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一线论文>>阅览文章

德育校本课程,德育实效提升新的增长点

——南京市板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作者: 徐光才 发布时间: 2019/10/25 8:21:25

潘来强

一、我们的热切期待。

课程,从开发主体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实现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国家与地方系统地安排了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更有隐性课程在发挥作用。同时,许多学校针对教师、学生实际编制、实施着相应的校本课程。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课程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家课程中安排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它们可谓落实小学德育目标的主阵地。但很显然,这是相对很薄弱的。因为德育的途径远不止这一条,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德育,通过教育管理与服务落实全员育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增强德育效果,通过构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延伸德育,通过团队活动做好德育工作等,都是德育的有效途径。而这些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目标不够准确、内容不尽合理、有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等问题。于是我们认为,建设德育校本课程是个推进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有力抓手,也是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利器。教育部就曾专门发文,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德育体系,这就是《关于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我们认为加强德育校本建设,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可能性。

第一因为需要。前面我已说过,建成系列的校本德育课程,可以让所有德育的渠道都“有本可依”,德育的所有途径联合发力,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落实德育任务。这样看来,建设德育校本更具急迫性。

第二因为可行。校本德育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指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在分析对本校特定学生群体而编制、实施、评价的德育课程。前文所述的每一条德育实施途径,都会因校情、生情的不同,实施的目标、过程、结果也不尽相同,各校可以也应该形成个性化的践行方案。

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只有降低语数英等学科的考试分值,加大对包括德育素养在内的全面素养学习的考核,才能真正减负”。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也提出,江苏将精选课程内容,文化课有望减少。这也反映我们的文化课程过多,显得繁重,而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偏少,德育课程建设更是十分滞后。

因此,板小认为,以校为本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因需而生、因时而生,它也当然地成为了我们的热切盼望。

二、我们的框架思考。

这里主要谈我们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理念的思索,对课程视野的审视,对课程目标设置的斟酌。

1.德育课程理念:

板小“灵德教育”之旗下的“灵动德育”的核心理念是:“志愿养德”。所谓“志愿养德”,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践行性,强调让学生在主动的行动中获得德性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志愿养德”也就当然地成为了我们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词。也就是我们德育课程要促进孩子的自主养德,在行动中养德。

2.德育课程视野:

板桥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曾获市德育先进集体、爱国主义先进集体等称号,少先队是全国红旗大队,最近又获得了江苏省少先队教育先进集体的称号,曾多次成功举办市区德育现场会。“让生命在行动中更精彩”的现场会,在全区率先展示了“志愿者行动策略下的”自主育德的实践与思考。板小是市级“主体育德”课题组成员,是区“践行性德育研究”核心成员单位,以上研究均有成果推出。

智慧的板小人以为,德育实效的提升要紧紧抓住三条:一是坚定不移地践行“志愿养德”,让德育凸现自主性(解决德育长期以来的以灌输为主要方式,充斥着命令、呵斥的弊病);二是让德育内容更加丰富起来,让德育较以前展现系统性(解决德育长期以来零散不系统的顽症);三是让德育的实施更加高效,让德育更加强调实效性(解决德育长期以来实效性不高、不久的问题)。

于是,我们真正体会到,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系列的德育校本课程。

3.德育课程目标:

板小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接受系统的教育、熏陶和实践训练,从而在此过程中,培养美好情感,树立正确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育向上品格。

三、我们的行动设计。

这里主要谈谈我们对德育课程的内容、实施、评价和校本教材编写的一些粗浅思考。

序号

课程对应的德育途径

课 程 内 容

课 程 实 施

课程评价

校本教材暂名

1

管理育人

小学生在校规则的解读与行动建议

以文本形式,以对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规则、遵守规则,培养良好习惯

小队评、中队评,列入《素质报告书》,校本中设有专门的考核记录

《跟着潘校长修养品德》

2

活动育人

各种节日、纪念日应教育活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本校德育教育活动的方案

对各类活动进行介绍,列出方案建议,交大、中、小队实施

小队评、中队评,列入《素质报告书》,校本教材中设有专门的考核记录

《成长在活动中》

3

德育网络延伸育人

如何在社会做个好孩子,做个合格的小公民的规则说明与行为指导建议

以文本形式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规则要求和行为指导

小队评、中队评,列入《素质报告书》,校本教材中设有专门的考核记录

《小学生校外的修养》

4

小学生必备德育内容的补充

学生必备的重点教育内容,例如禁毒、艾滋病防治、血吸虫防治等

学习品生、品社教材编写读本,让孩子掌握必备的教育内容和行为

与品生、品社课程同步进入书面考核

《小学生必须了解的品德知识》

5

学科渗透

搜索、整理所有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的教材或活动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索引与教育实施建议。

师生人手一册,便于教师有机渗透相关德育,学生也便于自主学习和锻炼

与品生、品社课程同步进入书面考核

《各学科品德教育要点与建议》

四、我们的冷静追问。

我们的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将努力凸现以下“关键词”:

第一,系统。本校本课程系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德育途径。换句话说,所有的德育途径都最终有“本”,由零散走向更加系统、更加规整,各方面教育同一落实,各类教育均获安排和指导。

第二,自主。灵动德育的灵魂是志愿养德,是在志愿者行动引领下的主体育德。所有的校本都将强调激发学生养德的积极性、自主性,倡导对话等孩子们喜欢的教育方式,杜绝填鸭式、命令式等教育方式。例如《跟着潘校长修养品德》,潘校长将以校长的口吻,告诫孩子某项规则的来龙去脉、具体要求和训练建议,每一要点将配有儿歌、打油诗,力争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富有趣味的、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学规则、养习惯。

第三,活动。活动是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首先,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一定是“活动化”的,正如品生、品社课堂一样。同时,我们对校本德育活动做了精心的梳理和安排,给组织者、参与者切实的指导和建议,让活动更能生发德育的功效。

第四,本校。离开了这一点就不叫校本德育课程。落实这一点,一要来自本校。课程的建设一定是本校师生的创造。二要为了本校。课程的实施一定是为了本校孩子德育素养的提升。三要基于本校。建设和实施的策略一定要符合本校的实际,更多地体现学校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