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一线论文>>阅览文章

让数学课堂更“乱”一些

作者: 徐光才 发布时间: 2019/10/25 8:29:15

马红权

【摘 一节数学课,如何做到从始至终地抓住学生的心?这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依赖于教材的创新,更依赖于教师观念的创新。笔者觉得教师大可以让数学课堂“乱”一点,学生或许更能专注课堂,这样的课堂或许更高效。

【关键词】“指手画脚”“交头接耳”游戏实践

古人云:以静制动出奇制胜。然而笔者认为“动”制“静”,“乱”起来数学课堂往往能让课堂来得更精彩!要知道数学知识有些时候可能不存在于在教师的嘴上,而存在学生的身上或行动当中。

数学课堂上“指手画脚”

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笔者觉得,更多的时候甚至比言语更加简洁。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划一划”,看似手舞足蹈的数学课堂,“划”出了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感性认识,“划”出了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深层次理解,“划”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节教学中,笔者深刻感觉到数学课堂教学有时不妨“乱”一些,让学生拿出爱动的手来大胆地划一划,通过让学生“比划”倾斜的角度大来说明陡峭,从而强调变化快,通过“比划”角度小来说明平缓,强调变化慢,笔者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划”让学生对快、慢变化的抽象概念有了形象而具体的认识。通过“比划”上升来说明增长,通过“比划”下降来说明减少,让学生对增、减有了直观的感觉。这个“乱”一点的课堂让抽象的知识变具体,复杂的内容更简洁,枯燥的课堂有生趣,因此我们大可以让孩子们的课堂有章法的“乱”起来。

笔者也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这样不仅省时,也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练习面广,避免了枯燥的一对一答回答,同时也“精确”而又形象地给出了答案。

这种有点“指手画脚”的数学课堂或许更顺应孩子们的心智,也能更快的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思考的愿望。

数学课堂上“交头接耳”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让孩子们“交头接耳”甚至鼓励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好的课堂,授课会用多种方式呈现,有小组合作、游戏、师生合作等,这既达到了原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没有“交头接耳”必然是不够成功课堂 比如笔者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考眼力,填一填,比一比,数学医院等,让学生有不同的知识体验,自己做,相互比,同桌说,小组交流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交头接耳”的快乐中学得了更多更丰富的知识,避免了数学课堂的单调性和封闭性

当然,教师在允许学生“交头接耳”之前,应对学生思考中出现的有效信息进行分类,弄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然后再组织学生先分析,交流正确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方法。对错误的信息要通过积极交流找出错因,强化正确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方法计算1/2+1/4,学生尝试后,我们可以结合示意图先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一说:哪些结果是正确的?哪些结果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有几种?哪种方法比较好?错误的原因在哪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交头接耳”活动,让学生在有点“乱”的课堂中留下清晰的表象,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堂上“做游戏”

小孩子天生爱做游戏,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1]。基于此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把知识点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新课的开始,可通过做点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笔者曾在教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先做夺旗比赛游戏,引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到本课堂教室后面同一起点,同时出发,目标是谁先拿到讲台上的红旗为胜。规定一人走直的,另一人则从后门出经走廊进前门到讲台。游戏开始后,走直路的同学很快就夺到了红旗.马上就有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教师马上问:“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那应该怎么做才公平?”。这时学生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在五年级学习形成问题时,有些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环形跑道奔跑,甲第一次追上乙就要比对方多跑一圈?笔者通过孩子们追击奔跑的游戏让问题轻易的得到了解决。

笔者还曾在教学轴对称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时, 课本设计了一个折纸的游戏:用一张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一侧滴一滴墨水并通过对折、压平,然后打开发现轴对称的特征,同时利用此图形的特征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认识。这一游戏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激发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

笔者亦曾在执教《“0”的认识》一节课时,提前准备了学生常玩的“吹泡泡”的工具,上课铃一响,便自顾自的吹起了泡泡,可以说学生们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异样”,眼睛齐刷刷的盯着我,时机恰到好处,我开口了:“老师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吹泡泡,不过老师刚开始玩,还不知道一次能吹几个呢,你愿意帮老师数数”提出问题:1、老师一共吹了多少个泡泡,后来还剩下几个,这些泡泡去哪了?2、一个泡泡都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3、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字“0”?

数学课堂上“躬行实践”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课堂的学习少不了学生们的探索发现,让课堂“乱”起来吧!让孩子拿出自己手,身体力行,躬身实践这才是孩子们自己的课堂[3]

笔者在执教《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上,通过猜一猜活动,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学生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时,笔者要求学生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你能发现长方形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孩子们开始运用手指将面前的长方形纸折叠,通过对折孩子们很快明白:“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通过测量对比发现四个角是直角。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分》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回家做钟表,比一比谁做得最逼真、最漂亮。第二天上课,学生拿出了自己做的各式各样的钟面图,可以说他们的敏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让我为之震撼。当我问他们:“要想钟表做得逼真,需要注意钟面的哪些特点”?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说要注意三个针的长短粗细;有的说要画出12个大格子、60个小个子……。因为他们真实的动手做过,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这样的数学课堂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已出色的完成了教学的使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结束语

新课标[4]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用耳朵听,而是让自己的眼、脑、口、手、鼻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数学课堂不“乱”便了无生趣。让学生在这个有点“乱”的课堂中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我相信,孩子们的课堂会变得更有课堂味

参考文献

[1]728钟启泉等,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6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

[2]张金.师生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2005.8

[3]黄兴丰,李士锜.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形式与内容[J]. 数学教育学报,2007.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会,北京,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