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成果留存>>阅览文章

校本课程,在学校自己的土地上长成大树

作者: 徐光才 发布时间: 2017/5/28 12:16:58

南京市板桥小学 潘来强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纵深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很显然,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选动作”。“校本课程”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它们的建设与实施就成为了各校的难点,它们也成为了校长领导课程的着力点。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已有实践为学校发展有特色、教师发展有专长、学生发展有特长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正在自己的土地上长成自己的大树。我们的做法是:

1.从本校实际中走来。

校本课程的第一属性就是校本性。我校充分把握校本课程的这一属性进行开发。

一要为了学校。就是校本课程建设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板小是一所已近百年的新城老校、古镇新校,板桥地区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由农村走向城市,板小需要通过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适应时代步伐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板小人正信心百倍地向着“百年积淀再铸辉煌,灵动教育又写华章”的目标前进。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形成于对办学理念的确立中、对培养目标的确定中、对学校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估中、对社区发展需求的评价中、对学校、社区课程资源的分析中。

二要依靠教师。我们首先做到课程决策民主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参与决策,但主体是学校、是教师,专家虽参与,但只是合作、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必经以下过程:学校教师自主申报项目,向审议组提供课程标准、校本教材设想;学校审议委员会评审,并指导完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的编写;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课;进行课程系列评估判断;课程实施情况的总结和改进。

三要基于学校。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一部分课程,其目的也是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必须适合学生学习,是本校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校本课程也就成为了本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基于对学校其他课程、活动的拓展与融合。

于是,为了学校发展,在学校的土地上,在我校教师手中,我们建成了我校校本课程体系。例如,“腰鼓”校本课程就是其中的一项。它首先是“灵动教育”旗帜下的。其次,它既是对传统的继承(60年前,板小师生打着腰鼓迎接新中国),又与所处地域文化相融合(板小师生来自以前广阔的农村),还与学校特色教育紧密相连(“腰鼓教育”经过多年的开掘、拓展已形成为特色教育品牌)。再有,校本教材《打起腰鼓唱起歌》的编写完全由板小教师原创。

2.和其他课程、活动相融。

校本课程,学校在自主使用的课时集中安排、分散安排均可,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应该与其他课程、活动相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以本校学生为基点,以学校环境为基点,以本校教师为基点,贯穿学生发展全程。我校的校本课程既有专门课时的集中教学,也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分散安排,更有多种形式的“融合”。

其一,过程渗透。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渗透校本课程知识内容,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尤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我们已将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渗透结合点进行了梳理,形成文本,方便教师使用,促进有效渗透。例如,语文教师教学《安塞腰鼓》过程中,“腰鼓”知识就做到有机渗透其中。“……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一种什么姿态,只要让学生表演击奏一个北方鼓点,全班立刻“共鸣”,理解、朗读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理解“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学生只需集体拿出每天使用的腰鼓槌做做特色鼓槌操,一切“迎刃而解”。对“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些句子的理解、朗读,学生结合打鼓实践中的感受,往往“轻松过关”。当然,《安塞腰鼓》这一类课文的学习对孩子们学好“腰鼓”校本课程的促进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元素融入。教师做有心人让校本课程元素巧妙融入其他课程和活动,可以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可以是随机的而非全程的。例如,我校教师上音乐课练习节奏总喜欢让学生练习腰鼓点的节奏类型。又如我校的评价融入“腰鼓元素”,“星级腰鼓”、“腰鼓奖章”等伴随学生成长。

其三,实现互动。这里笔者主要是讲校本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滚动生成。例如,我们先有了学生的“节水娃行动”,后来也就有了“水研究”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再后来就有了《小小水博士在成长》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实现了互动。以问题为源头,引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资源不断流动生成,在学生的综合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得以深化。

3.与学校、师生发展同行。

校本课程随着校内外因素的变迁也会发生改变,校本课程应该始终处于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校本发展向何处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我们的实践体会有三点:

首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是为了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例如,我校“腰鼓”特色教育校本课程就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打腰鼓的过程中“知、能、情”协调发展,实现“打鼓、养德、增智、健体”的完美结合。

其次,要成为特色形成的推力。校本课程是需要为学校特色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哲学的有机结合。校本课程的发展,一定要杜绝为开发而开发,为利用而利用。无关学校深度发展的校本课程劳民伤财,不搞也罢。我校已形成系列教材的校本课程都是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品牌紧密相连。进入我们发展规划中的课程也都会为着学校未来服务,与学校发展相协调。

再次,要成为教师成长的引力。一些学校忽视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不注重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作用,“专家”唱主角;不注重教师力量整合,校本课程发展无序;不注重激发教师的智慧,一厢情愿强迫教师做什么。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过程让教师唱主角,他们自己选定课程方向,他们自主编创课程标准,他们合作编写教材,他们开展教学,他们参与评价,他们更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专家”。高艳、汪涛老师等因为“腰鼓”校本课程而成为学生眼中的“明星”、同事家长眼中的“名师”、社区百姓眼中的“专家”。

以上是我们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和粗浅认识。其实,我们任重道远。例如,我们的校本课程,教师还不能在申报时就提供相对科学适用的校本标准和教材设想;学生未能实现自主选课,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课程超市”,未能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但我坚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一定会达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