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南京市雨花台区雄风路69号
单位 南京市板桥小学
随班就读:板小加快发展进程中敢为人先的特殊单元
-------板桥小学创建市随班就读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人本特教”“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受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思潮不可阻挡,融合教育要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尊重没有个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特殊需要,让人人享受良好的教育。“随班就读”,是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可以使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接受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融入和参与社会生活。随班就读,是负责任的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我区没有接收残疾儿童的特殊学校,区级资源中心也正在我校建设。作为唯一一所随班就读实验学校我们的工作既光荣而又催人奋进,既艰巨而让我们义无返顾,既迫切又让我们心念只争朝夕。于是,我们义无返顾地踏上创建市级示范学校的道路。
一、没有真爱,宁愿不要开始:邀约一次荡涤教育灵魂的洗礼。
我们认为,随班就读,是最有爱的教育,是最需要爱的教育,是最温暖的教育,是最具智慧的教育,而爱是贯穿始终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对普通儿童的教育都不能高歌猛进,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更会是寸步难行。这些源于善良与责任的朴素想法,正是我们极力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并力创市级示范的源起与动力。
氛围浓烈:我们的行动首先盯住,让全体老师爱上“随班就读”,爱上 “特殊儿童”。参与实验工作,一开始有许多不同声音:生源质量底层学校搞什么特殊教育,真是多事;教师数量不足,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再来开展全员“特教”通识培训以及专题培训;学校班额大,外来工随迁子女接近对半,家长教育支持率偏低,实在难以分神关注“特殊群体”;校长室建成全区“特教资源中心”的目标,不切实际,劳民伤财……我们展开了“地毯式”的教育宣讲,多次开设“随班就读通识培训”“随班就读班主任培训”;“资源教室的使用与管理培训”等专题培训,举办了“融合教育案例分享”“个别教育计划制定与实施”“儿童注意力培养”等多场主题沙龙。我们用面对面的讨论、争论,让管理者和让老师们明晰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用推心置腑的交流唤醒大家对特殊儿童发自内心的爱;用专家的讲座打消对特殊教育的神秘感和恐惧感;用先行者的现身说法,给老师们带来解决难题的策略。
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大家认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应该得到重视,特殊儿童更应该得到老师特别的爱,家长理应得到特别的援助。同时,大家认同了随班就读是当今中国残障儿童教育最好的途径;“爱”是随班就读工作贯穿始终和解决一切难题的法宝;所在班级和资源教室是孩子身体心灵成长的家园;探索科学整合的途径和提高陪伴的艺术水准,是老师们永远的行动。
制度先行: 整体工作虽然起步晚,但工作机制快速完备起来。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可谓高度重视。我们的工作团队,全校都联动,内外都参与。我们的工作过程表格,缜密、严谨,《特殊需求儿童教育安置意见表》《个别化教育计划表》《行为问题动机评量表》等一应俱全。我们的制度系列,体系完备。我们的个别教育计划,已经向着个性化课程发展,别具匠心。
行动提速:因为全员参与、上下同心,我们的行动披荆斩棘,快马加鞭。,实现了提速。我们订有《学期工作计划》;我们形成了规范和具有本校特色的工作流程图;我们的研究成为了常态,我们重视科参与,申报了市级课题《随班就读无痕教育管理机制下的校本化研究》,《轻度智障的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研究》《随班就读体制下特殊儿童心理个别化无痕教育的研究》等个人课题市级立项。我们自评,此项工作的常规我们做到了步步踩实,一着不让。
在最近一次学习分享会上,我们看到全校教师们的认识不断更新,达到了令人惊叹和感动的高度:不能接受残障儿童教育的学校就是残缺的学校;随班就读是教育崇高事业的塔尖;随班就读先于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在班融合重于资源教室里的个辅;特殊教育过程也可以成为对普通孩子的教育资源等。可以看到,板小的教师团队爱上了“随班就读”和“残障儿童”;可以期待,这种爱将是促使我们“随班就读”工作一定会高度提升、广度拓展、深度掘进、力度增强。
——特别的爱,撑起了别样的天空。
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推展一轮最接近教育本质的“融合”。
教育,是一种支持,是帮助儿童自主成长,残疾儿童也不例外,只是我们的帮助更要多一份关爱,更需多一些精力投入,多一些智慧创造。
我们一直力图通过落实随班时的“无痕”的教育和资源教室等场所的特别指导,促进孩子最需要的“适切”的发展。我们的行动是两个特别:
第一,特别的温暖,让特殊儿童无痕融入。
随班就读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源于鼓舞的“无痕融入”。对特殊儿童,我们更要用爱呵护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特殊儿童的自尊心,更如苏霍姆林斯基描述的一样,“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老师们要用爱呵护这种难得的让人肃然起敬的自尊,要带着其他孩子们一起来支持和帮助这种可贵的自然与自主兼备的成长。
最高明的教育艺术是无痕的。如有一种教育能让残疾儿童不觉得自己是“特别”的,那将是最伟大的、最成功的教育。“随班就读 ”大约就是追求这样的境界。
学校建设呵护机制:我们的制度体系系列、规范的教育流程,有着浓浓的“呵护”情谊,既解放教师让他们更能敞开爱的怀抱关怀特殊儿童,又保证孩子首先无痕的融入班级,和其他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屋檐下,参与同一个团队,同在一个群体。例如,我们的首次申报流程是这样开展的:家长提出申请→家长带孩子到指定医疗机构作医学鉴定→学校填写《雨花台区特殊需求儿童教育安置意见表》(家长签字、分管领导签字学校盖章)→学校将《雨花台区特殊需求儿童教育安置意见表》(附家长申请、医疗机构鉴定报告)报区资源中心→区资源中心组织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提出安置建议)→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区资源中心注册下发《雨花台区随班就读学生登记表》。
师生共造温暖家园:温暖、爱护特殊儿童不能只靠硬梆梆的制度。老师和同学的温暖,是特殊儿童成长离不开的环境。老师对特殊儿童做到既表现得一视同仁,又心存特别关照;同学对特殊伙伴,总以特别帮助,促进相伴同行。多少爱的故事在班级里、同学间传颂:残疾学生可以将考试成绩不列入班级均分,龚长丽老师不同意,因为这容易让孩子“另类”起来;(杨某宇同学意外伤害了关心她的老师,高艳老师说的更多的是“不要怪孩子,不要责骂孩子,别让孩子再受伤……”)龚某诚同学有耳疾,但他一点也不自卑,因为他从没有因此受到“歧视”,他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出自真心的关心,换了很多同座,但都成为他的“助听器”;“邻近控制”被许多班级孩子广泛应用起来。
第二,特别的支持,让特殊儿童适切发展。
随班就读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源于自主的“适切帮助”。优点多多的班级授课制有个弊病,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不能实施真正的个别教育,不利于教师帮助每个学生自主成长,这就有了课改的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同行”的氛围,但更离不开个别的特别的关怀和支持。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孩子一样地学习生活,给出一样的发展目标,做一样的评价,也是不负责的教育。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重要工作:
量身定做的个别计划。我们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情况,资源教师与班主任以及家长一起为他们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教育计划涵盖几个内容:基本资料,评估摘要,优势与弱势,障碍状况对其在普通班上课的影响与需求分析,教育场所和课程设计,教育目标,训练与评估。“温暖、科学、有效”的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及实施,真正支持特殊儿童发展,让他们尽己所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跳一跳摘桃子,也许和其他同学摘得大小不一样,也许比其他同学费更多力,但一定是力所能及的,更重要的他们在这种帮助里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促进。
追求科学的精准帮扶。我们狠抓资源教室建设强化达标,空间设备符合使用需求,同时更有诸多的“鼓舞”蕴含其间:教室里的装帧设计有了更多的“鼓舞”的元素;教室满是孩子们的“杰作”;在这里老师的辅导只能是尊重、引领、激励、支持……特殊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必须的更多的“鼓舞”,他们在这里得到更多的需要的科学帮助。
贴近服务的各种个辅。特别关爱和有效支持在资源教室里,充盈校内外:杨某宇上学初期不愿上学我们安排了必要的陪读,多个老师成为了他的“陪读”,本学期开学她喜欢上了打字员老师;我们举办龚诚同学的个人画展;我们经常进行必需的的家访活动;邓其芳多动,我们的辅导强化注意力训练;龚诚听力障碍我们的课程更多让他说;钟翰文随着年级增长心理不断变化,我们的课程也不断调整,其中较长一段时间被陈露老师带到一年级做“助教”。科学支持的学习和探索,我们一直在路上的。
群策群力的全员参与。家长的忽视,课任老师的轻视,甚至校内任何人的一个眼神,都会伤害到特殊儿童。所以一切相关人都要参与到“呵护”和支持特殊儿童的行动中来。我们对所有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前文提到的杨某宇同学,我们经常向家长开出《家庭教育指导建议书》;我们对所有教师开设讲座,我们对相关同学进行辅导培训;我们在班上安排了“邻近控制”,在资源教室安排了“伙伴陪同”,甚至还介绍了“社区好友”。
——特别的支持,助力折翼的天使。
三、因为有爱,一定有奇迹:演绎一组特殊儿童快乐成长的精彩。
校长变了。
在我们周围,我们更多的校长是想方设法地推却残障儿童入学或建议延时入学。而我,主动地参与实验工作、主动带领全员创建示范,主动要求将资源中心建在我校。这次“大走访”,我“加访”了弱智儿童杨进宇。我为孩子的感恩行动而感动,我深切同情孩子奶奶的艰辛与无奈,我力排众议邀请杨进宇“回校”,我还为孩子们设计了“第二资源室”。
老师变了。
百年板小有外来工近一半,属于“生源底层”学校,老师们一开始对家教缺失怨声载道。我们创建示范学校就要让老师们“践行人本特教思想,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怀”对特殊儿童更是以为洪水猛兽,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工作,他们变了。因为他们知道了我们的教育本应是融合的,适切给孩子以帮助,特殊 儿童只是多花一些精力,多研究彩用一些有利于其他儿童的策略。于是他们,不再抱怨生源质量,不再厌恶特殊儿童。他们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特殊教育的知识,了解了特殊儿童的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多样性,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他们锻炼了差异教育的能力,学会了应对特殊儿童不同情况的多样化,保证每个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学习和活动的幸福;学会了一些开展多元评价的策略,了解特殊儿童的真实教育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估方式、时间和难度,保证特殊儿童的进步和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客观的评量。
学生变了。
整个学校里少了,多了关爱和帮助,特殊儿童变得更加阳光自信。龚诚等人的故事不在一一列举。在帮助特殊行动中,孩子的德性得到冶炼,本领得到训练。特殊儿童对幸福的追求,极大的激励与感染了师生对幸福的感知和追求。《人民教育》这样描述板小孩子:“他们越来越大胆,不像乡下孩子;越来越自信,不像外地孩子;越来越主动,比都市少年一点也不逊色;越来越灵气,比城市孩子还更多了一份朴实与憨厚。”这源于“鼓舞”理念的行动延伸;这源于“实验”和“示范”的有力推动;是全员参与的结果,是敢为人先的回馈。《现代特殊教育》发表了我们的做法与思考,许多特殊儿童家长慕名而来,我们不主张接受,但我们骄傲……
诚然,我们的随班就读工作还有许多困难:一、极少数教师不能以火热的情谊参与其中,还需进一步营造一个也不例外的参与氛围,板小全员不但真心实意地深度研究还要带动全区的积极参与氛围;二、资源中心的建设举步维艰,与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相互制约,要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创新举措,走出一条“多赢”的道路;三、个别教育计划在“科学支持”方面还做得很弱,更无具有本校特色的好策略,深度研究工作要迎难而上、马不停蹄。
“有教无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他的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尊重孩子的差异,为孩子们提供适性的教育和支持系统,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融合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保障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适合其特点的教育,追求教育的公平与优质。教育融合要适合所有人。
鼓舞,醒了一所百年老校,随班就读是推进鼓舞理念的再次落地,随班就读将成为我们将永不停的一种关爱与支持特殊儿童的爱的纠缠。