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学校概况>>校内通知>>阅览文章

2024年述职述廉报告——南京市板桥中心小学 谢仕蓓

作者: 谢仕蓓 发布时间: 2025/4/18 11:40:07

2024年9月,本人任职南京市板桥中心小学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教科研、信息中心、融合教育及督导工作。我深知身上的责任之重,在工作中始终踏踏实实、认真负责,不断学习。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帮助下,在广大教师的支持和配合下,所有工作稳中有进,现将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德为先,提高思想觉悟

师者,以德而耕,拾获山河。本人热爱教育事业,爱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坚持“诚心对人,真心做事”的准则,热爱学生、团结同事、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服务意识。坚决执行党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廉洁从教、从政。

二、勤学善思,提升专业能力

师者,时光不老,习之不辍。我始终将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阅读前沿学科专业杂志作为自己的习惯。在学科组、备课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积极外出参加省市区的各项培训和教研学习,虚心向同仁们学习。在日常的备课中,能够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认真备课,备更适用于本班学生的教学设计。认真上课,在教学中帮助孩子理解掌握和突破重点与难点,掌握了知识之间的逻辑,注重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作业的批改上已经养成了力争面批的习惯,尤其是课堂作业,因为面批可以帮助孩子及时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面对面的个辅。且在这个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平等亲切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耐心,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本学年承担市级公开课2节,区级公开课讲座4节,校内示范课讲座3次;发表学科教学论文1篇,在研课题2项。

三、恪尽职守,完善管理工作

(一)优化教学管理团队配置

    学校教管团队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本学期,我们优化了教管团队架构,进一步明确了主任、副主任、中心组成员及教研组长的职责与权利。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充分给教研组长赋权,从学科研修方案制定,活动召集到成果展示均由教研组长决策执行;与此同时学校层面通过对接区内骨干教师、建立学校联盟教研共同体、申请承办区级教研展示活动等提供平台、资源等支持为教研组长赋能。同时采用活动管理清单、活动简报等工具对教研组长的活动组织与实施进行全程监管。

(二)推进教学管理举措落地

1.一切规章制度从“严”要求

暑期培训期间,教导处对学校教学管理各项制度做了深入解读,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常规及考核要求。本学期利用“微校家”平台严格落实考勤制度,杜绝迟到早退现象。

2.每个工作流程落到“实”处

坚持做到“凡有任务,必有跟进;凡有布置,必有检查;凡有问题,必有反馈”。本学期采用“走动管理”的方式重点关注常规教学管理落实情况,通过校长室、教学管理部门包括教研组长的走动管理,对优秀的典型,及时予以点赞,树立工作标杆;对突出的问题,及时商议解决方案,实时进行调整改进。

3.做好每一个关键“细”节

从关注课堂问好的仪式感,到课后服务课程的丰富与质量提升,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力做精做细。比如针对孩子到校早问题,本学期进一步规范晨间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在作业管理方面,经过9月份的两次教学视导,针对教研员提出的作业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进一步研究商讨,规范作业布置、书写、批改要求,在本学期的4次常规作业检查中,各年级作业质量显著提升。

(三)探索研训方式改革创新

教师教研的意义贫困即教师看不到或看不清教研意义与价值而产生的心理迷茫、焦虑和无力感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的教研问题。这一问题在板小尤为突出。为此本学期变革研训方式,不断探索更为高效、适切的方式以激活每一位教师的内在动力,全面提升教师素养,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1.档案建立,明晰教师成长路径

在细致了解各年龄层教师的目前现状与发展需求后,学校教学部门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进行了摸底,利用“专业发展需求登记表”“公开课申请表”等工具及时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进而设计有针对性地培训课程和学习机会。

2.平台搭建,提供成长支持

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 的工作思路,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科研培训、比赛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邀请学科专家、名师进校园,将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和实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时分享给教师。本学期,我们在暑期培训期间邀请了南京市共青团路的王健副校长为老师们带来了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通过“青蓝工程”,用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本学期我们为三位新进教师聘请了校内学科教学师傅和班级管理师傅。师徒做到“周周互动”、“每月三个一”(一月一次指导备课,一次互听课堂教学,一次作业设计或试卷设计指导)学期结束将采用“成长故事会”“师徒汇报课”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针对教研员提出的教师备课观念陈旧等问题,也进行了“研读新课标、理解新教材”的专题集体备课活动。并且积极策划实施了“名师有约——区内骨干教师送课活动”。

3.活动卷入,增强成长动力

开学初的“新教师试讲活动”我们邀请年级组教师和行政人员为新进教师的“开学第一课”把好关。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三字一话”基本功练习也通过“每日板书打卡”“钢笔字一周一晒”等方式扎实推进。本学期共承办市区级教研活动6场,为教师搭建了学习展示平台。

4.课题引领,拓展研究宽度

由于学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变动,本学期重新梳理了学校目前已有区级及以上课题、项目,重新确定相关负责人,研制项目管理清单,及时梳理清项目推进进度,研制后续研究方案。并且鼓励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参与其中。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初心如磐,笃行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