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一线论文>>阅览文章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作者: 徐光才 发布时间: 2019/10/25 15:09:15

杜金花

[摘要]: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入学适应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在国内,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旨在帮助小学生尽快适应小学校园生活,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本研究以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从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入手 ,从小学生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三个方面的现状做出评价,从小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个角度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教育对策

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的一次转折,如果说从幼儿园小班到幼儿园大班是在登台阶,是在走路,那么从大班进入小学就是在爬一层楼,在登一座山。随着他们进入小学,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出现重大的转折,影响着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甚至影响整个学生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从此奠定了整个人生基调。我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存在忘记写作业、课堂上随便下位说话、乱扔垃圾、早上迟到、不想去上学等不良现象,他们还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现代社会,独身子女家庭占据多数,家长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需要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之后发现,对于入学适应本身的研究而言,以研究中高等教育为主,较少关注基础教育的入学适应问题;除此以外,对学生主体关注不够,已有研究大多从家长或教师的视角出发,未能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感受。从适应的本质看,适应应当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调控系统对客观环境的能动反应,如果从他人知觉层面上进行考察,会有以己度人的嫌疑,这就要求入学适应的研究必须是在针对学生主体的适应上。

本研究有助于全方位理解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充实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教育的理论内容,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剖析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教育的问题所在,根据现实情况提供新的方法和解决策略,有助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方法策略上给予新的认识,为学校提供有效可行的适应教育策略。对于儿童而言,通过让实践者对学生适应现状有更详细了解,从而改进当前工作,让他们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为以后整个漫长学习生涯打下第一个夯实的基础。

那么,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哪些问题?作为小学教师,又可以为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些什么?本研究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小学新生入学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学习适应方面、生生关系交往方面以及学校环境适应显得尤为突出,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地关注。

(二)小学新生学习意识薄弱

1.大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小学新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作业不能高效完成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学生在老师布置作业时不认真听讲,不做记录,回家后依赖家长的提醒,有时家长疏忽遗忘,干脆不写,还把责任推给家长,把自身的学习变成家长的代劳,学习动力意识十分缺乏,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这就需要刻意培养和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乐于参加学习活动

态度决定一切。 从对课后作业完成的及时情况看,大部分学生不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生生交往形式单一

1.无固定的伙伴关系

学校是建立同伴关系的最佳场所,同伴可以一起分享快乐,缓解忧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学习生活中去,但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合作意识,导致没有固定的小伙伴,即使有固定的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原先的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跨入新学校,他们还未走出自己的之前的交际圈,不能积极地与身边的同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2.乐于与同学交往,却不善于与同学交往

从生生交往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喜欢与同学交往,乐于与学生交往,但从交往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有一半的学生却不善于与同学交往,还未能敞开心扉,积极地与身边的同学建立伙伴关系。

(四)对新环境有陌生感

学生只有熟悉了校园环境,才能对学校有归属感。大部分学生对学校还是很陌生的,除了基本的食堂、厕所等场所外,对于学校的其他各级各类活动场所,他们根本不知道其所处位置。

二、影响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1.自身因素

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是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注意到直观、新颖的事物,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觉性差,缺乏学习动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为20到25分钟,让他们安静认真地坐45分钟,难免出现问题。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交际范围扩大,每天需要接触更多的人,处理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身处集体中,但集体观念依旧淡薄,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在所难免。

2.教师因素

小学新生进入小学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改变是老师由原来幼儿园“保教并重”的双重角色到保育色彩逐渐降低,师生关系相对较疏远,学生少了依靠,感觉到距离感,只是把教师当作高高在上的控制者。

3.学校因素

虽然新课改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但是与幼儿园以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相比,小学科目的学习方式较正规,而学生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他们对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比较陌生,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才能适应。升入小学后变成了以文化学习为主的方式,上课时间延长,幼儿园中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被正规的学习活动所取代。另外还有家庭作业、成绩考核等方面的不同 []。而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仍然以简单说教为主,没有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可见,教育方式的巨大变化也是造成学生陷入学习适应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学校老师的深度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由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同学生发展在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同,学校受到资金的限制,难以根据每个学生发育状况配套合适的教学设施。

三、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所产生的替代性经验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也表明,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具有典范性和示范性。在小学新生看来,老师就是权威。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充分抓住孩子这种心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帮助孩子尽早地适应小学生活。

1.教学趣味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现在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小学新生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教师本身要有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是个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也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其次,教师应当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研制、开发教具、学具,充分调动儿童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灵活使用愉悦教学法,寓学于乐,动静结合,玩中学,学中玩,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中生活

小学新生由于身心发展不够健全,初到新环境中往往会不知所措。对小学新生的教育,要生活化,细致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书本、桌椅的摆放,积极组织低年级新生参观学校,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场所。

3.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

有效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作为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戴安娜王妃在死的时候,内伯特·约翰为她唱了一首歌,歌名为?心中的蜡烛?,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鼓励学生与老师互动,帮助学生了解班级中其他小伙伴,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关心他们,防止他们出现孤独等不良情绪,做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引路人,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爱,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