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南京市雨花台区雄风路69号
单位 南京市板桥小学
“第三课堂”:特需儿童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雨花台区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南京市板桥小学 潘来强
第一部分: “第三课堂”是什么?
随班就读的课程建设是成功的融合教育的关键。随班就读课程主要分为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和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从全国区域来说,随班就读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级中,与正常儿童一起的学习经过适合调整的普通教育课程,这是“无痕融入”的“第一课堂”。随班就读学生还需要被资源教师带到资源教室等专门的空间,进行因缺陷而需要的补偿性训练,这便是“专业支持”的“第二课堂” 。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普遍是上述的第一和第二课堂。但是从随班就读学生家校融合与自身发展层面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普通儿童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一般都会学一些体艺科技特长,以丰富自己的成长,促进全面发展,这就是他们的第二课堂,多以社团课程呈现。特需儿童呢?当然也需要这样的课程,并可以冠名“第三课堂”。一边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个性成长,一边也能助力他的康复。不难看出,第三课堂是为随班就读学生特设的课程,是特需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新领域。基于这种情况,板小特有的随班就读学生“第三课堂”便应运而生。
第二部分:第三课堂建设与实施做了什么?
1.专业介入,课程建设编了专业教程。
智力残疾在随班就读儿童占大多数,也往往让老师们束手无策。音乐具有开发右脑潜能、调整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的奇特功效。“音乐脑”能使人产生创造力、联想力、直观力、想象力及灵感。 乐器进入,打开为脑部发育迟缓儿童的“音乐疗法”通道。于是我们鼓乐特色课程校本教材《鼓乐响起特殊节拍》和孩子们见面了,着重用音乐促进特需儿童适切发展。此课程在建设和实施评价过程中,对特需儿童的手脑配合、手眼协调、专注力、捕捉声音的能力方面进行有效训练,对他们学习和康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也让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得到相应锻炼提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校本十分着重地强调了家长的参与学习,要求家长全程陪同、支持特需儿童学习,参与课后练习和评价等一切活动。这是我们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也是特需儿童实际情况要求的。
轩轩家长说:“我真心的体会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儿子上鼓乐课,是我一周最重要的工作”。旭旭家长说:“感谢学校鼓乐课,让我也学了打非洲鼓,更学会了细心观察孩子,静心陪着孩子成长。”授课老师也高兴地说:“因为家长参与学习,课堂纪律好多了,我的教学更顺畅了,我的教学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感谢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班主任老师也高兴地说:“家长全程参与,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对我们的分层教学就十分支持,我们要点赞。还有,孩子出现特殊情况,家长随时带出教室教育,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真好。”看到家长的评价记录,我的评价是:“家长一直参与课程学习,又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所以评价就更真实、更客观、更温暖。”
家长们全程参与课程实施,“陪育”了孩子,学习了艺术,修养了自己。在陪伴中,在学习中,家长和孩子和老师们一起成长起来,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行政赋值,课程实施有了专用教室。
市区教育局高度认可并支持本课程建设。首先是,区教育局开天辟地地特招特教教师,并组织了资源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让他们更加专业起来。比如课程授课教师都是我校聘请的具有丰富随班就读学生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有爱心、有耐心、有专业的音乐教学技术,一段时间以来,老师们的表现有口皆碑,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此外,我们还邀请了外区特校的学生来我校进行交流,特校学生家长与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融入。
其二,市区教育局加大投入,支持随班就读实验和课程建设,我们扩建了资源教室,也为教师和孩子免费添置了相应音乐器具、音响等教学用具,同时还购买了专业团队的服务。为随班就读学生课程的顺利学习,我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分管主任为组织负责人,中层干部为志愿者的领导小组,同时安排了2位专职特教教师深入课堂,保证了资源教室的有效使用,提高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3.广域链接,课程成效暖了更多孩童。
我们的课程,吸引了全区的随班就读学生家长慕名而来,借助全区特需儿童来板桥小学上鼓乐课的机会,我们组建了一个群,全区特需儿童家长、各校随班就读管理人员、资源教师以及各校实验班班主任、支持专家团队成员都纷纷加入,不断加入。
板小的特教团队,邀请了全区特需儿童来板桥小学免费学习鼓乐课,我们还组建了一个群,全区特需儿童家长、各校随班就读管理人员、资源教师以及各校实验班班主任、支持专家团队成员都纷纷加入,不断加入。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的学习培训、经验分享;同时也接访家长,提供政策解读、策略咨询、排忧解难。这里成为了成为助力全域特殊儿童家长共同成长的资源库。
第三部分: 第三课堂创新意义在哪里?
1. 对政策率先学习实践,理论成果初步体现。
省《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教育政策》、市《关于加强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纷纷出台,推进二期特殊教育计划的落实,调整随班就读教学内容和建设特殊教育校本课程成为了两大攻坚之举。我们作为区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区域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我们做到了先行学习,领跑一程。
介绍我校融合教育做法的文章《让随班就读实现“无痕融入”》在国家级期刊《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上发表。我校《随班就读:板小加快发展进程中敢为人先的特殊单元》及《有爱,折翼天使也飞翔》两篇文章被选入南京市首批融合教育示范学生优秀案例选编《融合教育南京行动》。
2. 对实验形成操作范式,多元教育满足需求。
对“随班就读”在学校中的开展形成了一线操作范式和区域操作的板小经验。编撰了随班就读学生使用可供借鉴的课程教材,设立独立课堂,吸纳家长参与,进行区域拓展,注重学生课堂参与度等做法,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超前的。为其他各校创编适合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的特色校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样本。
由于特殊儿童的进入,改变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隔离发展的传统,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特殊教师和普通教师的相互融合成为我校革新的方向,也不断地建构一种民主、平等、包容、尊重、共享的学校文化。因此,通过随班就读的开展,我校逐渐增强了构建足够有效应对多元化学习需求的能力。
3. 对脑科学运用提供教育样本、首创了家长参学的做法。
对这些随班就读占比很大的脑部发育迟缓的儿童,社会在关爱,脑科学研究和医疗研究都在和特需儿童的成长赛跑。我们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和实验田。
孔子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本特教”“教本融合”。今天,优质教育必须惠及所有儿童。我以为,作为教育人应该有关爱所有儿童的情怀,作为学校应该有为社会文明建设强力推进的责任担当。“随班就读”板小破冰探路已经开始,领跑区域实践还将继续,我们热切希望大家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