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南京市雨花台区雄风路69号
单位 南京市板桥小学
家校联合:普特融合的先行官
南京市板桥小学 潘来强
融合教育的潮流不可阻挡,随着南京成为全国第37个特教改革实验区,“人本特教”“校本融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解决中国残障儿童入学的最佳途径的随班就读,正在我市中小幼深入开展。展开怀抱接纳已不是重点,让残障儿童“无痕融入”班级,给予专业支持促进他们适切发展的探索正如火如荼。
104岁的板桥小学,是首批市级实验学校,也是市融合教育首批示范学校、市特殊教育提升有功单位,同时也是区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所在地(因为全区没有特教学校),我有幸任资源中心主任。在几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随班就读工作中家校协同的重要性、必要性。首先,有的特需儿童生活自理方面仅有老师、同伴的帮助往往不够,家长有时必须参与;其次,特需儿童一般都伴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尤其缺乏自信,常常恐惧,不能较好地融入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需要老师和小伙伴的温暖,也离不开要家长的陪伴与抚慰;再次,特需儿童的学习,需要老师课堂里的适度关注,需要资源老师的特别支持,需要学校师生的鼎力相助,也需要家长们的助力。总之,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对儿童的陪伴、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协同,对儿童的适切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全可谓“先行官”。可以说,没有家校联合的真正落实,普特融合的融合教育就寸步难行。
于是,板桥小学的老师们,尤其是参加实验的老师们,积极探索了家校联合助力随班就读儿童适切发展的路径,普通儿童教育中的一些家校联合的常规做法被深掘、被拓展,被老师们活学活用,他们更创造了一些“特殊的做法”,一大批适合随班就读要求和儿童实际的“特别的策略”被广泛使用,并在全区得到推广应用。我们更欣喜地看到,特需儿童在家校高效联合的教育支持下阳光成长,适切发展,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水平不断显著提升,许多的难题被破解。
一份计划:打开基于需要的“按需陪读”通道
“个别教育计划”是随班就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工作资料。板桥小学在学习台湾、深圳等地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教情、生情设计了一份《板小随班就读儿童个别教育计划》。此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十分强调教师、家长共同实施计划,以校内教师为主,家长陪读参与为辅,特需儿童家校融合的新型形式——“按需陪读”应运而生。于是,家长向老师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协助老师完成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记载;家长协助教师管理特需儿童在教师组织集体教学时的纪律;家长旁听教师课堂教学和资源教室的个别辅导;家长督促协助儿童完成校外的学习及其他训练任务;家长在教师建议和指导下或自行安排、陪辅特需儿童参加其他教育活动;家长参与教师对儿童学业及其他方面的阶段评估以及转衔等工作。
首先,这种陪读其实是源于儿童和教育需要的家校合作新举措,是家校双方共同期待的,所以也是真实的,必将是有效的。其次,这种陪读因为因需而生,所以是“自由”的,因为家校双方都深知“今天的陪是为了明天的不陪,可以不陪一定不陪”,板小老师和家长也就创造了多种陪读形式,如“全陪”、“半陪”、“隐蔽陪”、“影子陪”、“定人陪与换人交替陪”、“突然不陪尝试”等等。再次,这种“陪读”是真诚的,是老师充分认识随班就读特性后的决定,也充满对特需儿童的怜爱和对家长的真心理解的,于是没有什么担心,没有什么尴尬,没有什么不习惯,反而让工作更加严谨,更加规范。还有,这种陪读是美好的,更多的家长成为了老师的助教和志愿者。
一份个别教育计划,串联起家校的无缝联合,“按需陪读”将家校信任的开关开到了底,家校联合的通道畅通无阻,特需儿童成长的更多阳光和笑声。
一册校本:建成为了支持的“家长参学”课程
普通儿童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一般都会学一些体艺特长,以丰富自己的成长,促进全面发展。特需儿童也可以也需要这种课程,要是一边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个性成长,一边也能助力他的康复就会更好。于是我们鼓乐特色课程《鼓乐响起特殊节拍》和孩子们见面了。我们的课程,着重用音乐促进特需儿童适切发展。此课程在建设和实施评价过程中,带有浓烈的“音乐疗法”的意味,对特童的手脑配合、手眼协调、专注力、捕捉声音的能力方面进行有效训练,对他们学习和康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这套校本最大特点是十分着重地强调了家长的参与学习,要求家长全程陪同、支持特需儿童学习,参与课后练习和评价等一切活动。这是我们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也是特需儿童实际情况要求的。方宇轩家长说:“我真心的体会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儿子上鼓乐课,是我一周最重要的工作”。龚照煦家长说;“感谢学校鼓乐课,让我也学了打非洲鼓,更学会了细心观察孩子,静心陪着孩子成长。”授课老师也高兴地说:“因为家长参与学习,课堂纪律好多了,我的教学更顺畅了,我的教学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感谢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班主任老师也高兴地说:“家长全程参与,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对我们的分层教学就十分支持,我们要点赞。还有,孩子出现特殊情况,家长随时带出教室教育,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真好。”看到家长的评价记录,我的评价是:“家长一直参与课程学习,又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所以评价就更真实、更客观、更温暖。”
家长们全程参与课程实施,“陪育”了孩子,学习了艺术,修养了自己。在陪伴中,在学习中,家长和孩子和老师们一起成长起来,真可谓一举多得。
一个群聚:搭建可以聚力的“资源共享”平台
无意间我加入了一个“自闭症儿童家长互助群”,并被震撼。我深切同情起家长的焦虑,我佩服他们的坚实探索,我惊叹他们对教育专业的程度。于是,我想到我们校内乃至雨花台区要有这样一个群。借助全区特需儿童来板桥小学上鼓乐课的机会,我们组建了一个群,全区特需儿童家长、各校随班就读管理人员、资源教师以及各校实验班班主任、支持专家团队成员都纷纷加入,不断加入。
特需儿童家长与学校互通交流的平台建成了,全区特需儿童家长团结起来了,一场多类人群参与的为了特需儿童发展的“凝心聚力”的交流互助行动开始了。学校作为“群主”,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的学习培训、经验分享;同时也接访家长,提供政策解读、策略咨询、排忧解难;家长们也经常邀请学校参加他们的群聚,共同探讨特殊教育的话题。这个群成为了家校联合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了“随班就读联合之家”,成为了“特需儿童家长之家”,更成为助力全域特殊儿童家长共同成长的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