生活的校本实践,形成民间技艺在小学教育中作为课程的实施策略;通过此研究,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的整体发展。

4. 课题的价值

课题通过腰鼓技艺走进小学学校课程的实践,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目标,探索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手段和实践策略。

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腰鼓校本学习的实践研究”在学生多元化发展、校本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功用。

在研究内容上,“学生多元发展”指出了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腰鼓校本学习”既有学校特色传承,又符合学生教育需求,还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这是课题研究对以往类似研究内容的突破和创新。

在研究过程上,本次研究特别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课题以腰鼓走进课程的实践操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了校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我们将从学校实践出发,讨论以腰鼓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走进学校教育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学生学习将更为丰满厚重,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推动,突破以往验证性、实证性研究的封闭性。这是课题研究过程上的最大特点。

在研究成果上,我们关注腰鼓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腰鼓走进课堂”、“民间艺术走进课程”,是实现德、智、体、美教育多元并重的重要变革,对小学生来说,这是实现学生能力多元化发展的强力推动;实现多样化的具有校本特色并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开发,不仅充实了学校教育资源,也使学校教育更为全面和丰厚,从而实现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目标;“腰鼓校本”的实现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腰鼓教学,它标志着学校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教育资源从单一走向丰富和整合。

二、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本次课题研究是在我校长期紧抓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腰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围绕课题,课题组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课题反思。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1. 前期研究情况和成果简述

我校“腰鼓活动实践”的开展已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此课题选题、立项是在一段时间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我校多次组织科研讨论,并邀请了市教科所专家和区各中小学科研骨干对此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重新整理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学校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再次的梳理,从课题名称到课题实践方向都有一些调整。

“腰鼓校本课程”的研究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先后被评为“南京市乡村少年宫”“体育特色学校(民俗)”,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评选中获奖年均超过200人次。《南京晨报》、《扬子晚报》、《今日教育》、《家教周刊》、南京电视台教育频道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板小“校园腰鼓”教育的成果。板小自编教材《打起腰鼓唱起歌》获南京市校本教材评比二等奖;在南京市个人课题研究工作中,我校潘来强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腰鼓的校本开发应用》课题获市级一等奖;多位教师围绕“艺术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相关论文多次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2. 研究人员构成

课题主持人潘来强同志,担任学校校长职务,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在读,科研能力突出。2011年出版百万字的个人教育专著《足音轻淡》,近三年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主持的“十一五”市级立项课题已顺利结题,课题结题报告会面向全市进行展示,获得高度评价。主持学校省级信息课题研究,参与省级德育课题子课题研究,课题均已顺利结题。

课题主持人卢江同志,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职务,本科学历,2011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长期的教科研工作培养了该同志良好的科研素养和科研组织能力,主持学校教科室工作,近年来陆续获评为“南京市学校优秀教科室”“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个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等荣誉。主持了“十一五”市级立项课题研究,并担任课题常务管理工作,课题已顺利结题。参与学校的省级德育子课题、省级信息课题工作,课题均顺利结题。

课题组核心成员大专以上学历达100%80%获本科学历,60%均为市区级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均为学校教学和科研骨干,热衷于教育科研实践,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和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绝大多数曾参与南京市“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多人次获国家和省市级课题研究、科研论文的一、二等奖项,科研实力突出,成果斐然。

3. 文献资料准备

针对课题顺利实施,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并购置了大量图书资料,进行了文献收集、整理和学习。重点研读了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及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讨论了“教育目标整体化理论”、“教育途径多元化理论”、“教育方法个别化理论”的相关资料。

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我们还对中国古典文化、鼓的历史、发展、分类、特点进行了研究,在校史陈列室内专设了“腰鼓展览馆”,向师生传播鼓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师生对腰鼓学习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一项实践研究。通过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揭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价值;通过腰鼓艺术走进课程的实践分析,总结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通过对腰鼓艺术走进生活的校本实践,形成民间技艺在小学教育中作为课程的实施策略;通过此研究,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的整体发展。

2. 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 课题教材编写和深入开发。

进行“腰鼓走进课堂”的教学实践,编写腰鼓校本艺术教材《打起腰鼓唱起歌》,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完成课题课例、案例。

② 课题调查和分析归因。

对我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查我校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教育需求;对社区进行访谈调查,考查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对艺术课程的需求,分别完成调查报告。

通过腰鼓艺术走进课程的实践,鼓励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同时开发腰鼓校内教学和腰鼓校园活动,探索腰鼓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手段和使用策略。完成课题论文。

③ 腰鼓环境建设和科技创新。

建设和完善“校园腰鼓”特色,打造能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建设“腰鼓展览馆”,成立“腰鼓维修站”,进行腰鼓外形、材质、功能改进。

④ 腰鼓活动的德育创新

开展校园腰鼓活动(腰鼓游戏、腰鼓表演、“鼓星”评价改革、志愿服务)和校外腰鼓活动(广场表演、社区联动)。

3. 课题的创新之处

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腰鼓校本学习的实践研究”在学生多元化发展、校本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功用。

1.在研究内容上,“学生多元发展”指出了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腰鼓校本学习”既有学校特色传承,又符合学生教育需求,还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这是课题研究对以往类似研究内容的突破和创新。

2.在研究过程上,本次研究特别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课题以腰鼓走进课程的实践操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了校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我们将从学校实践出发,讨论以腰鼓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走进学校教育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学生学习将更为丰满厚重,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推动,突破以往验证性、实证性研究的封闭性。这是课题研究过程上的最大特点。

四、研究的计划和打算

1. 研究周期和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将紧扣研究内容,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开发和利用艺术教育资源的途径和策略进行量的分析和质的研究,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研究内容采取不同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2011.3—2012.3)。构建研究框架,进行文献查阅,完成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学习准备,梳理我校已有的课题实践成果,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本阶段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

实施阶段(2012.4—2013.7)。1.初步形成课题分工,确定课题实验班级;设计课题调查,并完成前期调查研究;2.对课题组进行详细的课题分工;完成大部分课堂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对“腰鼓走进校园”的课堂实践进行反思,对“民间技艺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系统分析;3.完成部分课题论文,并收集整理编辑成册;完成课题组调查报告;完成课题阶段性小结;编辑课题组专题月刊,通告课题研究成果。本阶段主要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

总结阶段(2013.8—2014.5)。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研讨会课题组资料收集整理;课题论文评比与编订成册;课题教学实录的整理;课题结题报告形成与修订;完成课题结题鉴定。本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

2. 任务分工和组织落实

① 人员分工表: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

职称

课题组中的分工

陈锦秀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教学管理

教育实践管理

赵松俊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德育管理

教育实践管理

尹寿虎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教学研究

课题资料管理

严朝胜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教学研究

教学活动组织

郭志龙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一级

科研管理

课题活动组织

方长学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后勤管理

课题推广

朱喜琴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德育组织

跨学科活动组织

范娟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艺术教学

学科教学实践

叶书文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信息技术

课题信息管理

徐光才

南京市板桥小学

小教高级

教学组织

学科教学实践

②主题活动线路图。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负责人

研究成果

备注

2012.3

-2013.3

“腰鼓”校本修订与使用

陈锦秀(子课题组)

腰鼓校本《打起腰鼓唱起歌》(1-6册)

2012.4

-2013.7

“腰鼓”课程实施情况调查(前测、后测)

赵松俊(子课题组)

完成子课题报告《板小艺术课程调查与分析》

前测主要调查艺术课程实施现状与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需求,后测主要完成腰鼓校本实施情况和效果的调查

2012.5

-2014.6

组织学生创办校园季刊《鼓动板小》

朱喜琴、张敏(德育处、大队部)

《鼓动板小》季刊

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

举办“腰鼓节”,开展系列活动(腰鼓表演、腰鼓游戏竞赛、图书漂流、“鼓星”银行、评优表彰……)

1.腰鼓表演(校腰鼓队)

2.腰鼓游戏竞赛(少先队、体育组、艺术组)

3.图书漂流(德育处、图书馆)

4.“鼓星”银行(志愿者俱乐部)

5.评优表彰(教务处、德育处)

1.《板小“腰鼓节”活动范式》

2.系列论文

《板小“腰鼓节”活动范式》纳入板小《教育教学范式大全》

2011.9

-2014.8

“腰鼓资源进课堂”

赵松俊(子课题组)

卢江(教科室)

叶书文(信息中心)

1.《鼓韵悠长》系列教育案例集

2.《校园鼓语》系列教育课例、论文集

3.《流苏飞扬》教育视频集

2012.5

-2014.6

继续打造校园文化

成立“腰鼓研究馆”

潘来强(子课题组)

徐光才提供科学指导

张敏任志愿者服务队领队

1.在即将兴建的“校史室”中融入腰鼓元素,建设“腰鼓研究馆”

2.学生研究成果展示

2012.5

-2014.6

腰鼓社会实践活动

朱喜琴(腰鼓队)

尹寿虎(学校—社区联络员)

腰鼓市、区及社区各级活动的图片、视频资料集

2011.10

-2014.5

校园“腰鼓文化”建设

潘来强(子课题组)

形成子课题报告《巧用“腰鼓”资源,打造灵动的校园文化》

③ 预期成果表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腰鼓走进课堂,实现多元发展

课题结题报告

2014.3

校本刊物《校园腰鼓》

校本教材

2012.4-2014.5

《鼓韵悠长》教育案例集锦

案例集

2013.8-2014.3

《流苏飞扬》教育课例集锦

课例集光盘

2012.4-2014.3

校本教材《打起腰鼓唱起歌》

校本教材

2012.4-2013.7

《校园鼓语》教育论文集

论文集

2013.8-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