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体卫艺>>特色腰鼓>>阅览文章

打起腰鼓唱起歌

作者: 无 发布时间: 2014/4/17 15:56:45

打起腰鼓唱起歌

——“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腰鼓校本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实践汇报

板桥小学是所百年老校。“百年积淀再铸辉煌,灵动教育又写华章”是板小的理想蓝图。 “灵动教育”是板小百年传承的办学理念精髓,“灵动教育”也成为了板小再铸辉煌的新旗帜、新策略。“灵动教育”催生了灵动的德育、灵动的课程、灵动的课堂、灵动的特色活动……于是与板小“灵动教育”一脉相承的“腰鼓特色教育”应运而生,它也就成为了板小灵动课程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60多年前,板小师生就组建“江教剧社”,打着腰鼓迎来新中国的诞生。“腰鼓特色教育”还深深植根于板小的地域文化。在板小,“腰鼓”有着广阔而坚实的发展根基。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腰鼓”育人功能的开掘 ,“打腰鼓、扬浩气、开睿智、塑健体”在板小蔚然成风。“腰鼓教育”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个性发展。

校园文化:让板小孩子浸润在“鼓韵”之中。

维也纳之所以成为世界音乐之都,其中有一条原因是:“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看板小,到处因“鼓韵励志”而“境显灵韵”:腰鼓广场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鼓文化和板小鼓娃学鼓艺的历程;大门腰鼓形的隔离桩上贴着褒义的成语;鼓形的班级队角、鼓形的消防栓套、鼓形的路队牌、鼓形的柜子,诠释着板小人的共识:“鼓舞,教育的另一种解读”;鼓舞辉煌的雕塑渗透着“百年积淀再铸辉煌,灵动教育又写华章”的理想愿景。再看,孩子们课余时间从鼓形的书箱里取出图书进行着快乐阅读;大课间开始了,同学们从鼓形的用品柜中取出体育用品,尽情演绎着“打起腰鼓唱起歌,阳光体育欢乐多”。板小的孩子们时时感受着腰鼓文化,处处以鼓为友,他们汲取着鼓舞的力量,感受着腰鼓文化的魅力。板小鼓娃灵灵和动动是孩子们的吉祥物,他们也有了最灵动的姿态:志愿养德、自主启智、快乐健体、童心创美、手脑并用、鼓舞未来。

腰鼓节:让板小校园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从板小走出的孩子,需要具备板小的灵动素养,他必须是“一个积极参与的志愿者,一个自主学习的小学生,一个身体强健的小朋友,一个一技之长打鼓手,一个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其中“一个一技之长打鼓手”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会打腰鼓的技能的同时“扬浩气,塑健体,开睿智”,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拥有“一技之长”。为此,我校设立了一年一度的“腰鼓节”。

腰鼓节的活动宗旨是“展示教学成果,展现少年风采,宣传腰鼓文化 ,推进品牌建设。”活动口号是“打腰鼓、扬浩气、塑健体、开睿智”。主要安排有“五个一”,即“一个论坛”(全校交流近期教学、研究、活动的体会,对优秀成果进行展评。)“一场演出”,“一次研讨”(开展专题校本研究活动),“一次表彰”(对本年度“腰鼓教育”领域有杰出贡献的老师,和有显著成果同学和集体进行表彰。) “一场考核”(对腰鼓教学和训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考核。)

其中腰鼓节的核心环节“一场演出”内容精彩纷呈:有“千人腰鼓齐奏”,“千人鼓槌体操”和“特色展示”,“特色展示”包括“板小鼓娃颂辉煌”“少儿腰鼓韵律操”“幼儿腰鼓团体操”“教师腰鼓”“百人广场表演”等,另外,新颖别致的表演形式如雨后春笋:“队形变化”、“歌曲伴奏”、“鼓舞相称”、“南北融合”、“师生同台”。

腰鼓节历时两周,最热闹、最能展现板小鼓娃风姿的“一场演出”放在“六·一”儿童节当天,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场狂欢的盛宴。

腰鼓课:让“腰鼓”登上学校课程的圣坛。

在“灵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板小大力发展“腰鼓教育”,早在2007年,学校在传统腰鼓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板小的腰鼓校本课程。课程中,我们从传统的打腰鼓发展出了鼓舞结合,鼓乐结合,队形变换等多种腰鼓形式,我们赋予了“板小腰鼓”以新的内涵。“鼓声荡人心,鼓舞怡人情”板小的孩子们学打腰鼓体悟鼓声中蕴含的中国人民的强劲之气与阳刚之美学打腰鼓,练耐力,张扬个性,促进团结学会合作学打腰鼓,练身手,长知识、思辨……腰鼓,已经成为板小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学打腰鼓成为板小校园一景

对学生进行“腰鼓教育”,我们确立了“打中华腰鼓,炼强健体魄,承中华文化,做四有新人”的腰鼓校本思路,编写了题为《打起腰鼓唱起歌》的板小校本腰鼓教材。

我们的腰鼓教材每一本都印刷得都十分精美,一本教材就是一个精美的画册。教材中将学校表演队的表演安排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对队形变化、寓意、解说等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中懂得腰鼓表演的关键及注意事项,又从中感受腰鼓文化的魅力,汲取精神力量。

教材中的图片,都是以学校的教师、学生为主角,在优美的校园中进行实景拍摄,使学生倍感亲切。教材中的每一课都是从“知”、“能”、“情”这三个维度来确立学习目标的,既有腰鼓知识的传授,又有腰鼓技能的训练,更有情感的熏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次次三维立体的训练,有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教材共六册,一个年级一册,每册的内容,训练重点难点各有侧重:一年级鼓槌操,二、三年级南方鼓点,四、五年级北方鼓点,六年级广场群体表演,具有明显的梯次性,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学生学完六年,得到的是系统的腰鼓教育。

由于我们的腰鼓教材来源于丰厚的实践,被学生广泛接受和喜爱,获得南京市校本教材一等奖和江苏省校本教材二等奖。

我们利用地方课时进行腰鼓课程的教学,每周一次的腰鼓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此,我们积极进行了活动的拓展。大课间时,学生们挥动流苏跳起了鼓槌操,打起腰鼓玩起了腰鼓游戏;课余时间,也常常看到校园里师生们研究腰鼓的身影。

学科融合:让板小的教育教学都氤氲“灵动”元素。

板小的校本课程既有专门课时的集中教学,也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分散安排,更有多种形式的“融合”,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这样,校本课程真正做到以本校学生为基点,以学校环境为基点,以本校教师为基点,贯穿学生发展全程。

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渗透“腰鼓”校本课程知识内容,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将“腰鼓”校本课程中的“灵动”元素巧妙融入其他课程和活动,有时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有时是随机的而非全程的。如在2009128日召开的“南京市‘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观摩研讨会”上,一节语文课和一节音乐课,直接将“腰鼓”引进课堂,很好地展示了板小教师在“学科融合”方面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本次的几节课,则着重将从腰鼓教育中提炼出的“灵动元素”渗入课堂,力求达成腰鼓与学科的水乳交融。

另外,我们还尝试在学生评价体系融入腰鼓的“灵动元素”。例如,我们的志愿者评价体系将大众化的“星级制”改进为“星级腰鼓”,红红的腰鼓上附着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既蕴含“一鼓作气”又有“星级激励”的含义,学生喜闻乐见,备受“激励”。校级优秀志愿者还将颁发“腰鼓”奖章,此奖章将“腰鼓”与“红领巾志愿者”标志完美结合,成为激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红领巾志愿者行动”动力。这样的做法,我们还正向其他领域的评价延伸。

硕果累累:让板小成为师生向往的学校。

在“灵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板小的“腰鼓教育”特色彰显,灵动其中。我们的“百人腰鼓队”获得了南京市二十九届学生运动会获展演奖;雨花台区学生运动会群体项目连续三届第一名;2007“鼓舞雨花创辉煌”老少腰鼓二等奖;2009鼓舞雨花创辉煌获特等奖;2009年首届“魅力校园”汇演获一等奖。多次参加市区重大政治活动广受好评。如参加“南京市三下乡文艺演出”,参加区“劳动创造幸福”文艺专场演出等。2013年新年来临之际,板小的鼓娃登上了南京少年儿童新年晚会的舞台。

板小的腰鼓教育全面促进了学校的品质提升,2007年被列为南京市民间体育进校园试点学校,2010年创建成为南京市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三个普及型特色学校,同年创建为南京市乡村少年宫和南京市小学艺术活动中心,获颁民俗课程(腰鼓)建设突出贡献奖。

腰鼓教育的实践催生了多项理论成果,我校有《打起腰鼓唱起歌》《志愿 自主 成长》等多篇有关于腰鼓教育的文章收录在《雨花教育现代化纪实》中,学校先后开展了《新课改理念下腰鼓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实践研究》《腰鼓校本教材使用指导与建议》《腰鼓校本课程考核方案》《腰鼓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等校本课题的研究,更有多个相关个人课题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学校腰鼓特色课程开发与探索之中,其中潘来强校长的《新课程理念下,腰鼓的校本开发应用》获得市级个人课题一等奖。先后有各级各类报刊对我校腰鼓教育进行过报道,其中有:《南京日报》《金陵晚报》《扬子晚报》、雨花有线电视、《金陵瞭望》《科学教育》《教育现代化》等。

在板小,跳“鼓”舞,成为孩子们的快乐运动;受“鼓舞”,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常态;话“鼓舞”,成为板小教师们的教育习惯。在板小,每一位老师无时不在享受领导的“鼓舞”,每一位学生无时不在享受老师的“鼓舞”。“鼓韵励志”,让每一位师生对学校无比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