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特色亮点>>志愿养德>>阅览文章

志愿养德的行动最珍贵

作者: 郭志龙 发布时间: 2019/10/27 20:13:36

志愿养德的行动最珍贵

观察与叩问:

德育被讽“三无”。首先“无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为“无奈”:被挤压、被指责,很难走进学生心灵;所以“无为”:很难有一种有效的制衡措施被学生和社会认可,总被推向家长或学生的对立面,长期处于低效和无效的尴尬。

是教育者要求太苛刻,还是远离学生实际?是不了解儿童,还是学生真难管?是学生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方式太陈旧?是我们要求学生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是德育在问题出现之后发力,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一切的追问归于一条,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未被重视。不可否认,有例为证。例1. 压抑了儿童的需要:德育被过多地以成人的观念和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于是不切实际,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他们的成长需求,更忽视个体需求,学生成了等待加工的产品。例2. 忽略了儿童的立场:德育的途径方法单一呆板,甚至简单粗暴,忘记了我们的对象是天使般的儿童。例3.忘记了生活的偶然性和不可回避性。德育远离生活这个真实的“训练场”,与生活严重脱节,只能称是为了社会目的而进行的伦理教育。一句话,儿童在德育中应有“自主性”被冷淡,被忽略,被泯灭。

设计与探索:

百年老校——板桥小学的德育团队为解决现实顽症,激发德育活力,提升德育实效,改变德育面貌,探索践行着“志愿养德”。

这里说的“志愿养德”与“自主育德”“主体育德”基本同义。“志愿养德”,就是要用适合儿童的方法,鼓舞儿童自己主动修养品德;就是特别强调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小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志愿养德”反对禁锢,倡导激励;反对呵斥,倡导鼓舞;反对命令,倡导唤醒。正如我们的课堂倡导:“自主,最重要的学习策略”。“志愿养德”正在成为引领我校德育变革的一面旗帜,正在成为学校提升德育整体水平的核心策略,正在成为德育工作者改进工作的行动指南。

德育本质决定。

现代德育的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学生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要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儿童需要使然。

德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儿童的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来到我们身边,他需要获得知识,需要获得情感体验,也需要获得精神的充实和升华,需要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当我们把德育当作儿童发展的需要来对待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更多地理解学生。所以,我们的德育应该研究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需要,促成儿童把别人的良知变成自己的,从而开发自我、扩充自我、实现自我。这才是儿童德育的功能。

第三,形势现状需要。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道德教育的诸多困惑,出现了一种“去道德化”的倾向,特别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的知识全球化趋势使教育对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从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中游离出来,而学生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其个性特点和成长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度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少,与社会、网络的联系加大,学生越来越独立,特别是学生群体的认同也在慢慢加大;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外的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将会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学生。教育者没有权利埋怨时代前进的步伐太快,没有理由指责社会的诱惑力太大,而应该使德育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一句话,现实很残酷——而今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一定进入“死胡同”。

思考与践行:

一、“鼓舞”:源于相信、重于激励的德育理念

何谓“鼓舞”?“鼓舞”,教育的本义。“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儿童均有无限潜能。鼓舞,是激发潜能的教育,让孩子自信起来,自主起来,灵动起来。

鼓舞,源于对儿童的充分尊重、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孩子,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方法和手段都将象纸牌搭小房一样定然倒塌。”“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们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儿童德育必需鼓舞的策略:尊重、引领、激励、支持。

鼓舞何去?“鼓舞”醒了一所百年老校。在“润泽百年,追寻灵动”的历史进程中,板小人坚信:“鼓舞,教育的另一种解读”。“鼓舞”,作为一种广泛认同的策略,助力孩子灵动成长,助推板小铸就辉煌。

鼓舞何从?近年来,板小外来工子女与失地农民孩子接近对半。这需要我们更多一份爱心和鼓舞,给他们以昂扬的引领、潜能的激活、信心的鼓舞。我们需要这样的美好画面:老师更多地鼓舞儿童自主,儿童也鼓舞伙伴同行,儿童的发展又反过来鼓舞着教师成长。我们的蓝图:“举一面鼓舞的旗,推一场灵动的波。”我们的目标是:板小的孩子“手舞足蹈 灵动飞扬”。

于是我们的德育规划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向着未来铺展开来:

板小十三五德育的理念是:以尊重为支点,以鼓舞为杠杆,撬动每个孩子的德性自主成长。

我们的德育实效的提升途径:一坚定不移地践行“志愿养德”,让德育凸现自主性(解决德育长期以来的以灌输为主要方式,充斥着命令、叮斥的弊病);二是让德育内容更加丰富起来,让德育较以前展现系统性(解决德育长期以来零散不系统的顽症);三是让德育的实施更加高效,让德育更加强调实效性(促进德育长期以来实效性不高、不长的问题)。

我们的德育课程列表:(如图)显示出我校十三五德育顶层设计的几个关键词:坚持“自主”是主题;“活动”创新是主体;立足“本校”唱主角,强化“系统”要成为主要任务。

二、体验:放手经历、助推内化的课堂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作为德育主阵地的板小品德类课堂倡导“体验式教学”,改革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成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习生活化,重视探究。“体验”串起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做”,学生就在预设的环境氛围影响下,主动地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

1.自主参与体验。

课上的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的氛围:供学生体验,并在体验中学到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行为,而不是“造热闹”“摆架势”;引导的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习中的学生:因自主经历体验的过程而变得积极主动,也因积极主动的参与而灵性十足。

请看教学案例: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教师将为地震灾区捐款的仪式搬到了课堂上。体验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学生踊跃参与,也因为自主参与他们体验真切。于是,学生对道德认知的认同确信不已,这是说教有时候不能解决的;正确行为的指导也顺势完成,这也教师身传口授很难解决的,多种媒体参与有时也是无济于事的。

2.在活动中体验。

板小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寓育于活动之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道德水平。

许多好的做法被老师们创造:一是生活进课堂。课上举办角色扮演,采用模拟的社会和生活的方式,为学生设计多个角色,让他们去进行间接体验。二是课堂出学校。课后经常组织学生到农场、工厂、商店、机关去体验生活,在亲身参与中获得感知和感悟。三是指导促内化。教师引导他们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强化体验效果,促进自我认识与评价,从而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会适应社会的本领。

3.在体验中探究。

板小的课堂,总是通过体验活动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认识,修养品德。

再看一课例: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时,教师请同学们课后通过上网、看书、走访等方式和同学结成小组去了解和研究我们的民俗民风,并告知举办一个研究成果展示会……。孩子们积极投入更深的探究活动,活动中学生不但增长民俗知识,各种能力也得到培养提高,民族自豪感也由此加深。真可谓,一次体验式探究学习,多种教益。

4.在体验中成长。

板小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特别关注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知情意行的锤炼和塑造,快速地成长起来。

再看一个课例: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明理时,教师安排体验活动:让学生离开课桌椅站着在手上写字的实际操作中体验,并发表感言。激情时,通过课件让学生听听课桌椅的谈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导行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想一些保护“不说话的朋友”的金点子。每一次体验安排指向为了学生品德形成,每一项体验经历也都促进学生的成长。

—— “体验”成为了德育主阵地实效提升的“法宝”。

三、“自主”:激发主动、培养独立的活动主张。

蒙台梭利说,“儿童独立性的发展犹如离弦之箭,具有不可阻拦之势,儿童从刚刚出生踏上追求独立的旅程”。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应独立,儿童能自主。德育工作者应该只是帮助他们在最喜欢在活动中“自主”行动,最终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

1.阵地自主:我的地盘我做主

陶行知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小学的先队组织,就像一个温暖、快乐的大家庭,通过特有的组织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队员当家作主的民主的集体生活,让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她已成为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孩子是班队的小主人;班队里的事是他们的家务事,辅导员只是帮手。

在板小,各级队织的小家务,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小儿科,而是孩子们增长本领、大显身手、当家作主的大舞台。请看,我们的教育阵地“儿童化”。为儿童准备,儿童喜欢,与儿童对话。所以今天大家看到了不是经过包装和修饰的场所,看到了孩子平时工作的常态,孩子利用阵地教育自己和同伴。再看,我们的班队家务“自动化”。“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权利在队员手中,每个队员发挥自身特长,发挥队主人的作用,人人有岗位,个个有机会。

2.活动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德育适应少年儿童心理规律、年龄特点及其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是小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重要载体。孩子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由成人安排、设计,组织设施,就会充满“说教”、“给予”、“命令”的味道,学生自然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低下。而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他们自己动手,不怕难堪与混乱,不怕失败和缺失。在板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荣誉自己争”的自动化理念已经形成。班主任转变传统“保姆式”的教育方式,给队员创设一些锻炼自主能力的平台,渐渐的放手,队员的自觉意识在做中规范,在做中提高,在做中创新,反复冶炼,直到内化。

请看我们今天展示的活动,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是孩子们自发要汇报;孩子们先有自己的计划和行动;孩子们汇报积极主动……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孩子越来越大胆不再怯场,越来越大方不再扭捏,越来越灵气不像乡村孩子。

3.评价自主:做最好的自己

在学校里,经常有孩子问我:“这次怎么考后未评进步奖?”“明星学生照片这个月为什么还没换?”可见孩子是多么渴望成就,梦想伟大,期待成人看不上的“表扬”。我校的评价因为孩子的“自主”,显得很是与众不同:

表扬很夸张:孩子们的点滴变化随时要受到点赞和激励。于是,我们周周推明星、月月发红榜;每一次校长上台讲话必须表扬一个或一群;表扬信进校园全校必须知道;鼓舞之声随时通过电波和网络在校园传递……更多的好孩子被夸出来。

自评受重视:请看我们的校本教材中,所有的评价必须起于自评;每一次学习成果必须要做自评。“我要养德,我能行”成了孩子们的心声。

参评多主体:学生在家庭与社区生活,正是检验孩子品性养成与否的试验场。我们请家长评价、监督;我们也请社会组织为孩子点赞。多一双眼睛关注,多一把尺子评价,孩子的成长又获有力助推。

德育的规划在鼓舞理念关照下建构,体验式课堂夯实德育主阵地基础,再加上自主式主题活动遍地开花,“志愿养德,灵动成长”的美景我们一定可以早日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